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90.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 的原始碼
←
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 </p> |- |<center><img src="https://g.udn.com.tw/community/img/PSN_ARTICLE/cds1125/f_2598163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blog.udn.com/cds1125/2598163 圖片來自Udb]</small> |} '''粗體文字''''''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中華民國財政部]][[財政部關務署|關務署]]政府機構,隸屬[[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高雄關]]高雄機場分關,正式名稱'''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高雄機場分關離島派出課離島四股''',其辦公廳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馬公港|馬公商港]]區,肇建於[[台灣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年),民國89年(2000年)經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歷史建築]]。<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00128000001 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00-1-28</ref> == 沿革發展 == === 日治時期 === 1895年(大清[[光绪|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明治28年),[[清朝|大清帝國]]依據〈[[马关条约|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群島]]主權易幟予[[大日本帝国|日本帝國]]。日本帝國統治台灣之初,為管控台灣各處港口交易狀況,僅開放[[基隆港]]、[[淡水港]]、[[安平港]]、[[打狗港]]從事貿易活動,但此政策卻導致台灣各地民生物資供應不足的狀況,[[臺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遂於明治30年(1897年)另外開放八處「特別輸出入港」,澎湖的[[媽宮港]]亦在其列。左|缩略图|230x230像素|緊鄰港口海濱的媽宮城小南門與南側城牆。]]明治31年(1898年)台灣總督府設置「安平稅關媽宮出張所」,負責管理澎湖地區報關業務,首任所長為藤村好之,於11月15日上任。明治34年(1901年)改制為「安平稅關媽宮支署」。 日本初領澎湖,因[[澎湖廳城|媽宮城]]城牆佇立媽宮港埠區,船隻貨運裝卸作業不便,且原置城內的稅關廳舍狹隘,爾後明治40年(1907年),[[澎湖廳 (日治時期)|澎湖廳]]決定拆除媽宮城南側城牆,並將拆卸的土石進行填海造港,在媽宮港分別構築陸軍棧橋、海軍棧橋和商用棧橋,又在[[填海|海埔新生地]]建造一系列新建築,諸如要塞、市場([[啟明市場]])、貨物堆積場、兵器修理廠等,關稅局的辦公廳亦在此一時期興建。 明治39年(1906年),安平稅關媽宮支署辦公廳落成,位址於媽宮商用碼頭東側(今馬公市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口),為一磚造且具兩層樓高暸望塔樓的建築物,建地面積約一千六百餘平方公尺,被視為澎湖地區最早的洋式官方建築。 明治44年(1911年)後,澎湖媽宮港總共有三條航線行經,分別為通往基隆港、高雄港,以及與中國大陸沿海港口的貿易,故當時媽宮港可謂日本、台灣本島和中國大陸三方貿易的中間港暨轉口站。 媽宮稅關幾經改制,機構名稱時有變動,[[大正]]九年(1920年)間,台灣總督府的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任期:1919-1923)推動行政區域改制,將「媽宮」改易為「馬公」},稅關地名代稱沿用迄今。昭和19年(1944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簡化組織、提升行政效率,該年元月一日將[[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基隆關]]、[[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高雄關]]併入港務局,馬公稅關降級為馬公出張所,末代所長職僅有兩位,分別是奧山政雄與中村長藏。 ==== 監視署 ==== 明治33年(1900年),基於港口取締目的,以及對往來中國大陸、台灣海域間的船隻徵稅,4月15日於今[[西嶼鄉]]外垵村設置「[[漁翁島稅關監視署]]」;明治35年(1902年)10月1日,又於今[[望安鄉]][[將軍澳嶼]]設立「[[八罩島稅關監視署]]」,上級單位皆為馬公支關。 許玉河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資料,日本政府鑑於台灣稅關監視署已達20處,為節省經費故,在[[大正]]12年(1923年)2月1日廢止[[望安庄]]的「八罩島稅關監視署」。不過,鄭紹裘撰於《澎湖縣縣定古蹟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中,另載廢止時間為大正13年(1924年)7月1日。 [[昭和]]12年(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件]]爆發,大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領導的[[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展開[[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政府因此頒布澎湖港區與中國沿海岸口通商的禁令,連帶影響澎湖稅關業務限縮,漁翁島稅關監視署在昭和17年(1942年)11月1日被奉令撤銷。 === 中華民國時期 === !年份 !機關全名 !備註 !來源 |- |民國34年(1945年) !(交接狀態) |10月份接收馬公出張所,編制歸屬「台南關」。 | rowspan="7" |民國35年(1946年) ! rowspan="3" |財政部台南關馬公支關 |2月25日完成接收馬公支關、正式辦工,首任長官為何-{傑}-生(主任職)。 |- |民國38-52年 (1949-1963年) |逢大陸地區淪陷、兩岸貿易斷絕,馬公港貿易蕭條,支關業務限縮。 |- |民國54年(1965年) |原「漁翁島稅關監視署」房舍及土地面積39.47坪出售,西嶼鄉民洪啓育以新台幣5萬5004元購入。 |- |民國81年(1992年) !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稅局 稽查組巡緝七股馬公辦公室 |9月23日機關組織變更,馬公支關改隸「高雄關稅局」,主任改為股長職。 |- |民國86年(1997年) !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稅局 稽查組督察課督察四股駐馬公辦公室 |編制更易。 |- |民國102年(2013年) !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 高雄機場分關離島派出課離島四股 |1月份組織改造,高雄關下設10個單位,澎湖地區隸屬高雄機場分關。 ==建築結構 == 民國93年(2004年),根據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發表的《澎湖縣縣定古蹟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一書所載,今馬公支關建築約分兩時期不同階段建成: * 第一階段興建於明治39年(1906年),整體採用承重牆系統結構,牆體材料為[[硓𥑮石]],包含瞭望塔樓、業務辦公室、倉庫辦公室、會客室及值日室等第一階段建築物皆為硓𥑮石構築,外牆部分則以洗石子裝修和灰泥、油漆粉刷,今則以鵝黃色漆料塗刷呈現。 * 第二階段因文獻缺乏紀錄,無法得知確切增建年代,透過調查僅得知儲藏室、煙毒犯室為第二期建築,採用磚造承重牆構造,壁體厚度約3.6公分,疊砌方式為英式砌法,外牆亦以洗石子裝修,內部隔間則為厚度約20公分的木板夾泥牆,表面施以白灰粉刷。 因馬公支關建築結構為承重牆構造系統,故門、窗之外型和設計會受到牆面受力影響。其建物樑柱四周砌築斜柱,柱頭則以西洋風格的渦卷形修飾;門廊立面採用拱門式設計,辦事處窗台可對外打開,方便民眾洽公。在門窗開口部分,乃採用方形造型,砌法則採取弧拱式、平拱式兩種砌法。而屋頂風格偏向日式,馬公支關辦公室、倉庫之「寄棟造屋根」(類似歇山頂),而暸望塔樓則為「寶形造屋根」(類似尖頂)之設計,其餘部分主體仍多為西洋風格。 澎湖縣文化局於2006年12月1日出版《澎湖耆老口述歷史記錄》 == 相關係目 == * [[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 * [[馬公商港]] * [[中央老街]] *[[漁翁島稅關監視署]] *[[八罩島稅關監視署]]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政府組織]]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高雄關稅局馬公支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