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62.2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雷東達鱷屬 的原始碼
←
雷東達鱷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雷東達鱷'''<br><img src="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pencer_Lucas/publication/296641887/figure/fig55/AS:645074027294720@1530809041076/Redondasuchus-reseri-referred-dorsal-paramedian-osteoderms-from-A-B-Shark-Tooth-Hill.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Redondasuchus-reseri-referred-dorsal-paramedian-osteoderms-from-A-B-Shark-Tooth-Hill_fig55_296641887 圖片來自researchgate]</small> |} '''雷東達鱷'''(屬名:''Redondasuchus'')是已滅絕[[堅蜥目]]的一屬,屬於[[堅蜥亞科]]的[[正體龍族]]演化支。雷東達鱷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北美洲]]。雷東達鱷、[[正體龍]]有錯雜的分類歷史,雷東達鱷曾被認為是正體龍的[[次異名]]。 ==發現與種== 雷東達鱷的化石是一些零散的鱗甲,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奎伊郡 (新墨西哥州)|奎伊郡]]的阿帕契峽谷、鯊魚齒山,該地屬於[[雷東達組]](Redonda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三疊紀[[諾利階]]中期。在1991年,[[美國]]古生物學家[[阿德里安·亨特]](Adrian Hunt)與[[史賓賽·盧卡斯]](Spencer G. Lucas)將這些化石命名為雷東達鱷,[[模式種]]是''R. reseri''<ref name=HL91>{{cite journal |last=Hunt |first=A.P. |coauthors=and Lucas, S.G. |year=1991 |title=A new aetosaur from the Redonda Formation (Late Triassic: middle Norian) of east-central New Mexico, U.S.A. |journal=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Monatshefte |volume=1991 |pages=728–736}}</ref>。之後在阿帕契峽谷發現數塊鱗甲、一個部分右[[股骨]]。在2006年,亨特與盧卡斯將這些新化石命名為雷東達鱷的第二個種。 雷東達鱷、[[正體龍]]有錯雜的分類歷史,雷東達鱷曾被認為是正體龍的[[次異名]]。在雷東達鱷被命名後幾年,其他研究人員根據[[皮內成骨]]特徵,將雷東達鱷歸類於正體龍[[模式種]]的次異名。另有其他科學家提出,雷東達鱷跟正體龍模式種仍有差異,應該歸類成正體龍的一個種。在2006年,亨特盧卡斯命名雷東達鱷的第二個種時,支持正體龍、雷東達鱷是兩個獨立屬的分類法。 其他堅蜥類的鱗甲常排列成特定模式,而雷東達鱷的鱗甲較為密集、沒有排列成特定模式。雷東達鱷的背部中間鱗甲,往上傾斜呈45°;其他堅蜥類的背部中間鱗甲沒有明顯突出,與背部兩側鱗甲之間的相接處,沒有明顯落差。每塊背部中間鱗甲的下側(接近[[脊椎]]那側)中間處有突出稜脊。在雷東達鱷的兩個種,模式種''R. reseri''的背部中間鱗甲小於''R. rineharti''。 ==化石爭議== 關於雷東達鱷的鱗甲位置、排列方式,長期以來有爭議。[[正模標本]]最初被認為是塊背部中間鱗甲,位於左側;而背部鱗甲的往上傾斜部位,位於離背部中央2/3處。在2006年的雷東達鱷重新研究,提出正模標本其實是個右側的背部中間鱗甲。某個早期研究裡的堅蜥類鱗甲素描圖裡,背部鱗甲的前緣位於前塊鱗甲的後緣下方,而背部鱗甲的後緣位於後塊鱗甲的上方,最初研究可能錯誤解讀鱗甲排列方式,因此誤認正模標本位於背部左側。如果這塊鱗甲的確位於背部右側,那背部鱗甲的往上傾斜部位,其實位於離背部中央1/3處。 在2002年,[[德州理工大學]]的Jeffrey Martzh曾研究過雷東達鱷,但沒有正式發表研究。Martzh當時已提出正模標本其實是個右側的背部中間鱗甲,同時主張雷東達鱷是正體龍[[模式種]](''T. coccinarum'')的異名<ref name=MJW02>{{Cite thesis |degree=M.Sc. |title=The morphology and ontogeny of ''Typothorax coccinarum'' (Archosauria Stagonolepididae)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the American Southwest |url=http://www.miketaylor.org.uk/dino/nm/Martz2002-thesis.pdf |last=Martz |first=J.W. |year=2002 |publisher=Texas Tech University |accessdate=3 July 2010 |archive-date=2012-02-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5123327/http://www.miketaylor.org.uk/dino/nm/Martz2002-thesis.pdf |dead-url=no }}</ref>。在2008年,Jeffrey Martzh與[[德恩·奈許]](Darren Naish)發表聯合聲明,控訴亨特與盧卡斯的2006年研究,在內容上抄襲他在2002年的內部研究。 這個抄襲爭議,被稱為「Aetogate」事件。數個堅蜥類研究也被牽涉在內,包含:[[里奧阿里巴鱷]]、''Heliocanthus'',涉嫌抄襲研究多是由[[新墨西哥自然歷史科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所發表<ref name=MTWN10>{{cite web |url=http://www.miketaylor.org.uk/dino/nm/index.html |title=Aetogate: asking for answers in New Mexico |last=Martz |first=J. |coauthors=Taylor, M.; Wedel, M.; and Naish, D. |date=17 February 2010 |work=Miketaylor.org.uk |accessdate=3 July 2010 |archive-date=2012-03-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327085833/http://www.miketaylor.org.uk/dino/nm/index.html |dead-url=no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thesi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雷東達鱷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