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15.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高笋 的原始碼
←
高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高笋</big> ''' |- | [[File:5be777bd3c981f2ff73adea3c7415d9a.jpg|缩略图|居中|[https://crawl.nosdn.127.net/5be777bd3c981f2ff73adea3c7415d9a.jpe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RRBE8610530VUB4.html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高笋(拉丁学名: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Stapf,别名:菰菜),禾本科菰属的植物。它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 其株高1.6~2米,有叶5~8片;茎可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种,地上茎是短缩状,地下茎为匍匐茎;叶鞘肥厚,叶舌膜质,叶片扁平而宽广;圆锥花序大型,花药6~9mm;颖果[[圆柱形]],花、果期秋季。它为湖沼水塘内的栽培作物。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主要价值''' '''生长周期''' '''生长停滞''' '''物种文化''' '''栽培技术''' '''历史渊源''' =='''形态特征'''== 高笋为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株高1.6-2米,有叶5-8片, 叶由叶片和叶鞘两部分而成。叶片与叶鞘相接处有三角形的叶枕,称“高笋眼”。叶鞘自地面向上层层左右互相抱合,形成假茎。茎可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种,地上茎是短缩状,部分埋入土中,其上发生多数分蘖,地下茎为匍匐茎,横生于土中越冬,其先端数芽次年春萌生新株,新株又能产生新的分蘖。由于高笋植株体内寄生着[[黑穗菌]],其菌丝体随植株的生长,到初夏或秋季抽苔薹时,主茎和早期分蘖的短缩茎上的花茎组织受菌丝体代谢产物---吲哚乙酸的刺激,基部2-7节处分生组织细胞增生,膨大成肥嫩的肉质茎(菌瘿),即食用的高笋。 雄笋是指少数植株,抗病力特别强,黑穗菌的菌丝不能侵入,不能形成高笋,至夏秋花茎伸长抽苔薹开花的植株。灰笋是指部分植株过熟后或菌丝体生长迅速,致高笋内部已充满黑褐色的孢子,致使品质恶劣,不能食用。雄笋中心抽薹高出雌笋之上,较易识别,宜及时连根拔除,不可留根株于土中。 '''叶子''' 叶鞘肥厚,长于节间,基部者常有横脉纹;[[叶舌膜质]],略成三角形,长达15mm;叶片扁平而宽广,表面粗糙,背面较光滑,长30-2500px,宽10-20mm。 '''花序''' 圆锥花序大型,长30-1500px,分枝多簇生,开花时上举,结果时开展;雄小穗长0-15mm两侧多少压扁,常带紫色,常着生于花序下部开展或上繁荣昌盛的分枝上,脱节于小穗柄上,惟其柄较细弱;颖退化不见;外稃先端渐尖或有短尖头,并有5脉,厚纸质;花药6-9mm;雌小穗长15-25mm,外稃有芒长15-30mm,内稃与外稃同质,常均有3脉,为外稃所紧抱;雄花中有6枚发育雄蕊。 =='''生长环境'''== 为湖沼水塘内的栽培作物。高笋有秋产单季笋和秋夏双季笋两类。这两者均用分株繁殖,长江流域单季笋在清明至谷雨分墩定植,夏秋双季笋可分春秋两季,春栽在谷雨前后,秋栽在立秋前后。 =='''主要价值'''== 主治:解热毒;除烦渴;利二便。主烦热;消渴;二便不通;黄疸;痢疾;热淋;目赤;乳汗不下;疮疡。 高笋含有丰富的有解酒作用的维生素,有解酒醉的功用。嫩高笋的有机氮素以氨基酸状态存在,并能提供硫元素,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容易为人体所吸收。但由于高笋含有较多的草酸,其钙质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 '''利尿止渴、解酒毒''' 高笋甘寒,性滑而利,既能利尿祛水,辅助治疗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又能清暑解烦而止渴,夏季食用尤为适宜,可清热通便,除烦解酒,还能解除酒毒,治酒醉不醒。 '''补虚健体''' 高笋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能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具有健壮机体的作用。 3、高笋能退黄疸,对于黄疸型肝炎有益。用于催乳:高笋30克,通草10克,炖猪脚吃。 '''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更适宜高血压病人、黄胆肝炎患者、产后乳汁缺少的妇女、饮酒过量、酒精中毒的患者。 2、不适宜阳痿、遗精者、脾虚胃寒、肾脏疾病、尿路结石或尿中草酸盐类结晶较多者、腹泻者。 '''生长周期''' '''萌芽期''' 入春后3.4月开始发芽,最低温度5℃以上,以10-20℃为宜。 '''分蘖阶段''' 自4月下旬至8月底,每一株可分蘖10-20个以上,适温为20-30℃。 '''孕笋阶段''' 双季笋6月上旬至下旬孕笋一次,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又孕笋一次。单季笋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才孕笋,适温为15-25℃,低于10℃或高于30℃,都不会孕笋。 =='''生长停滞'''== 孕笋后温度低于15℃以下分蘖和地上都生长停止,5℃以下地上部枯死,地下都在土中越冬。 =='''物种文化'''== 浙江高笋最为闻名,现年产高笋5万吨,万亩无公害高笋基地先后被列为宁波市二级蔬菜基地、浙江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1年7月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高笋之乡”。外观洁白光滑、不皱不绿、长短适宜、肉质细嫩、口味较糯带甜,并且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产品还远销到日本等国外市场。“获宁波市级名牌产品称号,1998年11月,又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银奖。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南方地区栽培双季高笋应选择采收早、产量高、抗逆性强、耐热、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繁殖方式''' 高笋是用分株方法进行繁殖,种株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笋的结笋率、产量和品质。由于黑粉菌侵入的时间、数量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差异,常引起种性退化,导致雄笋、灰笋的出现,所以每年应严格优选种株。 优良母株的选择要求:当年株形整齐,孕笋早,结笋多,笋肉肥大,笋形好看;结笋部位低,且成熟一致;无雄笋、灰笋,无壳里青、畸形笋的笋墩留种。 每年双季笋种苗应严格精选3次;第1次:选在当年种植的高笋夏笋采收时进行,根据选种标准选择优良单株做种并做好标记;第2次:在春笋采收时对第1次选择的种株进行复选,除去不符合标准的笋株;第3次:结合冬季笋田管理及时挖去雄株、杂株、灰株及壳里青、畸形笋等笋墩。一般栽植1亩大田需250个种墩左右。 '''笋田选择''' 南方地区栽培双季高笋结笋的早迟与土层、水层深浅、水温控制等有关。一般水田海拔高的要比海拔低的早结笋,迎风的山背田比避风的低洼田早结笋,土层浅(最好20--27厘米)的比土层深的田早结笋。所以,南方地区种植高笋应力求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通风、土层浅的水田种植。 '''施肥措施''' 水稻田栽种一般在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老笋田一般在秋笋采收结束后及时翻耕,充分晒田,筑好田埂,确保田间能灌水15-20厘米。整田时每亩施腐熟的猪、牛栏粪100担或鸡粪1000公斤、磷肥50公斤作基肥,并耙平,灌水2-3厘米,达到田平、泥烂、肥足。 '''适时栽植''' 时间:南方地区双季高笋一般在11-4月底前栽植或6-8月种植但只能收秋笋了,最迟在4月底或8月栽植完毕。 方法:栽前留10厘米,割去选留好的优良种墩的地上枯叶,挖出种墩,劈取健壮老茎苗,以一根带根的老茎为一苗。栽植密度宽行1米,窄行0.8米,株距0.6米,每亩栽1400墩左右。栽植深度以老茎的白色部分入泥为宜(即原来的深度)。 '''笋田管理''' 1、灌水:高笋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要随着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调节。 (1):高笋栽植后田间保持2—4厘米浅水越冬,春季笋苗开始生长时,水位宜浅,保持在2--3厘米左右,以利地温升高,促进萌芽发棵,以后随着植株的生长,水位逐步加深, (2):种植50天前后,可视高笋分蘖情况进行一次烤田(烤田以见鸡脚裂为度)后灌10—15厘米深水控制无效分蘖。 (3):孕笋期可控制20厘米的水位,但不能超过高笋眼,防止薹管拔高。3月中旬后气温逐渐升高,笋田要勤换水,最好是活水灌溉,有利于春笋孕笋。 (4):春笋采收后,水位降到6厘米左右;秋笋收获后水位降到3—4厘米。休眠期保持2-4厘米的浅水状态越冬。 (5):每次施肥前先放浅田水,待施肥耘田和田水落干后再灌水。 2、追肥:南方地区双季高笋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苗早发,早孕笋。结合水层管理,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孕笋,提高产量和品质。高笋生长期长,植株高大,需肥量也大,除施足基肥外,必须适时追肥。 (1)新栽植的笋田如栽植时未施基肥,应在30天内补施基肥。 (2)老茎萌芽时亩追碳铵30公斤或尿素10公斤。 (3)种植40天左右(分蘖初期)亩施45%复合肥30-50公斤。 (4)春笋采收过程中,可根据笋苗生长情况适量追肥。 (5)春笋采收后可亩施45%复合肥20-30公斤,以利秋笋生长。 3、耘田除草:高笋耘田可在高笋株行间用铁耙或人工用手翻动土壤,达到中耕、松土、除草的目的,并可提高土温、加速肥料的分解。一般耘田进行2—3次,第一次在植株开始返青时进行,以后隔15天进行一次。 4、清除雄笋、灰笋:雄笋和灰笋不能结笋,应随时加以去除。去除的空位,可用分蘖多的正常笋墩上的苗补上。 5、.剥枯叶、拉黄叶:剥枯叶、拉黄叶清除枯老的叶片、改善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一般在春笋采收后期开始,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把枯老的叶片剥清拉光,要求是拉清不拉伤,把拉下的黄叶踩入田间作为肥料。 6、疏苗补苗:南方地区种植的双季高笋每墩茎蘖达15根以上时,应进行疏苗,拨除过密的小分蘖,每墩留有效分蘖15-20根左右,疏苗后笋墩中间压一块泥,使植株分布均匀,通风透光。 '''笋田管理''' 老笋田冬季地上部枯死后应在12月前清除枯叶,留10厘米老茎割去地上部残株,挖出雄株、灰株、杂株及壳里青、畸形笋等笋墩,从优良笋墩挖苗补栽,浅水越冬,增施有机肥,可亩撒施鸡、牛粪1000公斤或猪栏粪100担,磷肥50公斤,此次施肥最迟要在1月前完成。2月上旬笋墩萌芽时亩追施碳铵30公斤或尿素10公斤,3月中旬亩追施45%复合肥30-50公斤。疏苗时每墩留20根左右。水位等其它管理同新栽笋田。 '''病虫害防治''' 南方抗高温高笋病虫害主要有胡麻叶斑病、锈病、飞虱、螟虫等。 '''胡麻叶斑病''' 真菌性病害:(半知菌亚门)。在高笋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 1.症状:初期: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步扩大为椭圆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为褐色,中间呈黄褐色或灰白色。严重时病斑连成不规则大斑,湿度大时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 受害叶片由叶尖向下干枯,后期常引起叶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减产。 2.传染过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高笋残叶上越冬,随气流或雨水传播。 3.环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钾和缺锌,长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长衰弱的田块发病重。高温多湿天气,偏施氮肥徒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4.防治方法: ①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②加强肥水管理,冬季施腊肥,春施发苗肥,适时喷施叶面肥,特别注意补充磷肥、钾肥和锌肥,增强笋株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在5月前和发病初期分别用50%扑海因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0%三环唑500倍喷雾,隔7-10天1次,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次。孕笋期慎用。 '''锈病''' 真菌性病害(担子菌亚门),危害叶片和叶鞘。 1.症状:发病期间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会出现黄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后,散出锈色粉状物。病斑散生,不规则排列。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长矮小。 2.传染过程:以菌丝体及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借气流传播,高温多湿,偏施氮肥,利于发病。(及时打老黄叶) 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株及田间杂草。 ②增施磷肥、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③高温季节适当灌水,降低水温和土温,控制发病。 ④药剂防治:在5月份(预防)、发病初期分别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7%敌锈钠可湿粉剂2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交替用药,连续防治2-3次。孕笋期慎用。 '''飞虱'''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高笋残体,降低越冬卵量基数。 ②及时剥枯叶、拉黄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形成不利于成虫的生存环境。 ③药剂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90%杜邦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 '''螟虫''' 防治方法: ①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冬前割墩时清除高笋病残体,开春铲除田边、水沟边杂草,消灭越冬幼虫。 ②药剂防治:掌握在蚁螟盛孵期,选用5%锐劲特胶悬剂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高笋黑粉病'''== 症状特点: 主要侵害植株地下茎(高笋)。染病高笋植株生长减弱,叶片变宽,叶色深绿,叶鞘发黑。挖检地下茎(高笋),发现地下茎变短,部检笋肉,发现笋肉呈短条状变黑(病菌未发育成熟的孢子堆)或散出黑粉(病菌发育成熟的孢子堆)。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的高笋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Henn.]。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地下茎内,当新芽萌发时,菌丝即由母茎侵入芽内,并与芽生长点同步向上发展。病菌新陈代谢产生一种称为吲哚乙酸的激素物质,刺激高笋嫩茎基部膨大为纺锤形,病菌在膨大地下茎(高笋)组织内纵横蔓延,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便形成冬孢子堆,此时高笋嫩茎有许多黑色短条状斑。冬孢子堆发育成熟即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团)。被害病茎不能抽生花穗。如植株分蘖过多,或肥力不足,或灌水不当,往往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中国当今推介的16个高笋品种中,武汉菜科所培育的8602和8937两个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但是否抗黑粉病则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确定。 '''防治方法''' 1、精选不带菌笋种。 2、加强管理。春季要割老墩、[[压笋墩]],降低植株分蘖节位;在老墩萌发时疏除过密分蘖,促萌芽整齐;管好水层,分蘖前宜浅灌,中期适当露晒田,高温期宜深灌,抑制迟分蘖;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前期及时追肥,促分蘖生长,高温期宜控制追肥,抑制后期分蘖,夏秋季节及时摘除黄叶,改善株间通透性。 =='''高笋软腐病'''== 症状特点: 高笋软腐病主要发生于采收后运输、销售和贮藏期中的高笋。染病高笋初呈近圆形至不定形近半透明水渍状斑,后病斑迅速扩展,患部组织软腐,闻之有恶臭味,终致高笋部分或大部分组织腐烂,不能食用。患部病征一般不明显,触之有质粘感。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细菌,归胡萝卜软腐欧氏杆状细菌胡萝卜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跟白菜等软腐病的病原相同。本病原细菌寄主范围较广泛,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还侵染茄科、百合科、伞形花科、菊科及禾本科等蔬莱。病菌以细菌体在田间病株、窖藏种株中越冬,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或土杂肥乃至害虫体内越冬,借助雨水、灌溉水、带菌肥料和昆虫等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致病。高笋在运输销售过程中,主要通过发病与健康组织之间相互接触传染致病。笔者首次偶然从市场菜摊销售的高笋中发现此病的。当时该菜摊销售的小白菜也有少量软腐病株,相信菌源是来自菜摊中感染软腐病的小白菜。笔者曾把病高笋带回室内,用发病与健康高笋或发病高笋与小白菜叶片和叶柄接触,保湿一段时间(约24小时),结果健康高笋和健康小白菜叶片均发病。说明高笋在销售过程中发病是通过接触传染引起的。 =='''防治方法'''== 高笋是采收后的高笋植株供食用的产品,为便于短期贮藏或运销周围地区,高笋产品往往保留笋肉的叶鞘,这样笋肉可保存5~7天不变褐色。而当这种高笋产品进入批发市场再分销到菜摊经营者后,再剔除叶鞘,露出笋肉(即高笋,只可保存l~2天),就地供应市场。 鉴于高笋软腐病主要发生于这一环节,故防治本病,应抓好下述几点: 1、在剥除叶鞘、露出笋肉时,注意剔除可疑病高笋,另行处理,避免接触传染。 2、注意勿把高笋与大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一起堆放销售,以防止或减少软腐病接触传染。如发现个别或少量白菜类蔬莱感染了软腐病时,更应及时彻底妥善处理,避免病害蔓延,招致更大损失。 3、据无锡地区经验,将高笋基部在明矾粉中蘸一下,或浸于l%~2%明矾水中稍顷,在常温条件下可延长高笋产品贮藏时间(约l0天)。据此,笔者建议,在高笋软腐病常发生的地区或菜摊可试在明矾液中加入l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5000倍液),可减少接触传染、抑制软腐病蔓延。