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79.1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飛驒山脈 的原始碼
←
飛驒山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9494;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飛驒山脈''' </p> |- |<center><img src="https://gifu.kiprostar.jp/wp-content/uploads/2021/03/4098836_s.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gifu.kiprostar.jp/2021/02/26/%E5%8C%97%E3%82%A2%E3%83%AB%E3%83%97%E3%82%B9%E9%80%A3%E5%B3%B0/ 圖片來自kiprostar] </small> |} '''飛驒山脈'''(ひださんみゃく)為橫跨[[日本]]橫跨[[富山縣]]、[[岐阜縣]]、[[長野縣]]與[[新潟縣]]的[[山脈]],又稱'''北阿爾卑斯'''。飛驒山脈與[[木曾山脈]](中央阿爾卑斯)、[[赤石山脈]](南阿爾卑斯)共同組成[[日本阿爾卑斯山脈]]。 山脈主要部分皆屬於[[中部山岳國立公園]]。山脈[[最高峰]]是標高3,190公尺的[[穗高岳|奧穗高岳]],是僅次於[[富士山]]與[[北岳 (日本)|北嶽]]的日本[[日本各都道府縣最高峰|第三高山]]。 == 地質 == 相較於[[木曾山脈]]與[[赤石山脈]]是由[[斷層]]運動形成的山脈,飛驒山脈則是[[火山]]活動與斷層運動複合形成。其過程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約270萬年前至約150萬年前的大型[[長英質]][[岩漿]]形成期,與東西壓縮急速隆起成3000公尺級山脈的130萬年前至今<ref name="原山ほか2003">{{Cite journal|author=原山智, 大藪圭一郎, 深山裕永 ほか |date=2003 |doi=10.4116/jaqua.42.127 |url=https://doi.org/10.4116/jaqua.42.127 |title=飛騨山脈東半部における前期更新世後半からの傾動・隆起運動 |journal=第四紀研究 |volume=42 |issue=3 |pages=127-140 |accessdate=2019-11-13}}</ref>。 在[[上新世]],現在的飛驒山脈是一座從[[本州]]突出[[日本海]]的[[半島]],海拔不高。該半島主要由[[侏羅紀]]的[[增生楔]]與[[花崗岩]]組成。 第一階段的270萬年前至150萬年前,現在的飛驒山脈地下形成了大型長英質[[岩漿庫]]。岩漿庫的浮力引發了[[地殼均衡]],讓此地隆起成標高1000公尺左右的[[高地]]。該火成活動形成了[[破火山口]],帶來[[火山碎屑流]]堆積物及廣域火山灰,並噴發出總量約1300 km DRE的岩漿。代表活動有約225萬年前的谷口火碎流、約175萬年前的丹生川火碎流、惠比壽峠火碎流、約165萬年前的大峰火碎流等<ref>{{Cite journal|author1=田村 糸子 |author2=山崎 晴雄 |date=2004 |doi=10.5575/geosoc.110.417 |url=https://doi.org/10.5575/geosoc.110.417 |title=北陸層群のテフロクロノロジー |journal=地質学雑誌 |volume=110 |issue=7 |pages=417-436 |accessdate=2019-11-13}}</ref>。 第一階段結束後進入溫和的地殼運動期,接著在約130萬年前進入急速隆起的第二階段。此階段的隆起是由於岩漿的熱度導致地殻脆化,加上東西水平壓縮應力造成此處[[挫曲]]變形所導致。水平壓縮應力可能來自於[[日本海東緣變動帶]](300萬年前~),與[[伊豆半島|伊豆地塊]]推擠本州(約100萬年前~)。此階段在100萬年前急速隆起,形成3000公尺級山岳<ref>{{Cite journal|author=及川 輝樹 |date=2004 |doi=10.5575/geosoc.110.528 |url=https://doi.org/10.5575/geosoc.110.528 |title=飛騨山脈北部における1 Ma頃の急激な隆起—北部フォッサマグナ西縁, 居谷里層の礫組成を指標として— |journal=地質学雑誌 |volume=110 |issue=9 |pages=528-535 |accessdate=2019-11-13}}</ref>。隆起也導致約120萬年前瀧谷花崗閃綠岩、約80萬年前黑部川花崗岩等在地下固化的長英質岩漿露出地表。