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4.1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雪儿达瓦(游磊) 的原始碼
←
雪儿达瓦(游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雪儿达瓦'''<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2873658/pexels-photo-22873658.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雪儿达瓦》'''是[[中国]]当代作家游磊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雪儿达瓦=== 一 追溯中华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始,各[[民族]]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厚重的大地上,用聪颖才智,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昌盛。 自然,由于56个民族所处地理位域的不一,其生活习性、民族[[习俗]]是截然不同的。 假若,你不亲身走近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民族,但从翻阅资料所获悉的那些碎片化的资讯,怕是很难将一又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习俗了解清楚,更不要说能真正领悟这一个又一个民族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 戊戌深秋时节,当我从辽阔的平原飞行数千公里抵达平生梦之所至的雪域高原时,心境震撼地领略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亲眼目睹了五彩经幡的律动;近距离感悟了大昭寺前众藏民磕长头膜拜的虔诚、罗布林卡宫殿式园林的奢华、纳木措天之湖畔所特有的那般清澈和安恬;与众游客悠闲行走在八廓街上的淡然……所有的这些,人,一旦被充满地域风俗特色的氛围萦绕周身时,那渐升而愈发强烈的兴趣,便会更加凸显。 二 风轻气爽的一天,带着对藏族村落的好奇和向往,循着酥油茶的芳香,平生第一次走进了距离拉萨较近的一个对外开放的藏族村寨中。 这个村寨,藏语称之为乃琼村,即“能工巧匠”之意。 村里居住约300多户人家、近4000口人,当地人称是典型的藏族民俗[[文化]]村。 我们的车辆刚到村口停稳,一位身着藏族服饰、身材修长,却有别于藏族那酱红色的脸膛、很难把她和藏族同袍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女孩迎了上来。 “我是今天负责接待你们的、这个村里的文化代表”,她用一口流利的汉语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这大大出乎了我们这些内陆人的意料。 姑娘头带藏族金花帽,身穿长袖、宽腰、大襟的藏服,她肤色白皙、明眸皓齿,与我们想象中的藏族姑娘完全不同。 在她的引领下,我们沿着平坦宽阔的水泥马路向前移步,两旁家家户户居住的均为设计风格完全相同的两层楼院建筑,楼顶上都插有鲜红的国旗和党旗。 路上,她很友好地再三告诫我们,进入藏民家中一定要尊重这个民族的习俗,在不可用手指指点点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一点是不允许拍照的。 几个好奇的同行正准备用手机记录周围的一切时,都自觉接受了她友善的劝阻。 姑娘满面春风、喜笑颜开地引领我们径直来到她的家中。 她家的两层小楼端庄稳固,齐平规整,风格古朴粗犷。外墙装饰线条平行的三色图案,绿得深沉、宁静,蓝得精湛、纯粹,白得圣洁、恬雅。绿蓝白三色寓意天空、土地和河流,蕴含天人合一、世代吉祥的美好愿望。 客厅内,四周摆放铺以牦牛皮或毛毯之类的座椅,其橱子、座椅均绣有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白云点狮、六道轮回等图案,室内配有彩电、冰箱之类的现代家具。 她热情地招呼我们一一坐下,然后便和阿佳(姐姐)忙活着逐一给客人们每人发一只小瓷碗,而后又逐一给每人倒上满碗温热的酥油茶,待我们品尝了清香且带有咸味的酥油茶后,她又忙活着端出满满一大盘青粿麦饼让我们品味。 浓郁的温情,温暖着所有人的心扉。 她自我介绍说,名叫雪儿达瓦,“达瓦”藏语即月亮之意。她之所以能讲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缘于她刚从四川民族大学毕业,十一月份就要起身到相对落后贫穷、偏远的藏族村寨学校去支教。