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16.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陳義芝 的原始碼
←
陳義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陳義芝.jpg|thumb|right| [https://img.ltn.com.tw/Upload/ent/page/800/2014/01/20/64.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9%99%B3%E7%BE%A9%E8%8A%9D&tbm=isch&ved=2ahUKEwigqMfU0qroAhWdxYsBHfjnAvkQ2-cCegQIABAA&oq=%E9%99%B3%E7%BE%A9%E8%8A%9D&gs_l=img.1.0.0j0i24l9.5681.8651..11376...0.0..0.64.118.2......0....1..gws-wiz-img.TwzWQVe70PI&ei=uox1XqDjAp2Lr7wP-M-LyA8&bih=569&biw=1212&rlz=1C1AVFC_enTW864TW864#imgrc=7GHdgc6my7E19M「自由副刊 陳義芝」] ]] '''陳義芝'''(1953年11月4日-)籍貫四川忠縣,生於台灣花蓮。曾使用筆名陳辛、陳棄疾、異植。台灣詩人、散文家及文學評論家。成長於彰化。<ref>[http://faculty.ndhu.edu.tw/~e-poem/poemroad/chen-yijr/category/introduction 東華大學 - 簡介 彙整關於 陳義芝]</re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曾任中學教師,先後於輔大、世新、東吳、清華、台藝大、台大等校兼任教職。 1997-2007年,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高級資深績優記者及聯合副刊主任。 2007年,受聘台灣師大國文學系,主授現代詩、文學批評、文藝美學、台灣文學等課程。<ref>[http://ch.ntnu.edu.tw/people/bio.php?PID=463 國立師範大學-陳義芝教授]</ref> 曾擔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究計畫研究員、考試院典試委員、高中國文課本編輯委員。 ==臺灣指標性詩人== 陳義芝,素心寫詩,潛心修行,謙沖而又岸然,從不因沿途風光而迷失,始終堅持原則。 在其澄澈深邃的詩眼之下,作品具有獨出的美學觀與空靈剔透的哲思,透顯他的超逸與雍容。 在國內出版,距今最新的詩集《掩映》自序中,他留下一句拓刻般可恆久矗立的體悟之言: 「詩變成了拯救卑微的道路。」<ref>[https://www.093.org.tw/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1637&modid=64&mode=&nid=11146&noframe= 靈鷲山佛教教團-陳義芝 澄澈詩眼之下]</ref> ==抒情傳統的維護者== 詩人[[張默(詩人)]]以「抒情傳統的維護者」稱呼陳義芝後,此一形象就成為詩人最深的烙印。 陳義芝詩的風尚,主張「抒情」還是最能表達詩的意境:「……回歸古典素材而髹塗現代彩釉,重視生命體驗的能力、語言錘鍊的能力,在意象上未必有什麼發現,但在構思角度卻有新的突破,不致審美疲乏,且思想情感與表現形式是諧和的。」 2010年,出版《陳義芝詩精選集》,他在自序中直言:「在我看來,不會抒情的人不是詩人」、「抒情,是詩的本質,不僅有感性的滿足、結構的要求,還是一種能提煉出意義的經驗衝擊」。<ref>[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748237 自由副刊- 【書與人】 抒情與敘事最美好的結合: 陳義芝談新詩集]</ref> ==「詩中的現代人生」== 197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陳義芝接受過完整而嚴格的文學院訓練,國學造詣深厚。 他對現實社會的關懷,使得他的作品充分融入生活。他的詩藝兼具古典與鄉土兩大特色。 他在一場演講中引言「人生萬象,深深淺淺、清晰模糊,無法歸類。新詩表意,曲曲折折,或掩或映,無法說明」。 他說「詩」可以讓人瞭解及反省人生事,因為它需要醞釀和傳達,所以也是一種思想和藝術。 新詩可從「主題意涵」與「審美表現」兩個層面去欣賞。當天詩人的演講就以「主題意涵」為主,從「身體政治學」、「愛與渴望」、「欲望」、「失去」、「與自然為一」、「冥想與體悟」等六個主題去品詩、悟人生。<ref>[https://www.ym.edu.tw/ymnews/261/a1_3.html 國立陽明大學 -陽明電子報 - 【校級演講】陳義芝教授主講「詩中的現代人生」]</ref> ==「誰人不似一筏,流浪生死」== 陳義芝是位佛教徒。