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201.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非洲象属 的原始碼
←
非洲象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非洲象属028.jpg | thumb | 300px | 非洲象属 <br>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14/548621.htm 原圖鏈接] ]] '''非洲象属''' (学名:Loxodonta)<ref>{{cite web|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E%E6%B4%B2%E8%B1%A1%E5%B1%9E?fromtitle=%E9%9D%9E%E6%B4%B2%E8%B1%A1&fromid=328709|title=非洲象属|date=2008-06-09|work=百度百科}}</ref> :是象科的一个属,于1825年由乔治·库维叶男爵(Baron Georges Cuvier)命名。成年非洲雄象高于3.5米,最高更可达4.1米。体重约为4至5吨,最重记录有10吨。它们的长牙最高记录有102.7千克重。该属包括二个物种,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分6个亚种。 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雄性和雌性呈二态性(雌雄两性在体形或身体特征上都有所不同)。该属的两种象均产于非洲,它们可以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 因为象牙,无数的非洲大象就被杀害。非洲象被美国濒危物种法案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被《[[华盛顿公约]]》CITES列入附录I,但是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三国,非洲象被重新划定到CITES附录II。其中非洲草原象是科特迪瓦和莫桑比克的国兽。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非洲象属 <br> *拉丁学名:Loxodonta <br> *界: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哺乳纲 <br> *亚纲:真兽亚纲 <br> *目:长鼻目 <br> *科:象科 <br> *属:非洲象属 <br> *种: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 <br> *亚种:6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Anonymous, 1827 <br> *英文名称:African Elephants <br> ==形态特征== 非洲象属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前足五蹄、后足三蹄,有21对肋骨和最多26个[[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额突起,背部更加倾斜,肩部是最高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雌、雄均有长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非洲象体长6-7.5米,尾长1-1.3米,肩高2.3-4米,体重范围从2吨到7.3吨。大部分非洲象体重为2.7-5.5吨之间,7.3吨是发现最大个体的非洲象,非洲象是现存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比亚洲象稍大,可以通过大如蒲扇的耳朵将其同亚洲象区分开来。亚洲象耳朵更圆、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发热量,保持身体凉爽,但有时非洲大陆的温度实在太高了,所以非洲象需要非常大的耳朵散热。 大象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喜欢将水吸入象鼻,然后喷到全身。之后,它们常常会给皮肤喷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泥土。大象长长的鼻子不仅可用来闻味、呼吸、吹号、喝水,还能用来抓东西,尤其是美餐。单单象鼻就有大约10万块肌肉。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非常敏感和灵巧,可以用来抓小东西,亚洲象仅有一个。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长牙,去寻找食物和水,将树皮从树干上撕下来。 ==栖息环境== 非洲象产于非洲,它们可以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历史上,非洲象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以南的丛林低地地区,由于人类侵犯和农业用地不断扩张,非洲象的栖息地仅限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森林、矮树丛和稀树大草原。 ==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一般20-30只集成一个家族群。每群都由雌象统帅,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象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行动时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无论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体中的成员之间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非洲象行走时步子迈得很大,每一步都尽量高高地弯起腿,跨得远一点,很适于膛过泥地。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要穿过溪流、湖泊、沼泽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极有耐性的漫长的寻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会使象群失散、迷路,因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联络的声音和气味,无论走出多远,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 它依靠额上的一个能震颤的部位发出声音信号,频率大多在低频的14-24赫兹之间,人耳不能听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闻的谐波。非洲象在草原上所向无敌,但大多用温和的方式与其他动物竞争。只有在愤怒或恐惧的时候,才有可能伤害其他动物,此时就是身强力壮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虽然非洲象的成体不惧怕任何动物的进攻威胁,但幼仔却无力抵挡狮、鬣狗、野狗以及秃鹫之类的袭击,所以在休息时群体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进行防御和自卫,而雌象即使感觉到一点危险,也会用长鼻子来提醒幼仔。