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255.18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高 的原始碼
←
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高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gss0.baidu.com%2F-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2Fzhidao%2Fpic%2Fitem%2F9d82d158ccbf6c816b92a5b1bf3eb13532fa40c6.jpg&refer=http%3A%2F%2Fgss0.baid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5040326&t=b76a075e2f087bda1793cec52066c872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gss0.baidu.com%2F-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2Fzhidao%2Fpic%2Fitem%2F9d82d158ccbf6c816b92a5b1bf3eb13532fa40c6.jpg&refer=http%3A%2F%2Fgss0.baid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5040326&t=b76a075e2f087bda1793cec52066c872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为郡望。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高 得姓方式; 封地、改姓 得姓始祖; 高傒 主要郡望; 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 著名人物; 高渐离、高士廉 主要堂号; 广陵堂、辽东堂、渤海堂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源于姜姓 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源于姜姓 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 源于少数民族 源于鲜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国时,后燕国王鲜卑族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汉化,是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南北朝时,先后有鲜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其姓氏就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从此改姓为高氏,其后代后来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满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汉族,汉族被虏为包衣或自愿为奴入旗后,被赐予满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来的姓氏后面添加一个佳字。) 满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等。 满族高佳氏,满语为G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辽阳(今辽宁辽阳)、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高尔吉氏,亦称格尔齐氏,满语为Gerc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悠久、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今吉林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多为高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为Gorolo 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国氏等。 满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满语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长白山区、嫩河(今黑龙江讷河)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顾氏等。 源于羽真氏 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绩(李绩)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 源于冒姓 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担任费城宰(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高崇文的孙子。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户部世泽;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 渤海家声远;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 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家谱文献 名称 编纂者 编纂方式 藏地 辽宁渖阳奉天高佳氏家谱 (清)伊桑阿纂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上海崇明崇邑高氏家乘不分卷 (清)高守卿重修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淮安高氏族谱五卷 (清)高士魁等重修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扬州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高元钧等九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扬州维扬高氏宗谱十卷 (民国)刘嵩泉纂辑,高连海主修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哈尔滨师范大学 江苏泰州续修高氏迁泰支谱一卷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泰州市图书馆 江苏靖江高氏重修宗谱八卷 (清)高仙阶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双印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如皋高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高元升高维岳修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石印本二十册 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丹徒高氏宗谱二卷 (清)高雪麟修 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芳田高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高金福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常州守愚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戴墅高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高步瀛纂辑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毗陵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仅存三卷) 江苏武进高氏宗谱八卷 (清)高近远、高文炳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高荡高氏宗谱十六卷 (清)高凤冈等编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守愚堂木刻活字印本 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高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高福潮、高懋荣等续修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守愚堂木刻活字印本 南开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高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高永祖高、绳租等编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毗陵守愚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晋陵高氏支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溍增补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高氏宗谱十四卷 (清)高云汉、高鸿达主稿,高德昌、高镛庆主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79年)毗陵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八卷 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江阴高氏宗谱十二卷 (清)高焕章、高鸣盛纂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iben dongjing 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暨阳高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高藩高惠文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二部)、人民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高氏宗谱二卷 