同样,如白菜类蔬菜常有软腐病发生,也可试用硫酸链霉素(浓度同上)进行处理。 '''高笋瘟病''' 症状特点: 高笋瘟病又称高笋灰心病,主要侵害叶片。叶片病斑分急性、慢性和褐点3种类型。急性型斑圆点状,暗绿色,斑背面灰绿色霉层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较明显,其出现是高笋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斑近梭形,似牛眼,周缘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常有或长或短的坏死线,此种病征由急性型斑转化而成,其出现预示着田间病情由急激转向缓和,斑背病征不明显。褐点型斑表现为褐色小点,与高笋胡麻斑近似,但斑外无黄色晕圈,且多见于较老叶片,在高温干燥的天气条件下发生,不常见。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高笋梨孢菌[Pyriculariazizaniae Hara]。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梗在老株上或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助风雨传播,从表皮贯穿侵入致病。高温高湿的天气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时有利于本病发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过分密植株间郁闭等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一些一般表现抗逆性较强的新品种,如8602.8937.860l以及扬茭l号、83-1.浙茭2号、5号等,是否也抗本病,则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确定。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2、结合冬前割墩,收集病残物烧毁,以减少来年菌源。 3、加强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管好水层,避免长期深灌,注意适时适度露晒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抵抗力,有助于减轻发病。 4、及早喷药预防控病。在植株分蘖盛期,按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加强检查,视苗情、天气和病情(是否发病和病斑类型等),决定挑治或全面治。药剂除参照胡麻斑病防治用药外,还可喷施20%三环唑可湿粉l000倍液,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l000倍液,或50%瘟特灵悬浮剂(广东江门农药厂)600~800倍液,或l3%三环唑春雷霉素可湿粉400~500倍,2~3次,隔lO~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 =='''高笋纹枯病'''== 症状特点: 高笋纹枯病主要发生于田间,侵害植株叶鞘及叶片。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椭圆形小斑,后扩大并相互连合成云纹状或虎斑状大斑,病斑边缘深褐色,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明晰,病斑中部淡褐色至灰白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延及叶片,使叶片出现云纹状斑。发病严重时,叶鞘叶片提早枯死,高笋肉质茎亦受危害,致笋肉干瘪,失去食用价值。本病患部病征前期表现为蛛丝状物(病菌菌丝体),后期表现为萝卜籽粒状的核状物(由菌丝体纠结而成的菌核)。幼嫩菌核呈白色至乳白色绒球状,老熟菌核茶褐色。表面粗糙,仔细观视其呈海绵状孔,或似蜂窝状,易脱落。 病原及发病特点: 高笋纹枯病病原为真菌。其无性世代归半知菌亚门的丝核菌属[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性世代归担子菌亚门的亡革菌属[Thanatephorasasakii(Shir.)Ju=Pelliculariasasakii(Shir.)Ito]。田间病菌常见无性世代,有性世代在高湿条件下偶有产生,不常见,即使产生,其在病害周年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也不重要。病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存活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田间杂草及其他寄主作物上越冬。菌核会随灌溉水传播,飘浮于水面,随风向集结于下风向的田边或田角。当菌核飘浮并附着于高笋植株上时,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菌丝,从近水面的叶鞘处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上形成的蛛丝状菌丝体又可通过攀援接触扩大侵染危害。