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80.16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香港圍村 的原始碼
←
香港圍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C48888;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香港圍村''' </p> |- |<center><img src="https://obs.line-scdn.net/0hOw_vZ6VLEFhiDwY-d7BvD1hZEzdRYwNbBjlBRz1hTm9OPlcOVz1Wa0MKTzxPOVcGDDlYPUUPC2kaPQIMCTxW/w644"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31eL5v 圖片來自line] </small> |} '''香港圍村'''(Walled villages)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民系|客家人]]村落。[[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 (龍躍頭)|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歷史== [[清朝]]初年,厲行「[[遷海令]]」以絕接濟在[[台灣]]反清的[[鄭成功]],沿海空虛而淪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本地人獲准遷回舊地,而在这时期,客家人也开始从內地的山区迁入香港,他们进入原属围头原居民之地定居,围头与客家双方由于语言、风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之土地的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土的一方指围头人,而客的一方指客家人。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牆基採用大麻石鞏固,而牆身用青磚砌成,四邊的胸牆開有槍孔。圍內建築整齊,有明顯的中軸線,神廳設於末端。門外挖掘護城壕溝,圍門是連環鐵門或木條橫柵門。 [[乾隆]][[嘉慶]]期間,客家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区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械斗防衛。 「客家圍」形制是主要由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房屋牆身特厚而窗戶特小,部分橫屋的牆壁組成圍村的牆壁,圍屋四角設有炮樓(又名圍斗或瞭望台)。 ==著名圍村== 香港大多數圍村都設在[[新界]],多集中於[[元朗]](包括[[屏山 (香港)|屏山]]、[[廈村]]、[[十八鄉]]及[[新田 (香港)|新田]]等)、[[錦田]](包括錦田及[[八鄉]])、[[粉嶺]][[上水]](包括[[大埔 (香港)|大埔]]、粉嶺、上水、[[沙頭角]]及[[打鼓嶺 (北區)|打鼓嶺]]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 (香港)|沙田]]、[[荃灣]]及[[屯門]]),曾為「[[新界五大氏族]]」——[[香港新界鄧氏|鄧氏]]、[[新界五大氏族#上水侯氏|侯氏]]、[[新界五大氏族#粉嶺彭氏|彭氏]]、[[上水廖氏|廖氏]]和[[香港新界文氏|文氏]]的聚居地。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吉慶圍===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區|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 (錦田)|南圍]]、[[北圍 (錦田)|北圍]]和[[新圍 (錦田)|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鄧姓|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這裏住有400個鄧氏後人。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圍外原有一道10多米的[[護城河|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圍村內設有一座小廟,供奉15位神祇。 吉慶圍曾是錦田居民的抗英據點,參見[[吉慶圍#鐵門事件|鐵門事件]]。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圍牆內的舊屋大多改建成[[西班牙]]別墅,尤如空殼。 ===曾大屋===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區|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曾大屋是[[曾姓|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貫萬於1848年建造。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一班海盜把漁穫交予他保管,他在漁穫下面發現大量銀幣,而海盜又一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庭院內還有兩口[[井]]。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圍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收容逃難人士,所以被尊稱為'''「曾大屋」。''' ===上水圍=== 上水圍位於[[上水]][[上水鄉]]內,建於1646年。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城河|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上水圍是[[廖姓|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頭]]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法定古蹟]]。 上水圍每60年才慶祝[[太平清醮]],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舉行。 ===粉嶺圍===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姓|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ref>[http://xzc.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457484 彭氏迁徙各地考究] </ref> 扺港,並在此定居。圍村、風水魚塘和古砲,均建於[[明朝]][[萬曆]]年間。 粉嶺圍還近建有[[思德書室]]和[[彭氏宗祠 (粉嶺圍)|彭氏宗祠]],建築古雅,重修後仍保留清代建築的風格,保留的文物甚為豐富。 粉嶺圍有彭氏分支到[[蕉徑]]。 ===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平房區|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古廟|天后廟]]。 衙前圍村建於[[元朝|元]]末[[明朝|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姓|吳]]、[[陳姓|陳]]、[[李姓|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圍村曾建有[[瞭望臺]]、[[護城河|護河]]和[[吊橋]]等。護河在[[香港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被填平,吊橋亦已不復存在。村內曾裝有兩具大炮,保衛族人,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衙前圍村內的古蹟主要有天后廟及[[吳氏宗廟]]。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現時,發展商[[長江實業]]擁有衙前圍村的八成業權。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布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ref>{{Cite web |url=http://www.mpfinance.com/cfm/NewsContent.cfm?PublishDate=20060425&Group=Property&Topic=la&File=laa1.txt |title=長實衙前圍村獲批新建築圖則 增與市建局談判籌碼 |accessdate=2006-05-08 |archive-date=2006-05-0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505101105/http://www.mpfinance.com/cfm/NewsContent.cfm?PublishDate=20060425&Group=Property&Topic=la&File=laa1.txt |dead-url=no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香港圍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