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1.246.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陳堅志 的原始碼
←
陳堅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陳堅志'''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竹峰''',號'''寄園'''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99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98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官宦經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花蓮縣議會議員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編著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寄園吟草》 |} </div> '''陳堅志'''(1899-1998),字'''竹峰''',以字行,號'''寄園'''。 ==生平== 陳堅志為新竹人,[[昭和]]7 年(1932)移居[[花蓮]],戰後曾任花蓮縣議會議員、花蓮縣文獻會委員、花蓮市建築信用合作社經理。愛好吟詠,在[[新竹]]期間便曾參加篁聲吟社、竹社、竹林吟社、啟蒙吟會等,遷居花蓮後,創組奇萊吟社,擔任社長,亦為臺東寶桑吟社成員。[[民國]]45 年(1956)蓮社成立後,曾任社長,與臺北澹社、新竹竹社輪流舉辦「澹竹蓮三社聯吟」。 ==著作== 陳堅志詩作載於《[[台南新報|臺南新報]]》、《[[詩報]]》、《[[風月報]]》、《昭和皇紀慶頌集》等,後輯錄為《寄園吟草》,書前〈自序〉云:「余生平愛讀少陵及放翁詩,前者不忘時,後者不忘國,均係情高意真,句工體備。余生平亦愛盤山涉水,所遇所接,每每剪裁入詩,留作日後追憶」,由此可略窺其詩風與主題之一斑。 ==[[七言絕句]]== 含羞草<br> 一種嬌羞秀色新,村前村後更成茵<ref>茵:鋪墊的東西,即墊子、褥子、毯子的通稱。</ref>。迎風別愛忘憂<ref>忘憂:指忘憂草,即萱草、金針之別名。</ref>好,綠送吟窗總可人<ref>可人:惹人憐愛。</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詩報》第35 期(1932 年5 月15 日),為竹社、竹林吟社、切磋吟社三社聯吟擊缽詩作,左右詞宗為鄭蘊石、黃潛淵,作者總共寫出四首,這首獲評為左七右十三。格律為仄起式,首句用韻,押平聲真韻,韻腳有:新、茵、人,共三個。[[含羞草]]為豆科含羞草屬,原產熱帶[[南美洲]],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入我國,可作觀賞與草藥之用。這首詩作呈顯了作者對於含羞草的欣賞與愛憐——整株都表現出一種嬌羞的樣貌,秀美而清新,長滿村莊四周的原野,宛如一大片毛茸茸的毯子。在風中與萱草一起搖曳著,我在窗前吟詩,看著眼前這可愛的鮮綠景色,心中無限舒暢。<br><br> 【延伸閱讀】<br> 1. [[張湄]]〈含羞草〉,《全臺詩》第貳冊。 2. [[范咸]]〈含羞草〉,《全臺詩》第貳冊。 3. [[錢元起]]〈含羞草〉,《全臺詩》第參冊。<br><br> ==[[五言古詩]]== 聞鄰嫗談二十年前花蓮 <br> 繁華花蓮市<ref>花蓮市:1940年,花蓮港街升格為市。</ref>,疇昔半田圃。番人漸遷移,人家幾十戶。時鮮瓦與磚,門撐莿竹<ref>莿竹:即刺竹,又名竻竹。一種有刺的竹子。因多刺,有防御作用,前人常種植,以為聚落或私人宅院的圍牆。</ref>柱。經月船不來<ref>經月船不來:1938年花蓮港落成以前,到花蓮的輪船多於南濱或北濱下錨。但因風浪過高,不便下錨,一年之中,僅七月、八月風浪較平時得見船隻前來。見駱香林〈東臺遊記〉。</ref>,暴利驕商賈。瘧疾時流行,居民為所苦。酒箱作薄棺,慘狀不忍睹。劇憐繼火災<ref> 火災:日治時期,花蓮由於木造房屋增多,火災也隨之增多,與颱風、地震並稱花蓮三大災害。較大的幾次分別為1905年新港街大火,焚燬房屋六十五棟;1918年1月新城原野大火,延燒三日夜;1918年10 月花蓮港街大火,焚燒全燬房屋四百餘棟;1923年花蓮港街大火,燬屋一百六十棟。</ref>,忽又歸焦土。年年計復興,層樓夾樹路。世間滄與桑,循環朝復暮。老身鬢髮蒼,不復紅顏駐。養育我子孫,此地謀生住。 <br> <br> 【題解】<br>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寄園吟草》。寫作時間應為1940年至1945年間。作者藉由久居花蓮的老婦口吻,描繪花蓮市二十年來的變化。詩中所提到的,有花蓮經濟型態的演變(從農業社會演變為現代化城市),人口結構的改變(從以原住民為主改變為以外來移民為主),人民生活的困頓(交通不便導致生活條件不佳、疾病流行、火災頻仍),以及居民安土重遷、願意終老此鄉的心境。由於日治時期花東地區移民頗多,既有來自[[日本]]內地,亦有來自本島西部閩南、[[客家]]族群者。人們普遍相信,花東是值得開墾的新天地。因此詩中雖然遍述生活的艱難,移民卻仍願意克服艱難、終老是鄉。<br><br> 【延伸閱讀】<br> 1. [[駱榮基]]〈客庭〉,《駱香林全集》中冊。 2. 駱榮基〈東臺遊記〉,《駱香林全集》下冊。 3. [[王彥]]〈再次郊居韻〉二首之二,王彥《崇華雜詠》。<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24 古典文學總論]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621 愛詩網] *[http://www.lib.nthu.edu.tw/library/project/cpjtt/painting_dict-1.htm 日治時期日人與台人書畫]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陳堅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