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230.1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的原始碼
←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guwenxuexi.com%2Fwp-content%2Fuploads%2F2016%2F08%2F4-197.jpg&refer=http%3A%2F%2Fimg.guwenxuexi.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6596070&t=092f58f844b1b008f7c4711d9abecd61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9A%90%E9%9A%90%E9%A3%9E%E6%A1%A5%E9%9A%94%E9%87%8E%E7%83%9F%2C%E7%9F%B3%E7%9F%B6%E8%A5%BF%E7%95%94%E9%97%AE%E6%B8%94%E8%88%B9 图片来源]]]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出自唐代[[张旭]]的《[[桃花溪]]》<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6f3c179d5360.aspx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古诗文网] </ref>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赏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fb9702b4d60b4685be7631e036974fa2&from=kg0&highlight=%E9%9A%90%E9%9A%90%E9%A3%9E%E6%A1%A5%E9%9A%94%E9%87%8E%E7%83%9F%EF%BC%8C%E7%9F%B3%E7%9F%B6%E8%A5%BF%E7%95%94%E9%97%AE%E6%B8%94%E8%88%B9 桃花溪 百度汉语] </ref>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File: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2.jpg|缩略图|左|[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251.photo.store.qq.com%2Fpsb%3F%2FV13vIM4R2PSdJF%2FjH6Fo%2ASXZQ720AI2W5tqW4uyCwextpCw9W0sOdGUNj8%21%2Fb%2FdCxRppXyGAAA%2FAgAAAA%21%21%26bo%3DwgHCAQAAAAABACc%21%26su%3D0149552769%26rf%3D2-9&refer=http%3A%2F%2Fb251.photo.store.qq.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6596147&t=fd13c1cc293489164737f9147802cbac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9A%90%E9%9A%90%E9%A3%9E%E6%A1%A5%E9%9A%94%E9%87%8E%E7%83%9F%2C%E7%9F%B3%E7%9F%B6%E8%A5%BF%E7%95%94%E9%97%AE%E6%B8%94%E8%88%B9 图片来源]]]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ref>[http://www.wywzj.cn/gscw/16047.html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意思翻译、赏析 文言文之家] </ref> ==创作背景==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载于南宋洪迈编定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为“桃花矶”,明清唐诗选本均题为“桃花溪”,认为是唐代张旭所作,作于盛唐时期。而在南宋王十朋编定的《蔡端明文集》中,有一首《度南涧》,内容与这首《桃花溪》相同,莫砺锋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一文中认为它是宋代蔡襄的作品有着相当有力的证据。李定广则认为莫砺锋的论点不能成立,《桃花溪》的著作权应归张旭。 ==张旭== [[张旭]](约685年—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