手抄本,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相城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高曾懋等增辑 清同治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江苏吴县吴郡枫江派高氏家谱十二卷 (清)高治源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 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杭州增辑高氏杭州泥孩儿巷派家读不分卷 附录民国年间补笔写本二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富阳富春灵泉高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富阳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萧山越州萧山高氏家缯十卷 (民国)高德良修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二部) 浙江嘉兴竹林庙稽古堂高氏谱不分卷 (民国)高桢辑、高焕文录 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前海高氏仲如公派房谱稿不分卷 (清)高圻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履素堂活字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剡南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高宝慈续修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嵊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金华天泉高氏宗谱 (清)高徐福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存一册) 浙江金华天泉高氏宗谱 (清)高徐福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六卷,另一部今仅存第二卷 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金华天泉高氏宗谱六卷 (民国)高邦俊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另一部今仅存第三卷、第六卷 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山东临朐德化坊高氏谱不分卷 (民国)高鸿飞撰修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四册 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 山东栖霞高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高春田纂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抄本九册 山东省栖霞寨里乡百佛院村 山东蓬莱县高氏宗亲谱册一卷 (民国)高思泰纂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 辽宁省辽阳市吉洞乡礼备村 山东沂水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riben dongjing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临沭高氏家乘十卷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临沭县临沭镇东北村 河南鄢陵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高家宝纂修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 河南大学图书馆 湖南沩益高氏重修族谱十四卷 (清)高光崇、高耀宇纂修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图书馆(仅存一卷) 湖南宁乡沩宁高氏族谱十六卷,首二卷 (清)高耀董、高名长等纂修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图书馆(仅存卷首) 湖南宁乡高氏五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二卷 (氏国)高青珊、高芸陔等修,高卓吾、高雨村等纂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图书馆(仅存三卷) 湖南湘乡高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高彦驻、高尚志等总纂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湖南江华高氏族谱不分卷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手抄本三册 湖南省江华县档案馆 湖南益阳资阳高氏六修族谱三十三卷,首六卷、末七卷 (民国)高耀黄、高祖植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图书馆(仅存三卷) 广东番禺重修高氏世谱十卷 (清)高长年重修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中山大学图书馆 广西岑溪高氏族谱一卷 (民国)高昆仑编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四川仪陇高氏家谱一卷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残本 四川省仪龙县档案馆 陕西高氏族谱,附高母宋太夫人秩寿言不分卷 (民国)高洪等重修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文蔚合铅印本二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二部)、riben dongjing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甘肃庄浪高氏三代宗亲世系家谱四卷 (民国)高荣锦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抄本 甘肃省庄浪县万泉乡高家川 高氏家谱 (清)高世泰纂修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高氏宗谱 (现代)高映昭、高海成等纂修 1963年手抄本一册 中国家谱网站 苦田高氏宗谱十四卷 (清)高茂元等纂修 清光绪四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中国家谱网站 梁安高氏宗谱十二卷 (清)高富浩纂修 清光绪三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公安高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高训源主修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 =='''姓氏名望'''== 先秦 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弥。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渐离,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东汉 高赐,汉司隶校尉 高躬,汉蜀郡太守 三国 高顺,吕布帐下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 高览,河北四庭柱之一,偏将军 东莱侯 高干,东汉并州牧,袁绍外甥。 高沛,刘璋麾下名将 高翔,蜀汉将领 曾随刘备攻打汉中,后又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参加北伐曹魏的战争,并于公元231年(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马懿。官至杂号大将军,封玄乡侯。 高柔,曹魏大臣,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 高堂隆,曹魏光禄勋 侍中 太史令 关内侯 西晋 高光 西晋幽州刺史 黄沙御史 廷尉 延陵县公 北魏 高欢 北魏大丞相 渤海王 北齐神武帝 高澄 高欢长子,继高欢掌魏朝政。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整顿吏治。平侯景叛乱,吞并两淮,收复颍川 高敖曹 高欢麾下勇将 官至司徒 骠骑大将军 进爵武城县侯。 北齐 高洋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长恭,北齐大将,北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中国古代四大俊男之一。 隋朝 高颎,隋宰相,齐国公尚书左仆射,开隋九老大元帅 高孝基,隋吏部侍郎 高开道,隋末义军领袖。公元618年,攻克北平,攻取渔阳,自称燕王,年号始兴(一作天成),建都渔阳(今天津蓟县)。 高昙晟,隋末起义军领袖。他本是怀戎县的僧人,趁着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在河北涿鹿等地广招羽翼,聚众数千人起义。高昙晟自称大乘皇帝,国号"佛",建元法轮,立尼姑静宣为皇后。 高智慧,越州(治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隋开皇十年(590)起兵自立称帝,第二年被杨素、来护儿镇压,斩首于泉州。 唐朝 高士廉,唐宰相,申国公,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六,北齐皇室,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唐太宗长孙皇后长孙无忌舅舅 高季辅,唐宰相,蓚县公 高智周,唐宰相,御史大夫,右散骑常侍 高适,唐淮南节度使,渤海县侯,唐朝著名诗人 高崇文,唐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削平西川刘辟叛乱。 高骈,唐末名将,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唐淮南节度使、渤海郡王,诸道行营兵马都统,拥兵十多万,曾大破南诏番兵。数败黄巢军。 高侃,唐朝名将,高适的祖父,唐左监门卫大将军,安东都护(总管辽东、高句丽故地)擒突厥车鼻可汗,灭高句丽。高侃有三子:高崇德、高崇礼、高崇文, 高固,唐检校礼部尚书,其高祖父是高侃,检校左仆射,右羽林统军,渤海郡王。 高郢,唐宰相,兵部尚书 高承简,唐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尚书右仆射,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 高霞寓,唐朝名将,唐右金吾卫大将军 检校司徒,邠宁军节度使,削平西川刘辟叛乱。 