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211.1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陶邓乡 的原始碼
←
陶邓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陶邓乡'''是位于广西兴宾区城西南部,东经108°57`31"-l09°6`51",北纬23 °18`56"-23° 35 `43"。东与三五乡、小平阳镇接壤,南邻宾阳县的和吉洋桥两镇,西依清水河界[[石陵镇]],北连良江、迁江镇。乡政府驻地离县城52公里。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陶邓乡] </ref> ==简介== 全乡有78个自然村,村村通电,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80%农户有砖瓦房或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人均住房20平方米。1998年人均有粮34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37元。有20多个自然村用上自来水。近50个自然村的农户家庭自打井用电泵抽地下水饮用。住在弄里的川山村民也建起水柜,饮用卫生水。2000年人均有粮407.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8%的农户已装上电话.2006年人均有粮394.2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10%以上的农户已装上电话,部分人还拥有移动电话,部分村屯农户还建沼气池,家里有卫生间,不少农民持有移动电话和寻呼机,摩托车、彩电、VCD等高档生活用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农民家庭。还有的已装上空调机。 陶邓乡建材充足。清水河的黄沙属甲级建材,得天独厚。黄、红壤面广量多,所制红砖质量上乘。东南、民族、谭里三大砖厂所产红砖与清水河的黄沙远销贵港、宾阳。该乡的铝土储量巨大,仅大罗就达752万吨,属中型矿床。韦里一带的耐火粘土也属中型矿床,极具开发价值。煤储量仅次于平阳、溯社等乡镇。此外,陶邓的镓矿价值更高,尚待开发。 陶邓交通便利,除原有至来宾、黎塘、贵港、迁江、廖平农场的公路外,随着桂海高速公路的开通,陶邓到来宾半个多小时即达。 ==荣誉== 陶邓乡2006年被评为"文明乡镇",并荣获来宾市"乡镇经济发展进步奖";2007年荣获"生猪调出大乡一等奖"和甘蔗生产二等奖"。 ==历史建制== 陶邓乡,北回归线横贯其境,是兴宾区西南端一个较偏僻的乡。历史上曾是宾阳、迁江、贵县3县交界之重镇,清嘉庆《广西通志》称迁江县界:"南至大罗村,接宾州府安城土司界60里,东南至陶邓村,接浔州府贵县界60里。"1935年,中共来宾县第一个支部在陶邓诞生。黎塘监狱(廖平农场)15大队和厂矿就有9个在该乡辖区,国营维都林场清水河分场也在其境。 陶邓乡水源丰富。乡境内有6条河10多个呇泉出水口,地下河水为兴宾区3大富水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兴修大小水库近10座,建造2座大型电灌站,该乡一跃成为来宾的产粮大户,且以米质香软而闻名,因而被人们称为"来宾的乌克兰"。 原乡府所在地陶邓街及周围10多个村庄,数百年来长期饮用塘水,为水所苦,曾被国家防疫部门圈为丝虫病区。1993年,借助世界银行贷款打一口出水量150吨/小时的深井,提地下河水办一个水厂,陶邓街及周围十多村结束人畜饮水之苦。 明崇祯十六年(l643),陶、邓两姓氏在此建街,故名。民国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迁江县辖,设陶邓、韦里两乡。1950年3月,陶邓境为迁江县第五区,驻地韦里街。1952年11月迁江县与来宾县合并后,为第十四区,区址陶邓街,辖陶邓、韦里及石陵的挂榜、六平和三山12个小乡。1955年12月,十四区改称陶邓区公所。1958年撤区设陶邓、韦里两乡,同年8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次年组建陶邓、韦里公社。1962年,陶邓、韦里并为陶邓区公所,驻地陶邓街。1968年改称陶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1月称陶邓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称陶邓乡人民政府,至今不变。乡人民政府原驻陶邓街,1973年迁至桥宇村与东南村之间新建,现驻东南街。 '''行政区划''' 清光绪十七年(1891),陶邓属迁江南乡(今陶邓、石陵两乡镇及迁江镇的王灵、大黎两个村民委境)。民国22年(1933),迁江县分为13个乡,陶邓境为陶邓、韦里两乡。陶邓乡辖陶邓、五联、四维、四集、五福、五同、六会、莫弄、三育、四洲、四合11个村街。韦里乡辖韦里、九合、四联、大联、龙山5个村街。1952年至1957年,陶邓为兴宾区的十四区,驻地陶邓街,辖韦里、陶邓两乡及现石陵镇的三山、挂榜、陆平。是时,北俭村(川山村民委)归属六区(三五)辖。1958年,川山属塘圩乡辖,龙山划出属小平阳辖;宾阳县洋桥乡的陶村、凌达两个大队划归陶邓辖。1960年,陶村、凌达复归宾阳,川山复归陶邓辖。现全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78个自然村。 '''民族人口''' 1998年全乡总人口41077人,其中壮族占84%,汉族占15%,余为水族、侗族。农业人口40377人,非农业人口 700人。全乡7666户。乡民多操桂北壮话、客家话,通行西南官话。南部村庄较密集,人口密度为20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1%o。2000年全乡人口41094人,全乡7960户,人口自然增长率6.4‰,人口密度204.4人/平方公里;2006年全乡总人口4243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66‰,人口密度211.1人/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地形地势''' 乡四至范围略似长方形。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中部为中丘,西北部为山岭,东南和西南部为低丘。从乡境东部的茶枭到西部的清水河边,多为缓坡平原,地势平坦。平原间有丘陵台地,亦散布有石灰岩或硅质岩孤峰、石山残丘和石砾等。耕地较连片,分布于海拔高度50-90米之间。自韦里龙旺至大罗的六章近50平方公里地带曾是来宾县最大的沼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为廖平农场)。 '''山脉河流''' 主要山脉有大朝山,海拔521.6米,在川山村民委古抗村背后;最高峰为印山,海拔526米。西部有清水河纵贯乡境边缘,与石陵镇隔河相望。主要河流有莫弄河、三洲河。莫弄河长45公里,发源于小平阳镇岭头山区,自东南向西流入清水河,年平均流量约35立方米每/秒。三洲河长10公里,自东南向西北汇入合江进清水河,流量约30立方米/秒。三洲河长年四季不断流,其源头于三洲仙女泉,日夜涌泉,与梁村和大王呇同属北往地下河,是兴宾区23条地下河之一。乡南部是凌王河,与宾阳县形成边界线,该河发源于五同村民委下廖村的凌峰、凌王地下河出水口,向西流经廖平农场人清水河。 '''土壤''' 境内土壤多属硅岩母质发育而成,其次是第四纪红土。质地主要是沙质土、壤质土;再其次是粘质土和粘土,含沙石子多,酸性大,土层浅,有机质少,肥力中下。 '''气候''' 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l月平均气温 11.2℃,7月平均气温28.5℃,年平均气温20. 9℃;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4-8月,雨季迟,结束早。年平均日照1760小时;接受太阳辐射量为 100-110卡/平方厘米。季风环流影响深刻,夏雨冬干,春温秋旱,季节转换明显,无霜期327-333天。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霜冻,倒春寒现象也时有发生。 '''矿产资源''' 贵岭、九合、韦里、大罗、五同一带盛产原煤,销往贵港、黎塘等地。韦里、五同、大罗一带有丰富的耐火粘土,大罗为中型铝土矿床。石灰石藏量巨大,尚有铁、镓及米石等。清水河中盛产黄沙,并含金沙。水资源丰富。清水河、莫弄河、三洲河、贵岭河、凌王河纵横交错,常年水流不断,且有三洲、大王、梁村、甘板、凌峰、凌王、雷叫等地下出水口。陶邓、五同、大罗、六会、大邓到沙帽山一带地下河水丰富,为来宾3大富水区之一。植被良好,乡西北部韦里到川山一带山高林密,药用植物繁多。野生动物有野猪、野兔、黄猄、猴子以及多种鸟类和蛇类等。<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自然地理] </ref> ==农业概况== '''农业''' 全乡耕地面积55160亩,其中水田27010亩,旱地28150亩,主种水稻、玉米,还有花生、黄豆、甘蔗等经济作物,有来宾"第二粮仓"之称。粮食总产量名列全县前茅,且以米质香软可口著名,尤以陶邓、大邓、六会、五同、大罗等产地为佳。1999年春,乡在大邓、小邓建立了800多亩优质谷基地,以点带面,全乡农业的科技含量逐步增加,科技兴农在全乡形成共识。甘蔗生产成为全乡的经济支柱。1998年,全乡农业总产值以409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589万公斤。200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802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730吨;2006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1586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5900吨。 '''林业''' 1993年,通过自治区验收达标。现有林面积41884亩,立木蓄积量8376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0.6%。境内除国营维都林场清水河分场外,有8个村办(或个体合资)林场。林木品种主要有湿地松、尾叶按、马尾松等,分布在五同、三育、韦里、九合、贵岭等地。1998年乡林业总产值达18万元。