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7.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马铃薯甲虫 的原始碼
←
马铃薯甲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马铃薯甲虫</big> ''' |- | [[File:马铃薯甲虫.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7344085930&di=134bf1efa5ab2771f3a21de33bb43d6b&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s.669pic.com%2Felement_pic%2F41%2F72%2F84%2F13%2F8b667926fec410cbe91204b417130d97.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A9%AC%E9%93%83%E8%96%AF%E7%94%B2%E8%99%AB&step_word=&hs=0&pn=1&spn=0&di=1254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1278782700%2C1640107105&os=1289573559%2C3449441319&simid=0%2C0&adpicid=0&lpn=0&ln=311&fr=&fmq=1607333996144_R&fm=detail&ic=&s=undefined&hd=&latest=©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ages.669pic.com%2Felement_pic%2F41%2F72%2F84%2F13%2F8b667926fec410cbe91204b417130d97.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mmlrtv_z%26e3Bv54AzdH3FfvAzdH3Fnmm9dbb_z%26e3Bip4s&gsm=5&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马铃薯甲虫 '''拉丁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别称''':蔬菜花斑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叶甲科 '''亚科''':叶甲亚科 |} 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原产在美国,后传入法国、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美洲一些国家,是中国外检对象。寄主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马铃薯甲虫 '''拉丁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别称''':[[蔬菜花斑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叶甲科]] '''亚科''':叶甲亚科 '''分布区域''':重要的国际检疫对象,原发于北美落基山区。现欧美各国分布较多。 =='''分类学'''==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叶甲亚科 =='''物种信息'''== 拉丁文名: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英文名: potato beetle,Colorado potato beetle 中文别名:[[蔬菜花斑虫]]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隶属于[[鞘翅目叶甲科]]叶甲亚科。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对象。原发生于北美落基山区,为害[[茄科]]的一种[[野生植物]]Solanum rostratum(中文名:刺萼龙葵)。随着美洲大陆的开发,当马铃薯的栽培向西扩展到落基山区时,立刻遭到这种甲虫的严重为害。此后,这种甲虫又向东扩散,速度很快。现已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都有发生。成虫体长10毫米,卵圆形。橘黄色,头、胸部和腹面散布大小不同的黑斑,各足跗节和膝关节黑色,每鞘翅上有5个黑色纵条纹,相当艳丽。成虫在地下越冬。在春季马铃薯出土时,越冬成虫出现,产卵于叶子反面,每雌产卵300~500粒。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一年发生1~3代。除对马铃薯造成毁灭性灾害外,还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茄科]]植物。 =='''分布'''== 马铃薯甲虫是世界上著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原发现于北美洲落基山脉,最初为害野生[[茄科]]植物具角茴,19世纪初,随着新大陆的开拓,向该地移民的增多,贸易渠道形成,该虫开始在美洲传播。1817年,智利的栽培马铃薯引入北美。1855年发现马铃薯甲虫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严重为害马铃薯。1860年至1880年,马铃薯甲虫在美国的发生面积激增到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美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9/10。1877年马铃薯传播到德国的莱茵河以北的谬里豪森市。1878年蔓延传播到荷兰、波兰等国。1920年传播到法国,在法国开始蔓延为害,到1938年蔓延到法国全境,并扩展到法国的四邻国家的比利时、西班牙、瑞士等国。1943年-1948年传播扩展到意大利、葡萄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到达苏联边境地区。1949年在苏联的[[乌克兰]]的里沃夫首先发现了此虫,在乌克兰为害蔓延到1968年,每年扩展速度达到120公里,传播到白俄罗斯,每年扩展速度达到150公里。在60年代的后半叶,扩展到了乌拉尔斯克地区,至此该虫占据了几乎苏联的欧洲部分地区,俄罗斯远东的[[阿穆尔州]]曾有过发生马铃薯的情况报道,近年来在俄罗斯滨海边区也有发生。现已广泛分布于欧美和亚洲的40多个国家。 =='''危害特点'''== 危害特点 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为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马铃薯甲虫最喜欢取食马铃薯,其次为茄子和番茄。此外,也喜食菲沃斯属的植物。