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46.1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頭嵙山層 的原始碼
←
頭嵙山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頭嵙山層''' </p> |- |<center><img src="https://fault.moeacgs.gov.tw/UploadFiles/files/OLD/ATSTR42/activefault/photo/18/18-08.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fault.moeacgs.gov.tw/UploadFiles/files/OLD/ATSTR42/activefault/18-p08.htm 圖片來自moeacgs] </small> |} '''頭嵙山層'''(Toukoshan Formation 或 Toukeshan Formation,亦有研究以日語拼音寫作 Tokasan Formation),原寫作'''𡾣嵙山層''',為[[臺灣]][[地質學]]的地層名稱,地質年代為[[第四紀]],分布範圍廣泛,北起[[林口臺地]],南至[[恆春半島]],為西部麓山帶擁有。在現今[[臺中市]][[豐原區]]東方山區出露此地層,因上部與下部的地質構造不同,因此各學者有所命名。<ref>[https://fault.moeacgs.gov.tw/UploadFiles/files/OLD/ATSTR42/activefault/18-p08.htm 頭嵙山層],moeacgs</ref> ==歷史== 1933年,由地質學家[[林朝棨]]發現,並於《關於臺灣產哺乳類化石的產出狀態》以[[頭嵙山]]命名「頭嵙山層群」。1935年,[[鳥居敬造]]在[[東勢郡]]探查地質,結果發表於《東勢地質圖幅及說明書》稱之「頭嵙山蠻岩」。同年,林朝棨在《臺中豐原地方第三紀及第四紀地層之研究》稱之「頭嵙山統」。1948年,地理學家[[張麗旭]]於《臺灣地層之檢討》首次出現「頭嵙山層」此名,並依上部與下部構造的差異,分別命名火炎山相、香山相,並於1955年發表《臺灣之地層》為現今地質學術界所採用之文獻。1957年,林朝棨於《臺灣地形》仍採用頭嵙山統稱之,上部、下部地層則是分別改稱火炎山層、通霄層。1975年,地質學家[[何春蓀]]在《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對各地層並無加以命名,則是分成上、中、下三部來區分各地層。 ==岩性== 頭嵙山層上部地質岩性是以[[礫岩]]為主,大多為厚層構造,並夾有[[砂岩]]其間呈互層,偶有粉砂岩、[[頁岩]];下部則是以砂岩為主的岩性,有砂岩會與粉砂岩、頁岩互層,偶有泥質砂岩。由於表層裸露的地層是頭嵙山層的上部構造,露出的礫石是其最大特徵,常在山路旁、河岸邊可見,例如[[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行經[[大安溪]]可見[[火炎山 (苗栗縣)|火炎山]],以及[[水沙連高速公路|國道六號]]行經[[烏溪]]可見[[九九峰]],兩者皆有大量崩落的礫石堆積而成的扇狀堆積地。 ==分-{布}-地區== 由北至南: *[[林口臺地]] *[[桃園臺地]] *[[中壢臺地]] *[[湖口臺地]] *[[竹東丘陵]] *[[苗栗丘陵]]:[[火炎山 (苗栗縣)|火炎山]]具代表。 *[[后里臺地]] *[[大肚臺地]] *[[豐原丘陵]]:[[頭嵙山]]具代表。 *[[霧峰丘陵]]:[[九九峰]]具代表。 *[[八卦臺地]] *[[觸口臺地]]:屬[[斗六丘陵]]之地形區。 *[[恆春半島]]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Category: 350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頭嵙山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