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38.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静默的炮台(李文兵) 的原始碼
←
静默的炮台(李文兵)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静默的炮台'''<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4327685/pexels-photo-432768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静默的炮台》'''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文兵的散文。 ==作品欣赏== ===静默的炮台=== 来看大沽口炮台,是提前没有计划的,只是想去看看航母,顺道而已。 起初,我对这里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打了败仗,然后丢了天津,再是北京。似乎和晚清所有的战争一样,打了、弃了、败了、赔了,等列强们满意了,兜里揣足实了,皇帝还是皇帝,太后还是太后,庆功赏爵,王公大臣们该吃吃,该玩玩,所有战争的伤痛留给老百姓,留给承载亿万生灵的苍茫大地和滚滚东流。所有的一切,最终只是归于一句:软弱无能的政府和残暴野蛮的列强。 大沽口的生命,由朱棣迁都而始,因辛丑条约而终,无关民生,只关皇权。对这里发生的四次海战,我一直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是胜得悲壮还是虽败犹荣,不过,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这里开始,国之门户尽失,随后便是一路悲歌,一路鲜血,以及一长串不平等条约。皇权的逃窜引发举国的逃窜。 皇帝逃跑的路上一定是烟尘滚滚,沽口到天津的战场上一定是烟尘滚滚,京城的皇家园林里一定是烟尘滚滚,紫禁城的院落里也一定是烟尘滚滚。只是,皇权依然高贵,依然锦衣玉食,依然看不见这烟尘滚滚。终于,圆明园没了,难以计数的国宝没了,大沽口炮台也没了。我开始思虑,如果朱棣可以预见这样的结果,还会选择迁都北京吗?会选择大沽口为海上屏障吗?然而,历史的选择总能让人们的臆想和揣度变得滑稽不堪,僧格林沁在1858年整修炮台时又怎么会想到,他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高处的“威、镇、海、门、高”五座炮台竟如此不堪一击。如果他在天有灵,又会做何感想呢? 我总想假设历史,可历史真实发生和记忆的,却只是众生相貌。 皇权的无所顾忌和百姓的无所依存,势必造就皇权只服务于皇族,百姓只依附于家族,有家无国,各自相安。于是,管你谁是皇,谁会亡,百姓依然无动于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只要不杀自己的妻儿老小,百姓都不在乎,只要破坏的是皇家的东西,百姓更是欢欣鼓舞。事实证明,我不得不庆幸列强们的野蛮和无知,当中国的民众带领他们去砸开皇家的大门时,他们以为是民众贪婪、懦弱;当中国民众跟着他们喝彩呐喊时,他们以为民众愚昧、昏沉。终于,屠刀转向了民众,在一片惊愕与慌乱中,最先镇定下来的,也一定是痛得最深的。终于,家国情怀凝然一体。我不得不说,20世纪最初的几年,一定是中国近代最幸运的几年,因为面对列强的炮火和蹂躏,中华文化在这个时间被稳固,中华精神在这个时间被凝练。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救国救民的思想才得以成为主流,与以往历史上的抗争不同的是,这种抗争不为忠君,只为救民。到此时,中国才算真正有了人本的概念。 我一直在克制去[[责备]]谁,只想在历史之外来点只言片语。中国的近代史总是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第一次接触这些战争,我就惊讶于士兵的数量,区区几千人便可以轻而易举长驱直入,在数十万清军的堵截下如入无人之境。到底是何等的[[坚船利炮]],让这些在面对数十万太平天国及义和团[[义军]]时凶狠无比的将领和士兵变得[[手足无措]]。每一次战役,总有一些人[[临阵脱逃]],也总有一些人急于和战争[[撇清]]关系。皇帝眼中装着的是家天下,将领眼中装着的是家兵,这些大员们最大的[[默契]]便是战则无功,不战无过。[[于是]],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南洋水师未出一兵;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口炮台全军[[覆灭]],北洋水师未出一兵……这样的例子太多,已让我咬牙切齿。我[[不禁]]想问,怎么忍心看着同胞惨死而袖手旁观呢?我似乎又听到一个[[声音]],遥远而[[昏沉]],[[戏谑]]而鲜耻:我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你死去,我会把眼睛闭上。在这些大员心中,实力相当的同僚是比外敌更大的敌人,死了才足以欢欣鼓舞。我不禁想起了邓世昌,那个至死还在相信为国而战的勇士,只不过成为个把大员[[邀功]]请赏的工具和政治博弈的筹码,那个满腔激情却无力统军只能[[以死谢罪]]的丁汝昌,临死还在向自己的私主一边表着忠心一边推卸责任。一个国家的[[精神]]寄托在了几个人的私念之上,我们很难再找到民族的脊梁。再[[可歌可泣]]的个人英雄,又怎能抵得过民族和国家的涣散呢?我甚至在想,那些个人英雄是怎么活到大战[[前夜]]的呢?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死在了战前的同胞内斗中呢?我[[不得而知]],只是这个曾屹立东方的泱泱大国轰然倒地,任人践踏和盘剥。 直到今天,我仍然不会承认是洋人[[打败]]了中国。 我想要登上威字炮台去看看,被[[告知]]正在维修,便在围栏的外面看了看。炮台依然高耸,只是海已不在。我[[猜想]]当年从这里发出的每一发炮弹,一定是夹杂着民族的仇恨咆哮着扑向[[敌舰]]的,那声音一定是震天撼地的,只为唤醒这个沉睡已久的民族。 如今炮台还在,静默地看着身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静默地看着曾经的战场被填为[[平地]]。 [[静默]]……前方已无战事,唯有静默。静默? <ref>[https://www.cnprose.com/shijie-sanwen 中国散文网]</ref> ==作者简介== 李文兵,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静默的炮台(李文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