2000年全乡森林面积6309公顷,其中有林地2703公顷,立木蓄积量51365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9%,林业总产值898.89万元;2006年全乡森林面积7183公顷,其中有林面积3577公顷,活立木蓄积6797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6.3%,林业总产值1189.49万元. '''畜牧水产''' 1998年末,全乡牛出栏3320头,肉产量299吨;生猪出栏37370头,肉产量2803吨;羊出栏7703只,肉产量154吨;家禽出栏17.06万羽,肉产量236吨;畜牧总产值3070万元。全乡淡水养鱼面积2940亩,水产品产量374吨,产值223万元。品种主要有鳗鱼、鲢鱼、草鱼、大头鱼、塘角鱼和虾等,还有鳖类和贝类。乡以业泉万头养猪场为龙头,畜牧业辐射全乡。三洲、凌民凌王等河水流平稳、四季不干,村民用其开展网箱养鱼,畜牧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该乡的又一经济支柱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又一重要来源。2000年畜牧总产值3561万元;2006年畜牧总产值4012万元. '''土特产品''' 主要有烟叶、花生、黄豆、饭豆、红薯粉和板栗、桃、李、梨等。 '''水利''' 1951年冬兴建黄绿水库,是来宾县兴修水利之始。现全乡有六勇、桥则、桥里、德龙、其林、大凡六个小(一)型水库。六勇水库库容49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00亩;桥里水库库容39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800亩;桥则水库库容17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0亩;德龙水库库容19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0亩;其林水库库容10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亩;大凡水库库容379.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0亩。还有黄绿、大邓、灵归,红庙、北栏等5个小(二)型水库,总库容175.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460亩。另有大罗、龙旺两个国营电灌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258千瓦和745千瓦,总灌溉面积能6865亩。加上石狗、凌峰、大邓、桥堡、新谢、老谢、三凌、三洲等小型抽水站,全乡基本形成灌溉网。1998年,乡重视水库除险加固和渠道硬化工作,使现有水利发挥重大作用。但大罗、龙旺两电灌站因设备陈旧、老化,渠道下沉,灌溉能力下降。<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农业概况] </ref> ==乡镇企业== 境内厂矿有业泉实业有限公司、民族砖厂、潭里砖厂、三育、三洲石灰厂及原煤和铝土矿的开采,打捞清水河黄沙及陶邓、韦里自来水厂等。业泉实业有限公司下设砖厂、万头养猪场、饲料厂、薄膜厂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1998年,全乡工业总产值1042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446万元。2000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9393万元;2006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6910万元。 '''邮电交通''' 设有陶邓、东南2个邮政所,职工2人,邮路里程90多公里。乡民基本可以看到当天的《广西日报》。有电信所1个,职11人。1994年,乡投资 120万元开通程控电话,已装机近200部,实现村村通电话。2000年全乡已安装固定电话421部,2006年已安装固定电话1220部.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移动电话. 有陶邓--宾阳、黎塘;陶邓--来宾;陶邓--迁江;陶邓--廖平农场等公路。1998年开展村级公路大会战,修建陶邓--五同;兴高--东南;川山--白花等村级路,实现村村通公路,结束汽车进川山要拐过良江、三五等乡镇的历史。桂海高速公路从乡境内的茶枭村民委通过,陶邓、东南至高速路小平阳出入口仅7公里,交通极为便利。2000年陶邓乡东南街至来宾的柏油路已全线贯通。 '''商业财政''' 陶邓、韦里、东南三街设有供销合作社,职工20多人。陶邓街有供销百货商场,有工商行政管理所。东南、韦里两街设有市场服务中心。3个街市场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日客流量达2000-4000人。全乡有个体工商户200多户,年零售总额400多万元;收购总额200多万元。陶邓东南有信用社,1998年工商、农业贷款460万元,年底存款余额265万元。 乡有财政所1个,职工5人。1998年财政收入265万元,支出247万元,无财政赤字。2000年全乡财政收入346万元,支出346万元;2006年财政收入824.9万元,支出824.9万元,财政收支平衡。 ==文教体卫== '''文化教育''' 乡建有文化站。图书馆100多平方米,藏书5000多册。各村民委建有文化活动室,是农民学科学的重要场所。