这段时间刚好空闲在家,才被村长指派为村里的文化代表,负责向内陆来客传播村寨民俗文化的。 从雪儿达瓦不失风趣的话语中我们得知,村寨里的文化代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首先是会讲普通话,其次是了解藏族文化,最后一条、也是最最重要的是人长相要漂亮些、脸皮相对“厚”一点的。也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成为村里的文化代表。 “你们不觉得我长得[[漂亮]]吗?” 她简洁而又逗乐的话语,[[瞬间]]拉近了我们间的距离,彼此间的陌生感仿佛一下就被其所营造的融洽氛围所消除。 她先入为主向我们提了个问题,知道这藏民家家户户的楼顶为什么都有鲜红的党旗和国旗吗? 还没等来客们开口,她已迫不急待并深情地向我们坦露:藏族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几代人都是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的!是共产党给了藏族人民这一切。若不是共产党,藏民可能现在还住在半山坡上放牦牛呢。 听她这么解释家家户户都很庄重地在房屋上方竖有党旗和国旗时,我们更进一步感知,藏族同胞是个懂得感恩的民族。 三 “刚刚你们是不是还在怀疑我皮肤不像你们所想象的那么黑和粗糙呀?” 她显然是放大了嗓门,毫不掩饰她的喜悦之情,脱口而出的话语更让我们开怀。 像她这一代的卓玛全部都被政府送到希望小学读书了,她们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都是国家扶持的。 现在,她们也用上了内陆人所用的化妆品,所以皮肤自然就不会再像她阿爸、阿妈上代人那样了。 她环视大家后,接着又风趣地说到,因为在之前,内陆没有通向这里的公路和铁路,才使得内陆人进不来,她们也出不去,再加上语言无法正常交流,才使得内陆人把藏民一生中的三次最重要的洗礼,误认为一生只洗三次澡了。 “我们是个有名无姓的民族,扎西、卓玛,这些你们知道吗?” 还没等我们开口,她便接着介绍说:出生在这里的小孩子,是被家里的大人抱到寺院里,由活佛给赐的名。然后,活佛就会把名字及出生年月日刻到由家人带去的碗底上,家里的老人就会在寺院再盛上一碗清水带回家中,把这个碗摆放在佛堂上。就这样一个一个、一代一代到现在她们这个家族的佛堂上就摆放有108只银碗了。 我们整个西藏的扎西和卓玛的名字都是活佛赐给的。她很逗趣地说,你们平常不是喜欢上网吗?我们这些习俗你们在网上是根本查不到的。 碗是我们内陆人就餐的用具,而对于藏民来说,碗,倒成了他们医治疾病的常用工具了。 听她这么一说,我们都感到疑惑和不解。 之前,由于藏民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雪]]域高原上,相对闭塞的环境,这里哪有商店和医院之类的,平时他们一旦患上疾病,内陆的医生进不来,而他们也同样出不去,只好用自己常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民间藏医疗法来医治各种疾病。 雪儿达瓦说,你们内陆的小孩子在外玩耍了一天,晚上回到家中,大人们就会用肥皂之类的东西给孩子们清洗清洗消消毒。之前,我们这地方哪有这些东西呀?自然,我们就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听说过我们是吃牦牛粪长大的吗? 白天,家里的大人漫山遍野放养牦牛时,是连同我们小孩子一起放养的。晚上回到家中,如果再像你们那样用清水冲洗手脸是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家里的大人就会用银碗盛上些焙焦了的盐巴,倒上温开水让小孩子们喝下去,加上由炒黄的糯米熬制的米汤,这样便可起到消毒及防止闹肚之类的作用了;如遇小孩子头疼发热什么的,大人们就会把鸡蛋、盐巴等混合在锅中焙炒后,用纱布包好放在额头上,待纱布包中的一切渐渐变黑后,小孩子的头疼发热就完全可以消除了…… 听她轻松自然地讲述了好多日常预防和医治一些常见疾病的民间偏方,我们无不为这个民族所拥有的聪颖才智所叹服。 四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一曲高亢、优美的旋律飘来,让我似乎又回到那神圣纯净的雪域高原。 一段印记在脑海深处割舍不去的过往又一次泛上心头。<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游磊,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雪儿达瓦(游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