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5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高杰 的原始碼
←
高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高杰 | 圖像 = [[File:高杰.pn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6e9dff16e074e0f4.pn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明末清初 | 别名 = 翻山鹞 | 職業 = 总兵 | 知名原因 = 大破张献忠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高杰 (gao jie)'''(?-1645年),字英吾,陕西[[米脂]]人。与[[李自成]]同邑,同起为盗,原为李自成部将,绰号[[翻山鹞]]。投降明政府后参加对农民军的追剿,升任总兵官。 明朝灭亡后,在江南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被封为兴平伯,与[[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并称为[[江北四镇]]。 1645年(弘光元年),高杰在睢州被许定国诱杀。南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 == 人物生平 == 叛闯降明 高杰与李自成是同乡,因明末横征暴敛而同时起事。 [[崇祯]]七年(1634年)闰八月,总督[[陈奇瑜]]派遣参将[[贺人龙]]援救陇州,被贼兵包围,处境非常困难。李自成让[[高杰]]写信过去约贺人龙造反,没有得到高杰的回话。使者回来,先见过高杰,然后才去见自成。等围城两个月攻不下来时,李自成心中怀疑高杰,就派遣另外的部将前去换下了他,让高杰回来把守军营。 李自成的妻子邢氏勇武聪明,负责管理军用物资,每天分发军粮、兵器供应作战。高杰到邢氏的营帐中交符验合,邢氏看高杰相貌英俊,就同他私通了,他们担心被自成发觉,就策划着向明军投降。 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高杰就带着邢氏过来归附。[[洪承畴]]把他交给贺人龙,贺人龙让他部下的游击将领孙守法带着高杰去攻打农民军,以收到镇压农民军效果作为凭证。从这以后高杰就经常在贺人龙的部下供职。 == 镇压起义 == 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在玛瑙山战败,逃窜到兴、归边界来,高杰随从贺人龙和他的副将李国奇在盐井大败张献忠的部队。 崇祯十五年(1642年),贺人龙因罪被杀,朝廷任命高杰做了实际上的游击将领。同年十月,[[陕西]]总督[[孙传庭]]到达南阳,李自成同罗汝才向西去抵挡他。孙传庭让高杰和一个姓鲁的做先锋,在冢头与农民军相遇,展开大战,打败农民军,追赶他们六十里。[[罗汝才]]看到李自成战败前来援救,绕到明军后面出击。后军将领左勷看到农民军从后边来了,吓得抢先逃跑了,其他各军也都跟着逃,明军于是被打得大败,只有高杰的部队损失很小。 崇祯十六年(1643年),高杰被提拔为副总兵,同总兵[[白广恩]]一起充当前锋,他们两人都是投降过来的将领。白广恩性情凶猛不驯,一向不听从管教,而高杰比他还要凶暴。朝廷认为高杰是李自成切齿痛恨的对象,所以让他在孙传庭的指导下镇压农民军。九月,高杰跟从孙传庭攻占宝丰,收复了郏县。当时明军乘胜深入,缺少粮食。降军李际遇暗通农民军,所以李自成率领精锐骑兵打了过来。孙传庭向各位将领讯问对策,高杰请求出战,白广恩认为不行。孙传庭认为白广恩胆怯,白广恩不高兴,率领部下逃离驻地。 明军出兵迎战时,陷落在农民军的埋伏中,高杰登上岭看着说:"支撑不住了。"他也率领部下撤退了。明军于是狂奔逃命,死了数万人。白广恩去汝州,坐视他们战败不加援救,高杰就只好随同传庭撤退到黄河北面。后来他们从山西渡过黄河,转入潼关。白广恩已经先到了这里。 同年十一月,李自成攻打潼关,白广恩竭力厮杀,而高杰恨白广恩在自己宝丰一战失败时没有去救自己,所以也拥兵不肯援救他。白广恩战败,潼关被农民军打下,孙传庭阵亡。李自成打下西安,就在那里住下了。 高杰北上到达延安,农民军将领李过在后边追击他。高杰向东到宜川,河水正好结冰,就过去了,然后进入蒲津城驻兵防守。贼兵到来,冰融化不能过河,高杰才算逃脱了厄运。广恩战败后,逃往固原,被贼将追上,就献城投降了。 == 江北四镇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高杰称为为总兵官。崇祯帝朱由检命令总督[[李化熙]]率领高杰的部队迅速援救山西,而蒲州、平阳已失陷很久了,高杰退回到泽州,沿途大肆掳掠,农民军于是逼近太原。 