设广播站1个,广播器材设备齐全。陶邓、韦里、东南、大罗等村街建起了电视差转台。乡有2个电影院,3个剧场,2个溜冰场,5个灯光球场。陶邓、三洲、韦里等村街成立有业余乡村文艺队,节假日经常为群众义务演出彩调、壮师等戏剧和举行舞狮等比赛。 民国23年(1934),陶邓、韦里设立中心国民基础小学。部分村屯也相继设立基础小学。1959年,乡在陶邓中心校(现二中处)设"戴帽初中"(1961年搬至小平阳),此为乡办初中之始。1962年9月,刘通华等创办陶邓农业中学,后为乡中学之前身。1970年乡始办高中,时称"五·七"中学(原址为陶邓农中)。后搬至韦里三凌村兴建。1974年再迁回东南重建。1980年秋"五·七"中学高中部撤,称陶邓初级中学(现一中),各大队"五·七"初中相继合并为陶邓、韦里两个"联中"。1996年,陶邓联中改称陶邓二中,韦里联中并归乡中学称陶邓一中。 1998年初中在校生2160人,教职工116人。小学在校生7230人,教师315人。学前班14班,学生310人,教师20人。1998年全乡适龄儿童7340人,人学率98.9%。1995-1998年,乡筹措资金55多万元兴建17座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1998年顺利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达标。2000年初中在校生2456人,教职工123人,2006年初中在校生2023人,教职工126人.2000年小学在校生7350人,教职工290人.学前班20班,学生620人,教师23人适龄儿童入学7350人,入学率99.32%。2006年,全乡有初中2所,中心校1所,完全小学13所,58个教学点;小学在校生4942人,教师249人,学前班15班,学生536人,教师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 '''体育运动''' 乡人素爱体育运动。现有篮球场70个,乒乓球桌100多张,足球场1个,舞狮队30多个。每年元旦,乡政府均举办"丰收杯"或"甜蜜杯"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春节,群众多方自筹资金举办篮球、舞狮等比赛。乡农民业余篮球队经常到周边乡镇和廖平农场等作友谊比赛。1982年和1986年,大邓村邓善军人选国家手球队参加第九和第十届亚运会手球赛,分别获金牌和银牌。1985年,乡被评为全区体育先进乡。 '''卫生事业''' 民国29年(1940),陶邓街始设中药铺,乡民治病多用中草药。1945年前后开始有西药进入。1954年始设陶邓乡卫生所。1956年部分村屯开设卫生室。1969年全乡10生产大队均办起"合作医疗"所。1982年后"合作医疗"为各个体医生承包。1998年后各村委"合作医疗所"重新恢复,现有乡村医生58名。乡卫生院设在陶邓街,东南、韦里两街设分院,共有医务人员23名。全乡人口出生率为9.9%c,计划生育率为83. 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41%。1993年大邓卫生所蒲茂芬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0年有乡村医生14名,医务人员22名,人口出生率9.71‰,计划生育率72.68%,人口自然增长率6.4‰.2006年全乡有乡村医生20名,医务人员25名。人口出生率14.19‰,计划生育率66.83%,人口自然增长率12.66‰。 ==文物胜迹== 纱帽山石刻 纱帽山位于乡境大邓村东北3公里处,孤山,南北走向,高约140米,长200米,宽100米。石刻在西北半山腰岩口上方。主石刻是明成化八年(1472年)骠骑将军舞阴石裔岑志明书"开蠲山"3个大字。左右各有一块是宾州知州彭忠游该山的记事诗和横搓费广书丹的关于岑志明修筑清水城的颂歌及游览记事。洞内还有元至正七年(1347年)由孔怀德撰碑,黄才合、黄祖真会匠所刻的山水题咏诗。现石刻保存完好(但山已被挖矿及民间炸石损坏),属县级文物保护处。 陶邓烈士墓 位于陶邓水厂大门前,是为纪念1950年剿匪时牺牲在陶邓的解放军战士而立。 韦里烈士墓 位于韦里小村前面公路左侧小山傍。195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一个班从龙山执行任务后返回韦里时,在尖山脚下遭刘振杰股匪伏击,牺牲7人。乡人民政府立此碑予以纪念。 八百弄 在陶邓乡与良江镇交界的群山之中,位于陶邓川山村民委江那村北面,古抗村西北。整个山槽长约1公里,三面为天然平整石块,底宽可平排通两部汽车。槽之尽头有一岩洞,洞内有水且清,水位四季不变。槽底的石块上分布着稀疏的天然小水坑,状似人工开凿的鱼池。两旁林木茂密,空山鸟语,格外幽静,乃天然之避暑胜地。 三州仙女泉 泉位于乡府驻地东北面1.5公里处,于东南村之北,三州村前山脚。该泉有多处出水口,常年涌泉,水冬暖夏凉。泉三面环山,西为河流,水域宽达百多米,悠悠流向西南山脚。河中芦苇、莲藕遍及,群山环绕,山清水秀,为陶邓八景之一。相传古时天上派一男一女两神仙下界兴建宾州、清水州两城。宾州之神用木筑城,速度快抢了功,清水州之神乃仙女,其用山筑城,刚围了南、北、东三向,西面群山尚未搬至,闻宾州城已报喜,觉事倍功半,泪如涌泉,即吊死于泉西北响鼓山西头。现人行于东南至韦里公路上,即见该山南侧有一高数十米的白壁,形似姑娘悬吊,该山也因此得名仙女悬吊山,泉则称仙女泉。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陶邓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