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93.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陳榮傑 的原始碼
←
陳榮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陳榮傑'''<br><img src="https://www.chem.sinica.edu.tw/faculty/photo/B/rjchein.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chem.sinica.edu.tw/faculty/index.php?piName=rjchein&lang=ch 圖片來自chem]</small> |} '''陳榮傑'''(1943年),[[臺灣]][[臺南]]人,[[律師]]、學者、[[外交官]]、政治人物,曾担任[[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秘書長、副董事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顧問、[[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部]]司長、參事、[[中華民國]]駐[[美國]]副代表、[[僑務委員會]]<ref>[https://www.ocac.gov.tw/ocac/ 僑務委員會],ocac</ref> 副委員長、駐[[俄羅斯]]代表等職。 ==經驗與見解== 曾參與督導[[九二香港會談]]的陳榮傑表示,海協會1992年11月16日致[[海基會]]的信函確認:「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在協商文書查證的過程,雙方對「一個中國內涵認知不同」,於是彼此同意以「囗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述」。「身為國家的領導人,馬英九[[中華民國總統|總統]]既然知道所謂的「[[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有所差距,而且「一中各表」與「一個中國」也有差距,何能便宜行事,刻意予以模糊?」「經過加工包裝的九二共識是非常不妥的表述方式。扭曲真相,誤導大眾,落入陷阱而不自知。」 「台灣最近幾年民調顯示,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產生顯著的消長,主張統一者日少,在幾種選項之中顯已成為絕對的少數。此時此境,馬政府的躁進,不但缺乏法律基礎,而且沒有社會基礎。」「國家認同是全體人民對於國家集體記憶的一條滔滔洪流;其垂直層面含有歷史文化語文的軌跡,就橫向而言,則有其政治力、社會力的腳印。人民對於所面臨的尊嚴、生存與發展問題記憶特別深...這種洪流,沒有任何個體力量可以改道,即使是國家自身,也無法形塑量身打造特定的[[國家認同]]。」「[[蘇聯]]時代,史達林開始憑藉強大的國力,採用嚴密的意識形態網路,全面的組織系統,獨裁的植入方式,試圖形塑『蘇聯的國家認同』。經過七十年,結果失敗了。」「國家認同是基本人權不可分割的部分,統獨問題是人民國家認同的總體表現,絕非一撮所謂精英份子的特權。馬英九當然有自己的國家認同,但是當他以國家領導人的身分講話時,他不能把個人的國家認同當作是全體國人的國家認同,投票時,他也只有一票而已。」 針對臺灣與中國間的政治談判,陳榮傑說:在中國沒有正式承認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國際法律地位之前,雙方實在沒有進行任何政治談判的法律基礎。台灣不可能以「海基會」的名義與「海協會」簽署任何政治協議;兩個人民團體形態的白手套,何能處理主權與治權的問題?台灣更不可能以「中華台北」、「中國台灣」名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政治協議。他認為「1951年,[[西藏]]在砲火下,簽署《和平解放西藏協議》,其後,中共動輒鎮壓,所謂和平協議不如廢紙一張。國共打打談談,和談只是另場戰爭的開始。」「不管內涵如何,在沒有納入國際安全體系的情況下,勢將牽動台灣周邊的戰略態勢;軍售與盟友,也將失去正當性。其結果將是:『和平沒一撇,安全路先斷。』」 陳榮傑也認為,歷史顯示各國爆發[[革命]]總是脫離不了[[自由]][[民主]][[均富]]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是[[革命]]的溫床。」他曾多次向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當面請教歷史的巨人如蘇聯,何以解體?所獲答覆可歸納為「體制問題,戰場太大、戰線太長;武力競賽,終於力有未逮。」「中國也有諸多類似問題,尤有甚之。內部腐朽、對外逞強,目前所見僅是冰山一角,台灣沒有本錢與中國共同承擔潛在風險,例如聯手處理[[釣魚臺列嶼]]即是其中之一。馬英九身為國家領導人,務須引領台灣,依據海圖,航行安全水域,不要成為[[鐵達尼號]]。若即若離,選擇性交流,循序以進,始為上策。」 陳榮傑也認為,[[謝長廷]]主張的[[憲法各表]]「尚未見完整論述,但根據片段之資訊歸納,似乎隱含三項元素:憲法共識、憲法一中、憲法各表」,認為憲法各表是「文字遊戲,似難解決兩岸歧見」,認為憲法各表「必然又是重複『一中各表』的惡性糾纏」,並抨擊謝長廷要求批評憲法各表者提出替代方案的言論是「傲慢面對國家定位議題」。但《[[新台灣新聞週刊]]》發行人[[詹錫奎]](老包)諷刺陳榮傑:「謝的憲法共識、憲法各表,不僅提出完整論述,還出了書!這一本書就叫做《未來,不一樣的台灣》,謝帶了六十本去對岸,逢人就送,怎麼會『未見完整論述』呢?而未見完整論述,閣下又為什麼能夠據以批判呢?」陳榮傑無回應。 ==學經歷== 陳榮傑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與日後當選並連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共八年的[[呂秀蓮]]是同班同學。後獲[[美國]][[南美以美大學]]法學碩士、博士。1971年進入外交部,是外交領事人員第三期的學員,曾任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館秘書,後擔任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副司長,再派駐[[南非]]大使館[[政治參事]]。1990年底因大學同學[[陳長文]]邀約而參加籌組[[海基會]]、擔任副秘書長與發言人,1992年2月接任秘書長。1993年初卸任後,受[[臺南一中]]高中同學[[吳豐山]]([[自立晚報|自立報系]]董事長)之邀於1993年5月14日擔任本土意識濃厚的[[自立晚報|自立報系]]社長,1997年回任外交部。 陳榮傑於2002年出使[[俄羅斯]]時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駐俄國代表。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人物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陳榮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