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70.6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隐语 的原始碼
←
隐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隐语</big>''' |- |<center><img src=https://f12.baidu.com/it/u=1597386890,253972384&fm=173&app=25&f=JPEG?w=350&h=419&s=56A5B1444A5E7CDCC10F0F9A0300809E&access=215967316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error?third=baijiahao&baijiahao_id=1604435064589155428&id=1604435064589155428&wfr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隐语</big>''' 汉语词语,拼音是yǐn yǔ,意思是指[[秘密]] [[谈话]]。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隐语 <ref>[https://hanyu.baidu.com/zici/s?query=%E9%9A%90%E8%AF%AD&srcid=28232&wd=%E9%9A%90%E8%AF%AD 隐语_词语_成语_百度汉语]</ref> 拼音 yǐn yǔ 释义 秘密谈话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汉语词汇== 词目:隐语 拼音:yǐn yǔ '''基本解释''' ①犹谜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暗示:臣愿复问朔(东方朔)隐语。 ②也叫"黑话"。为避免泄漏内情而编造使用的秘密用语:旧社会的许多行帮都有自己的隐语。 隐语俗称暗语,对此很多人不敢说出口,怕被责罚,实际上暗语是可以明示的也是可以验证的。 [enigmatic language;code word] 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一种隐晦的语言 修曰:"此隐语耳。"--《三国演义》 '''详细解释''' 秘密谈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樗里疾,秦之将也,恐犀首之代之将也,凿穴於王之所常隐语者。" 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类似今之谜语。古亦称" 廋辞"。《汉书·东方朔传》:"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隐语之用,被于纪传。"《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操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操问琰曰:'汝解此意否?' 琰曰:'虽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 修曰:'此隐语耳。'"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臣非饮酒听乐也。适臣行于郊,有以隐语进臣者,臣不能解,愿闻之于大王。"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大明》:"先是元帝召一术士问以国事。对曰:'国家千秋万岁,垂祚无疆,除是日月并行,数始尽耳。'比我明兵至而元亡。盖'日月并行'乃'明'字隐语也。"清 赵翼《陔馀丛考·谜》:"谜即古人之隐语…… 刘歆《七略》有《隐书》十八篇,则并有辑为书者,然皆不传,惟'卯金刀'、'千里草'之类,出於风谣者,略存一二。至东汉末乃盛行,谓之'离合体',如蔡中郎书曹娥碑阴'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杨修解之,谓'绝妙好辞'四字也。" 姓氏隐语。对于特定姓氏的隐晦表达,以此既可用于隐藏自身的身份;也可借喻于文字之中,以表达人之心中所愿。列举:"千里草"、"穆易"等等...... 犹黑话。宋 陶谷 《清异录·惺惺二十一》:"博徒隐语,以骰子为惺惺二十一。"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士令其将贼中隐语备述而笔记之。"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教匪遗孽》:" 宿州张义法者,从永城魏中沅 学弹花织布两歌,皆邪教中之隐语。" ==概述== 隐语,也叫"隐",古字为"言隐"。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隐语的含义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文心雕龙》)。 别生一说曰遁辞,不直言曰谲,以彼喻此曰譬,所以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 隐语的性质,可分为密言,测智和谲谏三类。密言一般只是对方才能理解的语言,它本是隐语最基本形式。用于国事最早记载的是则叫"麦曲河鱼"的故事。测智相当于现代的谜语竞猜。要把"以此喻彼"的本意猜来,这需要一定的智力。 春秋时就有列国间利用隐语要对方来猜射而测试这个国家君臣们的智慧的例子。"秦客廋辞"就是有名的一例。廋辞是当时隐语的另一称谓。谲谏就是臣子用隐晦的语言向君主进谏自己的意见,是春秋战国一段时间内隐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最早要数《史记。楚世家》所载"大鸟止阜"的故事。 隐语一般是用赋予现有普通词语以特殊含义的办法实现的。隐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只要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保守秘密就可以约定一些隐语(实质上就是黑话)。有的隐语是用字谜办法创造的。如旧社会的商贩为了使局外人不知道行市,就创造隐语代替一般数学,如把"一"叫"平头","二"叫"空工","三"叫"横川","四"叫"侧目","五"叫"缺丑","六"叫"断大","七"叫"皂底","八"叫"分头","九"叫"未丸","十"叫"田心"。 隐语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 隐语表达方式主要是口语。密语当然是语言,测智也是口头出题,谲谏更不能是书面的,因为要随机应变。 无论密语、测智和谲谏都是特定的人为对象,因人设隐,离开了这个特定的人。此隐就不能成立。 不论是以物喻意,或以情说理,专人专事,内容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时间性,时过境迁,此隐便自然消失。 ==阳江隐语== 市井隐语又叫江湖行话,古时叫葫芦语、锁子语、练语。阳江叫作"背语"("背"读"bèi")。它是一种一定地方或行业内特殊的流行语言。它与帮会中的黑话不同之处在于:黑话更带保密性、局限性。应当说,帮会黑话也属于"市井隐语"范畴。 市井语言在唐代即已流行。唐人李义山的《杂纂》中说:"诸行市语"、"经纪人市语""会不得"、"难理会"。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说:"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 《阳江志·风俗》中"妾曰阿细"、"后妻曰后底婆亦曰背尾婆"都属隐语。 市井隐语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多是出于保密原因。例如阳江早期民间市场买卖,行内人都不会直称"一千元"、"一万元",而用只有圈子内才懂得的"猪偈"、"牛价"来代替,称"一二三四"为"旦底、断工、横川、倒目"。其次因避讳。如"空"与"凶"同音,故改"空屋出租",为"吉屋"或"旺铺";"猪肝"的"肝"与"干"同音,"干"意为干枯或没有了,故改称"猪润"或"猪湿"(有水头之意,而水为财)。 阳江市井隐语可分"意隐型"和"谐音型"两种。意隐型内含较广,谐音型则是用阳江话音谐出原意。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隐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