同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上吊自尽,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高杰南逃,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朱由菘继位后,开设四藩:兴平伯高杰镇守徐州、泗州,东平伯刘泽清防守淮安、扬州,广昌伯刘良佐镇守凤阳、寿州,而黄得功晋为侯爵,镇守滁州、和州。他们的家属都在内地安置。 == 跋扈自雄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高杰领扬州,驻军城外,高杰坚决要进入城内,扬州百姓害怕高杰不让他们进来。高杰攻城攻急了就天天抢劫乡村中的妇女,当地百姓更加厌恶他。知府马鸣录、推官汤来贺顽强地防守了一个多月。高杰知道打不下来,多少有点心灰意冷了。阁部史可法打算把瓜洲给高杰,他才停止攻城。九月,朝廷命令高杰移驻徐州,让左中允卫胤文兼兵科给事中监督他的军队西征讨贼。徐州的土匪程继孔被抓住后送往京师,乘李自成作乱时逃了回来。十二月,高杰捉住他,把他斩了。朝廷于是封高杰为太子太傅,荫封一个儿子入官为世袭锦衣佥事。 == 同室操戈 == 起初,督辅史可法担心高杰蛮横无理,难以制服,所以让黄得功驻军仪真,暗中牵制高杰的势力。恰好登莱总兵黄蜚即将前去上任。黄蜚与黄得功同姓,以兄弟相称,所以他给黄得功写信请为他派些兵防备意外。 黄得功率领三百名骑兵从扬州出发到高邮迎接他,高杰的副将胡茂桢飞马向高杰做了汇报。高杰一向忌恨得功,又怀疑他要算计自己。于是在途中埋伏了精兵阻击他们。黄得功走到土桥正准备埋锅造饭,高杰的伏兵出其不意地打来,黄得功上马拿着铁鞭准备战斗,飞来的箭像下雨一样密集,黄得功的马跌倒在地,他骑上别人的马跑开了。有一名勇猛的骑兵挥舞着大槊向得功冲来,黄得功大呼一声回头来战,抓住他的大槊往怀里一拉,就把他连人带马一起拉倒在地。又杀了几十个人,然后翻身跳进废墙里边,他吼叫的声音如雷鸣电闪,追赶他的人不敢上前来了,于是他骑马飞奔,回到大部队中。这边正在战斗时, 高杰又派了兵暗中去攻打仪真,黄得功的士兵损伤得比较严重。而与他一同前往高邮的三百骑兵都战死了。于是黄得功向朝廷做了上诉,并表示愿意同高杰决一死战。可法派监军万元吉前往替他们和解,得功不同意。恰好此时得功母亲去世,史可法来吊丧,对他说:"土桥那一仗,不管聪明人还是愚蠢人都知道 是高杰不对。现在将军因为国家的缘故压住心中的火气,让高杰背着罪名,这正是将军在天下获取大名的时候啊!"黄得功脸色渐渐地温和了一些,终究还是因为自己人被杀死得太多而感到恼恨。史可法命令高杰赔偿他的战马,又拿出一千两银子作为得功母亲办丧事的费用。黄得功没有办法,只好听从了史可法的调解。 == 睢州之变 == [[弘光]]元年(1645)正月,高杰抵达归德,谋划收复中原。总兵许定国当时正驻兵[[睢州,]]有人说他偷偷地把儿子送过河去了。 '''高杰'''召许定国前来会合,许定国又不理睬。高杰就邀请巡抚[[越其杰]]、巡按[[陈潜夫]]和参政睢阳道袁枢一同前往睢州,许定国这才到郊外来迎接。越其杰和[[袁枢]]劝高杰不要进城,高杰心中轻视许定国,不听越其杰之言,就进了城。 正月十一日,许定国在故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府邸内设酒席招待高杰。高杰喝到酒酣时,就给许定国限制了出兵的时间,并且含蓄地提到送儿子的事情。许定国心中更加起疑,更没有离开睢州的意思。高杰坚决督促他出兵,许定国恼了,夜间埋下伏兵点炮大喊。越其杰和袁枢等人力劝高杰不听,已提前一日离开睢州赴金陵,高杰喝醉了,力战后卧倒在军帐中没有起来,一群士兵带他到定国那里,把他杀掉了。在这之前,高杰认为许定国就要离开睢州了,所以把自己的部队全部派去戍守开封,身边所留下的亲兵只有几十个人罢了。许定国假装对他很恭顺,选了很多妓女侍候高杰,又用两个妓女陪他的士兵睡觉。他的亲兵全喝醉了,等听到炮声时想起床,又被两个妓女扯住脱不开身,结果全部死了。第二天,高杰的部队到来,打下睢州城,把城中的老弱病残杀得一个也没有留下来。袁尚书府邸内珍贵的书画收藏毁于一旦。许定国率部过河投降清朝。 昔睢阳[[袁可立]]巡抚登莱督大兵防海,太康人许定国曾为其手下中军,蒙袁多次擢升提携,后累官河南总兵。今当袁司马故去十二年之际,许竟在其府第酿此大兵祸,乱象有不忍言者,并携兵投靠[[后金]],甚称不义也。 《[[豫变纪略]]》:"袁园之祸,杰实自取。" 《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为尚书园宅范围中地无疑也。后楼下为明末[[许定国]]刺[[高杰]]处,楼上不设棚板,以作后来纪念焉。" 《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按许定国刺高杰处相传在今洛学书院后院藏书楼下,……当时其宅本袁尚书可立府第,不知何以为许贼占据。想闯贼破城,袁氏避乱外处空其宅,故许得宴饮行刺其中也。至今楼不设棚板以为纪念,此次睢之大乱[[杀掠]]之惨又甚于失城之时焉。" '''高杰'''为人荒淫狠毒,扬州百姓听说他死掉的消息,都相互庆贺。