佛教常將人比喻成一艘小筏,從此岸到彼岸。當兒子在加拿大發生車禍,在異鄉意外身亡後,這位傷心的父親寫下了〈一筏過渡〉的詩。「一筏過渡似紅蓮,消失在霧中…」,陳義芝說「紅蓮」就是火葬場的那顆啟動按鈕,他親手按下它,將兒子這艘筏送到彼岸去。兒女情,原來就像泡影一樣。 當夕陽將近時,他發現時間不可停留,記憶無法永久保存,於是他用文字記下這個他最親愛的人。他感慨「誰人不似一筏,流浪生死」,最後他告訴自己「斷橋斷水斷爐煙」。切斷與愛子之間情感的橋樑、切斷這失去的生命及對他飄渺的思念。 ==詩作36== 【聯副 ‧ 為你朗讀36】陳義芝/一筏過渡 <ref>[https://udn.com/news/story/12687/4118280 【聯副 ‧ 為你朗讀36】陳義芝/一筏過渡 ]</ref> ===一筏過渡=== 一筏過渡似紅蓮 消失在霧中 「兒女情,原泡影也」 此話遽爾成真 看西天海域夕光搖顫 時間無所住 記憶無所藏 情識如露亦如電 誰人不似一筏 流浪生死 忍聽愛慾沉沉的經懺 斷橋斷水斷爐煙 ●說詩 2003年,在異鄉。我親手摁下火葬爐的按鈕,眼前轟的一聲響,送走世間結緣二十一年的兒子。隔著厚重的牆,從小窗口望進爐內,是我50歲才修習的功課──炙痛與冰涼。 那年我初解人生像一艘竹筏,有人流浪得久一點,有人很短暫,從生的此岸一眨眼已在死的彼岸。那時,我還未識〈楊枝淨水讚〉「火焰化紅蓮」的真義,而只以紅蓮作火焰的意象,默想諸法空相、夢幻泡影,實則貪歡貪愛,身受斷滅之苦。十六年過去了,此身仍在流浪。 ==詩作37== 【聯副 ‧ 為你朗讀37】陳義芝/傾斜 <ref>[https://udn.com/news/story/12687/4130895 【聯副 ‧ 為你朗讀37】陳義芝/傾斜 ]</ref> ===傾斜=== 有沒有 上鎖不該開啟的院落 任性不該開啟的信 縱是茨維塔耶娃 也不該開啟的里爾克 但今夜 不該不屬於我 今夜敢教我的筆顛覆火狐的床 令花托傾斜 達達是 永遠的主義 ●說詩 1926年四月至十二月,也許是俄羅斯天才女詩人[[茨維塔耶娃]]最幸福的時光,雖然她帶著女兒流亡巴黎貧困無依。但經由寫信,在精神上擁有了[[里爾克]],一位超越肉體情感的情人。 茨維塔耶娃渴望將全身心獻給她傾慕的大詩人里爾克,擁抱他、熱吻他……。這是文學史上最令人揪心的愛情,因為里爾克沒過完那一年就辭世了,兩個人始終未見面。 千載難逢的愛有什麼不該嗎?熱戀的人說「不該不屬於我」。達達主義,是訴諸機遇的一種寫作手法;達達,在中國章回小說中,則是床笫間親暱神迷的稱呼。 ==《杜甫夢李白》== 陳義芝近幾年來嘗試結合劇與詩、詩與歌,用演出或演唱的方式讓自己的詩作得到其他藝術家的(再)詮釋,即可見這位跨界詩人欲拓展、引導讀者的努力。 趨勢教育基金會主辦文學劇《杜甫夢李白》的靈魂。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相差十餘歲,曾於洛陽和山東相見,兩人之間相知相惜,還曾不止一次共遊。陳義芝先從李白流傳於世的九百多首詩中挑選廿九首,從杜甫一千三百多首詩中挑選廿八首,再請劇場導演李易修就這五十七首詩為線索,編寫《杜甫夢李白》的劇本。以李、杜詩做為線索、陳義芝詩眼為靈魂,再融合南管、崑曲、劍術、書法、舞蹈、皮影戲等多重藝術形式。此劇既譜寫了李、杜二人的兄弟情,亦寄託了當代詩人欲覓知音的弦外意。 有位記者曾問他在[[李白]]、[[杜甫]]、[[蘇軾]]三人中,最心儀哪一位?詩人毫不遲疑地回答:「杜甫、東坡各取其半。」 ==獲獎== 獲復興文藝營第二名詩獎。 青年學藝新詩首獎。 空軍文藝散文銀鷹獎。 教育部散文獎。 國軍文藝長詩銅像獎。 中華文學獎。 曾獲中山文藝獎。 圖書金鼎獎。 出版資訊金鼎獎。 時報文學推薦獎。 中興文藝獎章獎。 榮後基金會台灣詩人獎等。 2008年,獲台師大研究績優獎。 ==著作== 詩作有英譯、日譯及韓譯本。 ===文學評論=== 《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 《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 《文字結巢》 《現代詩人結構》 《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 《所有動人的故事:文學閱讀與批評》 《傾心:人生七卷詩》 ===詩集=== 《落日長煙》 《青衫》 《新婚別》 《不能遺忘的遠方》 《不安的居住》 《我年輕的戀人》 《邊界》 《掩映》 ===散文集=== 《在溫暖的土地上》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歌聲越過山丘》 ==參考資料== [[Category:詩人]]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台灣人]]
返回「
陳義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