在群体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时,幼仔必须紧紧地跟上,不过雌象也会不离左右地进行保护,随时击退企图进犯的食肉动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区域性灭绝:[[布隆迪]]、[[冈比亚]]、[[毛里塔尼亚]]。再引进:[[斯威士兰]]。 ==繁殖方式== 非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季节,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象的怀孕期为21-23个月,略长于亚洲象,是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动物。幼仔一般在7-8月间出生,每胎产1仔,两次产仔的间隔期约4年,每只雌象一生可以产4-5胎。在幼仔出生的头5年里,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边。刚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重约为109千克,雌象每次需要喂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寻找到雌象的奶头在什么地方,然后本能地去吸奶。 幼仔呆在雌象身边倍感安全。幼象出生后,象群等到它有足够力量能跟上它们才继续行走,通常需要等两天时间。幼象随着身体渐渐长大,眼睛和耳朵也越来越灵敏,自信心也增强了,但偶而也还会走失,不过当它们需要帮忙的时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员总是应声而来。非洲象长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体重和牙齿的出现是其成长的标志,幼仔没有牙齿,以后逐渐开始长牙,两个巨大的门齿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越长越长,以后也会由于使用过度而磨损,甚至断裂,而一旦门齿断裂就会成为残废。非洲象13-1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60-70年。 ==种群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因为象牙,无数的非洲大象就被杀害。从非洲运出的80%象牙都是盗猎自大象。1990年颁布的国际象牙禁令缓解了这一情况,但却不能根除。在野生动物管理不太健全的国家,仍然存有为黑市盗猎的现象。非洲的大部分象牙都出口到亚洲。2013年9月在津巴布韦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万基国家公园内,盗猎分子使用毒性剧烈的氰化物污染大象饮水的盐渍地等水源,造成至少100头大象中毒死亡。人类到森林定居和发展农业导致许多兽群被赶到了孤立的栖息地。人象在乡村的冲突造成破坏甚至死亡。在亚洲,人象冲突是大象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由于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对森林、草原的开发与破坏,促使野生动物生存的地盘缩小,环境恶化。结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涨。历史上非洲人捕猎大象主要是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象牙成为人们捕杀大象的主要获取物。这不但是因为国际手工艺品市场上对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还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象牙同黄金和钻石一样,被视为一种价值稳定的硬通货,西方一些大银行竞相争购和储存。80年代初,国际市场上象牙的成交额每年在130万千克左右,其中90%以上来自非洲。同时,象牙的价格不断上涨。从70年代到80年代,批发价从每千克13美元上涨到156美元,上涨12倍。获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动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猎象牙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捷径”。他们总是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去捕杀大象。非洲草原象野生种群在42万头左右(但由于偷猎频繁,再加上象的繁殖率本身就低,所以它们依然是受威胁的动物),人工饲养下的有4万头左右。非洲森林象野生种群约为2万多头,远少于非洲草原象。虽然未被列入濒危动物,但凭其现存数量其实完全可以算是濒危物种了,尽管偷猎者难以威胁到它们。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br> 1989年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br> 博茨瓦纳(1997年)、纳米比亚(1997年)、南非(2000 )和津巴布韦(1997年)四国的物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br> ==相关信息== 1997年,《华盛顿公约》正式批准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三个国家将它们的大象从附录一转到附录二中,这就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一次性将合法取得的象牙出口到单一的进口国(日本)。2002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野生物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同意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这3个国家在符合相应规定后,一次性销售库存的象牙。作为《华盛顿公约》成员国,中国从1989年开始禁止象牙交易。但是国内的象牙交易还是不断增长,因为国内还是在加工和交易《华盛顿公约》生效前所进口的库存象牙,同时也促成了非法的象牙交易。中国政府查获了大批象牙,表明了在取缔非法象牙交易的决心。联合国《华盛顿公约》执行机构曾在1989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国际贸易。为了保护濒危大象,肯尼亚等国曾呼吁本次大会能够对象牙贸易实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严惩偷猎行为,防止大象灭绝。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s6eiiB9Hs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非洲象新教室開課囉!「千惠」、「美代」上課趣}}<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非洲象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