但高杰这次出兵,进取中原的决心很坚定,所以当时有人对他的死感到惋惜。朱由菘刚登基时,朝廷允许各个兵镇参加讨论国家大事,所以高杰屡次上书搭救投降过贼寇的大臣,后来请求朝廷把武火秦从监狱中放出,福王不同意。他又上书推荐吴生生、郑三俊、金光辰、姜土采、熊开元、金声、沈正宗等人。大概说来当时武将的风尚差不多都是如此了。高杰死后,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让他的儿子许元爵继任兴平伯。 == 历史评价 == 西亭凌雪:忠贞激发,杰骜降心;爰指北旗,电扫河洛。而变生杯酒,自相屠灭,卒致倒戈;天不祚延,可概见矣。 倪在田:高杰末路,实异生平;渡河二疏,便未足方诸葛,可太息也! 郑廉:袁园之祸,杰实自取。 戴名世:四镇惟黄得功忠勇奉朝命,而余皆骄悍,不可法度使。 张廷玉: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当时以不用命罪诸将者屡矣,而良玉偃蹇偾事,未正刑章,姑息酿患,是以卒至称兵犯阙而不顾也。高杰、祖宽皆刚悍难驯,恃功不戢,而杰尤为凶骜。然杰被戕于锐意进取之时,宽受诛于力战赴援之后,死非其罪,不能无遗憾焉。<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ms_273.htm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国学网 . 2015-07-27</ref> 温睿临:①兴平扰攘起家,性淫毒;扬之人闻其死,酹酒相贺。然其末也,能感史阁部之化,改行效忠,锐意进取;故时复有惜之者矣。②呜呼!当日送子渡河,已南北偏闻;而兴平顾一以坦率遇之邪!定国子名尔安,封一等子。兴平之能一志尽诚,卒收此令名者,亦阁部有以化之耳。吾更奇邢氏者之出身若彼,而独知以大义劝。甚矣!人之不可概论也,有是夫? 徐鼒:夫得功与杰之优劣,愚夫妇皆知之,岂可法反茫然莫辨哉!得功诚万人敌,而兵微将寡,难抗大敌。高杰拥十三总兵之众,所部皆西北人。杰暴抗不能为人下,抑之则乱不可止;驭之以爵赏、感之以忠悃,优而柔之,使迁善悔过而为我用,此则化强暴为忠义之微权也。然则同席联贾、寇之欢,舞盾释甘、凌之忿,以得功之豪杰,可法胡不能释二憾哉?夫贾寇、甘凌于仇怨外,非别有可贪之利而攘臂相争也,故可释憾杯酒间;得功与杰皆有利扬州之心,高固眈眈虎视、黄亦未忘于怀,此其势如唐藩镇之不相下,非可以酒食谈笑解矣!向使宁南无晋阳之师、睢州无伏甲之享,诸镇协和,人人如渡河之高杰,成败未可知也。 顾诚:四镇中高杰、黄得功兵力较强。高杰、刘泽清是望风而逃的败将,本应受到朝廷的惩罚;黄得功、刘良佐在甲申年间也无"功"可录,只是由于他们以兵力作后盾使朱由崧得以如愿以偿登上皇帝的宝座,都成了定策功臣。······正因为四镇的形成本不是在为明室收复"失地"中作出过什么贡献,而是在策立上对朱由崧个人有功。就弘光、马士英而言,需要凭借他们的兵力慑服江南士绅;四镇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辈所立",从此骄悍跋扈,一味麕集于南直隶江北地区争夺"善地"以自肥,进而挟制朝廷。<ref>[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nms/010.htm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国学导航 . 2015-07-27</ref> == 轶事典故 == '''高杰'''的妻子邢夫人机智有谋,高杰经常对人说:"邢有将略,吾得以自助,非贪其色也。"意思是说他老婆有大将之风,才智还在容貌之上。邢夫人见史可法至诚,厚为调护,劝高杰归心。高杰这个人虽然桀骜不驯,对邢夫人却是言听计从,于是开始礼敬史可法。 == 人物影响 == 许定国在睢州诱杀高杰事件,对整个南明格局影响很大,史可法精心组织的将明朝军事势力推进河南、守住黄河防线的计划就此落空。而清军当时只有不到一万人的军队,由于许定国部队的叛变加入,使清军势力增加四倍。睢州之变发生后,南明政权再也没有能力组织与清军、大顺军角逐中原的战争。清政府在河南从此再也没有强劲的对手。 == 家庭成员 == 妻:邢夫人 子:许元爵 外甥:李本深 == 史书记载 ==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ms_273.htm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 ,国学网 . 2015-07-27</ref>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明朝军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高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