這些[[花崗岩]]也是全世界中生成年代最新的花崗岩<ref>{{Cite journal|author=原山智, 高橋正明, 宿輪隆太 ほか |date=2010 |doi=10.5575/geosoc.116.S63 |url=https://doi.org/10.5575/geosoc.116.S63|title=黒部川沿いの高温泉と第四紀黒部川花崗岩 |journal=地質学雑誌 |volume=116 |issue=Supplement |pages=63-81 |accessdate=2019-11-13}}</ref>。 另外,第一階段形成的破火山口也因為挫曲變形向東側傾斜,破火山口西側構造則遭[[侵蝕]]。第二階段有約60萬年前的上寶火碎流、約35萬年前的奧飛驒火碎流等大規模火山碎屑流,以及[[燒岳]]、[[立山 (日本)|立山]]等火山活動。然而,受到水平壓縮應力的影響,岩漿難以在地殼內上升,因此本階段噴出的岩漿總量僅約300 km DRE,大幅少於第一階段<ref>{{Cite journal|author=中嶋 健 |date=2018 |doi= 10.5575/geosoc.2018.0049 |url=https://doi.org/10.5575/geosoc.2018.0049 |title=日本海拡大以来の日本列島の堆積盆テクトニクス |journal=地質学雑誌 |volume=124 |issue=9 |pages=693-722 |accessdate=2019-11-13}}</ref>。 飛驒山脈多[[火山]],過去曾被劃為乘鞍火山帶。 此山脈擁有發達的南北向切割與崩塌地形。這是由於隆起速度快,導致侵蝕作用強勁,加上花崗岩因斷層運動形成脆弱的破碎風化土,以及60萬年前[[冰河期]]的冰蝕作用等因素所導致<ref>{{Cite web |date=2000 |url=https://www.gsj.jp/data/50KGM/PDF/GSJ_MAP_G050_10030_2000_D.pdf |title=立山地域の地質 |publisher=地質調査所 |author=原山ほか |accessdate=2019-11-13 |archive-date=2022-07-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701191322/https://www.gsj.jp/data/50KGM/PDF/GSJ_MAP_G050_10030_2000_D.pdf }}</ref>。 == 地形 == 飛驒山脈呈巨大Y字型。流過Y字中心的是著名的[[黑部川]]與[[黑部峽谷]]。 Y字型的西側稜線是[[劍岳]]、[[立山 (日本)|立山]]等所在的[[立山連峰]],東側稜線是[[白馬岳]]、鹿島槍岳等所在的[[後立山連峰]]。後立山連峰東側有[[糸魚川靜岡構造線]]通過。 這兩條稜線在南側的黑部川源頭相連,接點位置為三俣蓮華岳。稜線接著往東南方延伸,經西鎌尾根連結[[槍岳|槍]][[穗高岳|穗高連峰]],再從[[穗高岳]]經西穗高岳稜線、[[燒岳]]至最南端[[乘鞍岳]]。另一方面,北方的東側稜線從白馬岳經朝日岳 (飛驒山脈)延伸到交通難關[[親不知]]與[[日本海]]。 主稜線東側是前衛山群常念山脈,從唐澤岳、餓鬼岳經[[燕岳]]、大天井岳、常念岳至霞澤岳。包含安曇野所在的[[松本盆地]]等長野縣平地地區,所見到的多數山峰都屬於常念山脈。從燕岳經大天井岳至槍岳的登山路線稱作表銀座縱走路線。從烏帽子岳經鷲羽岳、雙六岳至槍岳的登山路線稱作裏銀座縱走路線。而從立山連峰太郎山 (飛驒山脈)經北俣岳、黑部五郎岳、三俣蓮華岳至槍岳的登山路線則稱作西銀座鑽石路線。 主稜線的樅澤岳往西南方向是與槍穗高連峰以蒲田川相隔的笠岳、錫杖岳。 [[末次冰期]]的飛驒山脈[[冰河]]發達,形成現在的槍岳槍澤、穗高岳涸澤等[[冰斗|圈谷]]群。現在冰河大幅縮小,僅剩立山連峰的立山與劍岳有全長1公里上下的小規模雪崩累積型[[山谷冰河|谷冰河]]。 == 植被 == 飛驒山脈的侵蝕作用更甚於赤石山脈,山容十分急峻。發達的侵蝕作用使得岩盤露出、缺乏土壤,植物相也相對貧弱。不過,白馬岳周邊、三俣蓮華岳、北俣岳・雙六岳・蝶岳等較為和緩的山,則發展出非常大規模的[[高山植物]]寒原。特別是降雪量的差異,使得飛驒山脈有著比赤石山脈更為豐富的濕性高山寒原。 由於南北降雪量不同,降雪較少的南部有較為發達的亞高山針葉林,而北部靠近日本海的白馬岳一帶,由於降雪量大,亞高山針葉林較為貧弱。取而代之的是低木化的水楢(深山楢)與[[岳樺]]等偽高山帶植被。南部的[[森林界線]]約在2,400-2,500公尺,北部受到積雪影響,部分森林界限大幅降低。森林界限的植被以[[偃松]]為主。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FjuWlQMrs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登山女子が解説する日本の地理】飛騨山脈はなぜ飛騨山脈というのか?北アルプスとの違いは?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飛驒山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