高瑀,唐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陈许蔡节度使 高釴,唐吏部侍郎,同州刺史,御史中丞 高铢,唐吏部侍郎,河南尹,越州刺史,御史中丞,浙东观察使 高锴,唐吏部侍郎,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观察使 高元裕,唐吏部尚书 河南尹 襄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渤海郡公,山南东道节度使 高少逸,唐工部尚书 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左散骑常侍 高睿,唐赵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平昌县子 高仁厚,唐末名将,唐剑南东川节度使,曾数败黄巢军,讨平西川叛乱。 高璩,唐宰相,东川节度使,兵部侍郎,谏议大夫 五代十国 高季兴,五代十国南平开国君主 高思继,后唐中军都指挥使 五代十国第一名枪 高行周,后周天雄军节度使,齐王。五代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北宋开国名将高怀德的父亲 北宋 高怀德,宋武胜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渤海郡王,宋太祖结拜兄弟,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 高琼,宋武烈王,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高若讷,宋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枢密使 高化,宋武安军节度使,右屯卫上将军 高文虎,宋兵部侍郎 中书舍人,祭酒 高继勋,宋建雄军节度使 滑州知州,康王 高遵甫,宋北作坊副使,楚王 高士林,宋普安郡王 高公纪,宋永州防御使 集庆留后,枢密副使,新兴郡王 南宋 高世则,宋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 元朝 高宣,辽阳人,元朝营国公。 高智耀(约1206~约1271),字显达,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担任过西夏大都督府尹,人称"高令公"。应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军队入侵的战斗中任副元帅,最后战败被俘,不屈而死。他的祖父高良惠,官至右丞相。高智耀本人曾担任过判官,在夏国被蒙古军灭亡前一年高中进士。忽必烈追封其宁国公, 高则诚,元福建行省都事,琵琶记作者。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都是诗人。曾祖是营国公高宣。 明朝 高启,明户部右侍郎,明初诗文三大家,北郭十友 高拱,明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富国强兵,振兴朝政。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 高攀龙,明刑部侍郎,东林党领袖 高谷,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 高仪,明礼部尚书,顾命大臣 高斗枢,明陕西巡抚,湖广巡抚,太仆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高铎,明刑部侍郎 高翀,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资善大夫 高举,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浙江巡抚,提督军务 高明,明南京右佥都御史,河南巡抚,福建巡抚,大理寺丞 高铨,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 高胤先,明监察御史,巡按浙江 高友玑,明光禄寺卿,南京刑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凤阳巡抚 高公韶,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户部右侍郎 高叔嗣,明山西左参政,湖广按察使 高第,明末兵部尚书,蓟辽经略 高出,明山西按察使,辽东监军道高名衡,河南巡抚,兵部左侍郎,明亡后殉国。 高名衡,明河南巡抚,兵部左侍郎,明亡后殉国。 高邦佐,明末辽东参政,广宁失守后自尽殉国。 高杰,明末总兵官,太子少傅,世袭锦衣佥事,兴平伯,江北四镇之一。 高弘图,明内阁首辅,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加太傅,四世封诰 高拱极,明末举人,甲申国难殉国 高迎祥,明末农民军领袖 闯王 高一功,大顺左威武将军,李自成妻弟,明御营前部右军,龙虎将军,联明抗清。 清朝 高士奇,清礼部侍郎,康熙帝师 中华民国 高维岳,奉系察哈尔特别区都统 高君宇,中共第二、三届中央委员,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 高敬亭,中共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红二十八军创始人,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 高宗武,国民党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高魁元,中华民国国防部长,陆军一级上将,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高志航,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淞沪会战为中国空军首次击落敌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 高又新,中华民国王牌飞行员,击落日本飞机9架。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岗,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副主席,陕甘宁边区创始人 高崇民,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高克林,最高人民检察署原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 高峰,青海省原省委书记 高健君,原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高棉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部长 高启云,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高德西,中国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原主任 中共开国少将 高建民,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山西行政学院院长 高云龙,中共青海省副省长 高狄,中共吉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高德占,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中共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高扬,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部部长 高来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一级大检察官,少将 高自立,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红五军团十五军政委兼军长,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土地部部长,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高沂,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央教育部副部长 高文华,中共北方局书记兼河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水产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 高厚良,中共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成都军区空军政委党委第二书记,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开国少将 高文智,开国少将 高占杰,开国少将 高朗亭,开国少, 陕北红军创始人 高锐,开国少将 高体乾,开国少将 高林,开国少将 高武生,中将 高金钿,中将,中国国防大学[[副校长]] 高东璐,陆军中将,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 高中兴,中将,北京军区参谋长 高凤楼,少将,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高暇明,少将,中央军委法制局局长 高兴民,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中将 高焕昌,中将,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委员 高振家,海军中将 高建国,中将,沈阳军区[[副政委]] 高守维,空军中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高虎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部长,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国际贸易谈判代表 =='''人口统计'''==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中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 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中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万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40.3%。<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9%AB%98 高],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返回「
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