菌核的存活力很强,遗落在土中表层甚至深层的菌核至少可存活1~2年。病菌具有多征性,其寄主范围很广,除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外,自然感染发病的寄主不下l0余科数十种之多。病菌发育和菌核的形成均喜高温高湿(适温为28~32℃、相对湿度为96%以上)。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数、气象条件、田间生态、植株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遗落在土中的菌核(菌核残留量)数量的多少与田间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上季或上年菌核残留量多,初期植株发病率也较高,而此后田间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生态及植株营养状况等因素影响较大。高温高湿的年份和季节病害发展快;田间长期深灌、疏于露晒田,或过分密植、株间通透性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植株体内游离氨态氮含量过高,皆有利于病害的发展,病情加重。高笋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 防治方法:<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57189153 高笋],搜狗, 2017-02-13</ref> 防治本病应采取植前尽量清除田间残留菌核以减少菌源,植时和植后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发病期及时施药保护、控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植前尽量清除菌源。纹枯病重病地区和重病田,在翻耕耙平后,利用混在“[[浪渣]]”内的菌核随风吹集至下风向的田边和田角的特点,用布网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捞、收集“浪渣”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菌源,减轻植株前期发病。此项工作如能坚持做好,收效明显。 2、合理密植,结合管理尽量清除植株基部鞘叶,改善株丛间通透性,有助于减轻发病。 3、管理好肥水,创造一个适于高笋植株生长,不利病害蔓延的田间生态环境,以控制本病的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减轻危害。在用肥上,采取前促(分蘖)、中控(无效分蘖)、后补(催笋肥促孕笋)的施肥策略,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促植株早生快发,壮而不过旺,稳生稳长,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在水浆管理上,宜根据高笋不同生长期对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采取前浅(萌芽期及分蘖期)、中晒(控无效分蘖)、后浅或湿润(促孕笋)的策略,以水调温,以水调肥。台风暴雨季节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应适当放浅田水,施后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后再适度灌田水,孕笋期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叶片转色正常。 4、及时喷药预防控病。分蘖盛期前后通过喷药控制病害水平扩展。植株生长中后期通过喷药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使植株保持足够的功能叶,以利孕笋,提高笋产量。用药可选喷5%田安水剂400~500倍液(前期),或28%多菌灵井冈霉素悬浮液500~700倍液,或l6%噻嗪酮井冈霉素悬浮剂800~l 000倍液,或22%双井水剂300~400倍液,或2万单位井冈霉素300倍液,或20%三环唑井冈霉素600~800倍液,2~3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历史渊源'''== 高笋原产中国及东南亚,其中又以中国栽培最早。据《礼记》记载:“[[食蜗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饭,可见周朝已用高笋的种子为粮食。《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据南宋罗愿所著《尔雅翼》解释。“今又菰中生菌如小儿臂,尔雅谓之遽蔬者”。又说:“菰首者菰蒋三年以上,心中生薹如藕,至秋如小儿臂。大者谓之笋首,本草所谓菰根者也,可蒸煮,亦可生食。其或有黑缕如黑点者,名‘乌郁’。《尔雅》成书于秦汉间,可见当时除用英白种子为粮食外,已用高笋为菜。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高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