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34.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巴士總站 的原始碼
←
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巴士總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巴士總站'''<br><img src="https://www.buscess.com/files/cache/gray_thumbs/e2cb5e425ccf.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buscess.com/chassis/view/HH7687/cp3/%E6%96%B0%E5%B7%B4 圖片來自buscess]</small> |} '''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巴士總站'''(英文:'''Ap Lei Chau (Lee Nam Road Industrial Area) Bus Terminus'''),位於[[南區 (香港)|南區]][[鴨脷洲工業區]]中,現有1條巴士路線作為終點站。 ==歷史== *1992年3月30日,[[新巴95A線|中巴95A線]](已取消)投入服務,本總站隨即啟用。 *2002年12月16日,新巴95A線停止服務,[[新巴95線]]即日的平日早上至黃昏延長至本站。 *2007年1月1日,[[新巴91線]]的晚間服務延長至本站。 *2007年7月15日,新巴91線的晚間服務遷回海怡半島。 ==總站路線資料== ===新巴95線(部份時段)=== 1980年5月1日投入服務,是鴨脷洲首條巴士路線,到了2002年12月16日,取消新巴95A線,本線隨即平日早上至黃昏延長至本站,及衍生五條不同的行車路線,其中三條由此站始發或以此站為終站。 鴨脷洲邨/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 ↺ 石排灣 平日0505-0545:鴨脷洲邨 ↺ 香港仔(洛陽街) 平日0605-0635:鴨脷洲邨 → 石排灣邨 → 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 平日0637-1942: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 ↺ 石排灣邨 平日1950-2025: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 → 石排灣邨 → 鴨脷洲邨 平日2036-2346、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全日:鴨脷洲邨 ↺ 石排灣邨 ===南區 (香港)=== '''南區'''(英語:''' Southern District ''')是[[香港]][[香港行政區劃|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香港原居民|原居民]]和[[香港水上人|水上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人。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ref>{{Cite web |url=http://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southern.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3-05-19 |archive-date=2013-12-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06034028/http://www.census2011.gov.hk/tc/district-profiles/southern.html |dead-url=no }}</ref>,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薄扶林]]、[[香港仔]]和[[黃竹坑]]。而[[深水灣]]、[[淺水灣]]、[[大潭]]、[[赤柱]]以及[[石澳]]人口則較少也是香港高級住宅區。 ==地理== 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東起[[大浪灣 (香港島)|大浪灣]],西起[[薄扶林]]。當中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黃竹坑]]、[[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赤柱]]、[[舂坎角]]、[[大潭 (香港)|大潭]]及[[石澳]]等地。 ==歷史==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港九市區分為十區,當時的南區地域分別屬於西區及東區。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 (香港)|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香港)|西區]]。 1975年9月29日,政府因考慮到赤柱、石澳、香港仔、黃竹坑等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習慣,將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及[[石澳]]合併,組成南區。而剩餘的西區則與[[中區 (香港)|中區]]合併為[[中西區 (香港)|中西區]]。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香港)|中西區]]。 南區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現存的古蹟有[[大浪灣石刻]]。[[明朝]]時期,南區一帶開始有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黃竹坑]],[[薄扶林]]及[[赤柱]]生活的農民。而當時[[石排灣 (香港仔)|香港仔的石排灣]]曾以[[轉口]][[香木]]製品而著名。當時由[[郭棐]]編撰的《[[粵大記]]》中,更載有多個位於現時南區的地名。 在[[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的[[瀑布]]流入海裡,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而區內[[薄扶林村]],[[赤柱|赤柱村]]及[[黃竹坑舊圍]]更是香港島少數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們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與[[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絕。 [[香港開埠]]時,[[赤柱]]為當時香港島最繁盛的地區,英國人曾計劃以赤柱為發展基地。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較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华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開埠初年起,南區一帶亦擔當著工業區的角色。在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南區一帶於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漁民的主要據居地。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於現時南區範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佔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直至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先後興建[[漁光村]]、[[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鴨脷洲(利南道工業區)巴士總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