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的毁灭性害虫。幼虫和成虫常将马铃薯叶片吃光,一般造成减产30%~50%,有的高达90%。在合适的条件下,该虫的虫口密度往往急剧增长,即使在卵的死亡率为90%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防治,1对雌雄个体5年之后可产生千亿个个体。 马铃薯甲虫是一个分布最广、为害最甚的马铃薯害虫。成虫和幼虫贪食,常常将马铃薯的叶子全部吃光。在许多国家,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减产90%。该虫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1)是自然传播,包括风、水流和气流携带传播,自然爬行和迁飞。(2)人工传播,包括随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携带传播。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 =='''寄主范围'''== 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马铃薯、番茄、茄子、[[天仙子]]4种寄主是独立寄主 (能完成生活史)。 此外,马铃薯甲虫还可传播马铃薯褐斑病和环腐病等。油葵、棉花等作物也有被害报道。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1.5mm,宽6~7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红黄色,有光泽。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黑色纵带5条。头[[下口式]],横宽,背方稍隆起,向前胸缩入达眼处。唇基前缘几乎直,与额区有一横沟为界,上面的刻点大而稀。[[复眼]]稍呈肾形。触角11节,第一节粗而长,第二节很短,第五、六节约等长,第六节显著宽于第五节,末节呈圆锥形。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隆起,宽为长的二倍。基缘呈弧形,前角突出,后角钝,表面布稀疏的小刻点。小盾片光滑。鞘翅卵圆形,隆起,侧方稍呈圆形,端部稍尖,肩部不显著突出。足短,转节呈三角形,股节稍粗而侧扁;胫节向端部放宽,外侧有一纵沟,边缘锋利;跗节显4节;两爪相互接近,基部无附齿。 *幼虫 1、2龄幼虫暗褐色,3龄逐渐开始变成鲜黄色、粉红色或橘黄色;头黑色发亮,前胸背板骨片及胸部和腹部的气门片暗褐色或黑色。幼虫背方显著隆起。头为下口式,头盖缝短;额缝由头盖缝发出,开始一段相互平行延伸,然后呈一钝角分开。头的每侧有小眼6个,分成两组,上方4个,下方2个。触角短,3节。上唇、唇基以及额之间由缝分开。头壳上仅着生初生刚毛,刚毛短;每侧顶部着生刚毛5根;额区呈阔三角形,前缘着生刚毛8根,上方着生刚毛2根。唇基横宽,着生刚毛6根,排成一排。上唇横宽。明显窄于唇基,前线略直,中部凹缘狭而深;上唇前缘着生刚毛10根,中区着生刚毛6根和毛孔6个。上颚三角形,有端齿5个,其中上部的一个齿小。1龄幼虫前胸背板骨片全为黑色,随着龄的增加,前胸背板颜色变淡,仅后部仍为黑色。除最末两个体节外,虫体每侧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即气门骨片和上侧骨片。腹片上的气门骨片呈瘤状突出,包围气门。中后胸由于缺少气门,气门骨片完整。4龄幼虫的气门骨片和上侧片骨片上无明显的长刚毛。体节背方的骨片退化或仅保留短刚毛,每一体节背方约8根刚毛,排成两排。第8、9腹节背板各有一块大骨化板,骨化板后缘着生粗刚毛,气门圆形,缺气门片;气门位于前胸后侧及第1~8腹节上。足转节呈三角形,着生3根短刚毛;爪大,骨化强,基部的附齿近矩形。 *卵 长卵圆形,长1.5~1.8mm,淡黄色至深枯黄色。 *蛹 [[离蛹]],椭圆形,长9~12mm,宽6~8mm,橘黄色或淡红色。成长幼虫转入土下化蛹。 =='''生活史'''== 根据我国新疆对马铃薯甲虫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马铃薯甲虫以成虫在寄主作物田越冬,深度6-30 cm,主要分布于11~20 cm土层(91.2%)。在新疆马铃薯甲虫发生区,该虫1年可发生1-3代以2代为主。一般越冬代成虫于5月上中旬出土,随后转移至野生寄主植物取食和危害早播马铃薯,由于越冬成虫越冬入土前进行了交尾,因此,越冬后雌成虫不论是否交尾,取食马铃薯叶片后均可产卵。第1代卵盛期为5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蛹盛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1代成虫发生盛期出现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1代成虫产卵盛期出现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2代幼虫发生盛期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2代幼虫化蛹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句,第2代成虫羽化盛期出现在8月上旬至8月中旬,第2代(越冬代)成虫人土休眠盛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该虫世代重叠十分严重,世代发育需要30-50 d。 =='''生活习性'''== 马铃薯甲虫以成虫在土壤内越冬。越冬成虫潜伏的深度为20~60cm。4~5月,当越冬处土温回升到14~15℃时,成虫出土,在植物上取食、交尾。卵以卵块状产于叶背面,卵粒与叶面多呈垂直状态,每卵块含卵12~80粒。卵期5~7天,幼虫期16~34天,因环境条件而异。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幼虫4龄,15~34天。4龄幼虫末期停止进食,大量幼虫在被害株附近入土化蛹。幼虫在深5~15cm的土中化蛹。蛹期10~24天。 在欧洲和美洲,1年可发生1~3代,有时多达4代。发育1代需要30~70天。 =='''传播途径'''== 人为传播为主: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自身扩散传播:通过风、气流和水流等途径传播。越冬成虫出土后,若遇到10米/秒大风,16天可扩散到100公里以外地区。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防人为传入,一旦传入要及早铲除。(2)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种植早熟品种,对控制该虫密度具明显作用(3)生物防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喷洒[[苏云金杆菌]](B. t.tenebrionia亚种)制剂600倍液。(4)发生初期喷洒杀虫畏、磷胺、甲萘威等杀虫剂,该虫对杀虫剂容易产生抗性,应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5)用真空吸虫器和丙烷火焰器等进行物理与机械防治,丙烷火焰器用来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虫效果可达80%以上。 =='''防治案例'''== *新疆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危害 1993年马铃薯甲虫传入新疆后仅在边境地区霍城、察布查尔、伊宁、塔城4个县(市)危害。1995年已分布到伊犁、塔城两地的13个县(市)。1996年6月疫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马铃薯甲虫越过伊犁、塔城盆地天然屏障,首次出现在乌苏市郊。至此,该虫进入天山北坡无屏障地带,沿着马铃薯种植带迅速东进。1999年到达乌鲁木齐。2002年马铃薯甲虫扩散前沿到达木垒县。目前,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博乐、奎屯、石河子、昌吉、巴音郭楞和乌鲁木齐市11个地(州)、师的35个县(市)、258个乡(镇、团场)发生分布;发生行政辖区总面积29.72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发生范围2073.4万(667平方米),其中,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发生面积50万(667平方米),局部地区的马铃薯、茄子和番茄受害严重。农作物及草原地带生态区野生寄主杂草天仙子染疫突出,发生范围100万(667平方米)。野生寄主虽属零星发生,但分布范围大。自传入的10年间,马铃薯甲虫向东扩散了930km,平均每年向东扩散速度约100km。疫情地距甘肃交界的星星峡仅600km,直接威胁甘肃省以及全国的马铃薯等安全生产。 马铃薯甲虫的成幼虫均取食马铃薯叶片或顶尖,通常将叶片取食成缺刻状。危害严重时,茎秆被取食成光秃状。大龄幼虫还可以取食幼嫩的马铃薯薯块。失控的种群,可在薯块开始生长之前将叶片吃光造成绝产。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严重时减产90%。而且能传播马铃薯其它病害,如褐斑病、环腐病等。 *新疆马铃薯甲虫防治现状 从1993年首次传入伊犁开始,目前已东扩至木垒县,扩散距离达到900多km,但可喜的是仍将害虫有效地控制在局部区域,而且通过检疫手段,形成并实施了以"捕,诱,毒,饿,治"为方针的马铃薯甲虫封锁与控制技术,仅在1994~2002年间就累计推广应用22.5万公顷,挽回经济损失14.6~20.5亿元,而且对保护全国1600万公顷的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 马铃薯甲虫繁殖能力强,生态可塑性高。针对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与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增强的现状,先后试验了多种类型药剂的防治效果。2007年自治区植保站组织专家对7种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防治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较少的氟虫腈类杀虫剂(锐劲特)和啶虫脒类杀虫剂(鬼斧)防治效果最佳,但为了防止马铃薯甲虫产生抗药性,也应将氟虫腈类杀虫剂、啶虫脒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乐斯本)、吡虫啉类杀虫剂(艾美乐)以及其他类型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秋翻冬灌 破坏马铃薯甲虫的越冬场所,可显著降低成虫越冬虫口基数,防止其扩散蔓延 *轮作倒茬 在马铃薯甲虫发生严重区域,实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轮作倒茬,中断其食物链,达到逐步降低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人工捕杀 利用马铃薯甲虫的假死性和早春成虫出土零星不齐、迁移活动性较弱的特点,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人工捕杀越冬成虫和捏杀叶片背面的卵块,降低虫源基数。 *集中诱杀 在马铃薯甲虫发生严重的区域,早春集中种植有显著诱集作用的茄科寄主植物,形成相对集中的诱集带,便于统防、统治;此外可以适期晚播适当推迟播期至5月上中旬,避开马铃薯甲虫出土为害及产卵高峰期。 *马铃薯甲虫国外防控主要措施 作为世界著名的检疫性害虫,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将其定为"重点检疫对象",近百年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化学药剂防治害虫最早的实例就是1865年巴黎绿在马铃薯甲虫上的应用,随着科技水平和人们环保认识的不断提高,马铃薯甲虫的防控措施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当前更注重生物防治及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A.Randall Alford等早在1987年就提出柠檬碱具有对马铃薯甲虫的拒食活性。在生物防治的过程中,欧美等国家不但应用天敌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作用,筛选了二点益蝽等天敌种类,还大力发展生物制剂,人工合成一种色素杆菌分泌的毒素进行拌种或者土壤处理,可对马铃薯甲虫进行有效的毒杀防治,而且对于药理的作用过程及作用效果的研究也更加深入。<ref>[https://www.360kuai.com/pc/9e1bb60a891db58f4?cota=3&kuai_so=1&sign=360_da20e874&refer_scene=so_3 马铃薯和胃调中、健脾益气,农民种植马铃薯时,如何防控甲虫呢? ]</ref> *马铃薯甲虫防控关键 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加强疫情监测。对疫区调出、调入的农产品尤其是茄科寄主植物,按照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防止马铃薯甲虫的传出和扩散蔓延。 加强马铃薯甲虫在中国适生地的预测预报工作。准确判断适生地的范围,提早加强防范检测工作,切断害虫的各种传播途径,尤其是要做好高危适生地区的检疫防控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治等技术的综合利用,避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从而可以延缓该虫抗药性的发展。同时,加强该虫的田间抗药性监测,应用各种检测技术准确判断其抗性发展变化,使其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马铃薯甲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