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25.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黃惠偵 的原始碼
←
黃惠偵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max-width:32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黃惠偵</p> |- |<center><img src="https://cp.cw1.tw/files/md5/9b/82/9b82c70e79dc5119c463f924f85ba38f-694239.jpg" width="280"> </center> <small>[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727 圖片來自親子天下]</small> |-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導演</p> |- |<small> '''羅馬拼音''' Huang Hui-Chen<br> '''英文名''' Hui-Chen Huang<br> '''國籍''' [[中華民國]]<br> '''出生''' 1978年(42-43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br> '''職業''' [[電影導演]]<br> '''出道地點''' [[臺灣]]<br> '''代表作品''' 《日常對話》 《我和我的T媽媽》<br> '''[[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br> </small> |- !<p style="background: #2b2b7a;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10px 0;”>獎項</p> |- |<small> '''[[柏林影展]]''' [[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 2017年 – [[日常對話]] <br> </small> |} </div>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黃惠偵]](英語:Huang Hui-Chen ),生於(1978年-),[[中華民國]]的紀錄片導演,曾任[[臺北市]]紀錄片工會秘書長,現為工會會員代表之一。 幼時複雜的家庭背景沒有給予她良好的教育環境,但是經過她自己後天的努力,在社區大學學習了紀錄片的拍攝以及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知識。從1998年開始,她便用鏡頭記錄自己的家庭,雖然和同志媽媽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但是兩人之間卻有一道看不見的隔閡。在2012年黃惠偵有了自己的女兒之後她深刻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母親的不易,也因此更加希望解開和母親的心結。</p> </div> ==個人生活==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78年</b>出生於臺灣,從6歲開始跟隨母親在臺灣傳統喪葬儀式上從事牽亡者。由於不堪忍受父親的常年家暴,在[[黃惠偵]]10歲那年,母親便帶著她和妹妹離開了家,也因此黃惠偵不得不在小學三年級就輟學跟隨母親到臺灣各地做牽亡儀式來維持生計,由於沒有機會上學,她在平時會通過一些漫畫書和電視節目來學習閱讀和寫字。複雜的家庭背景和經歷使得幼時的黃惠偵沒有太多朋友,因此文學作品和電影變成為了她與外界交流的方式。通過這些作品,黃惠偵一直在思考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在20歲的時候,黃惠偵積極投身社會運動成為了一名社會運動分子,也就是在這一年她嘗試著用攝像機開始記錄自己與母親的生活。<ref name = W20170212>{{cite news|title=专访黄惠侦:用一部温润的影响,与同志母亲完成漫长和解|publisher=深焦DeepFocus|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MzNTEzNg==&mid=2652281162&idx=1&sn=f0df6c711883ad48350e971512375eea&chksm=812e3185b659b893037eb64cf203e372488818f89a566ce7e36185afb45b7be7723e1d7fa4ee&scene=38#wechat_redirect|date=2017-02-12|author=柳莺|accessdate=2018-03-14}}</ref></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2016年</b>參與[[臺灣]][[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舉辦第二場「同性婚姻法制化」公聽會上演講表示,分享自身家庭經歷及支持婚姻平權。<ref>{{cite news|title=婚姻平權公聽會》媽媽是同志 黃惠偵:社會曾讓我以為要仇恨母親才是正常人|publisher=風傳媒|url=http://www.storm.mg/article/195225|date=2016-11-28|author=陳耀宗|accessdate = 2016-11-30|language = zh-hant}}</ref><ref>{{cite news|title=同婚公聽會第二彈 反同婚12人戰13人|publisher=醒報|url=https://anntw.com/articles/20161127-HiNd|date=2016-11-28|author=鄭羿菲|accessdate = 2016-11-30|language = zh-hant}}</ref><ref>{{cite news|title=立院婚姻平權公聽會 張懸、李烈列挺同婚名單|publisher=蘋果日報|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127/998868/|date=2016-11-27|author=符芳碩|accessdate = 2016-11-30|language = zh-hant}}</ref></li> </ul> </div> ==職業生涯==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黃惠偵]]的成為一名導演可以說是機緣巧合,1998年,臺灣著名紀錄片作者[[楊力州]]想要拍一部關於從事牽亡陣(臺灣的一種傳統民間巫術儀式。由靈媒主持,通過誦經、歌舞儀式等形式,為亡魂啟行)這一行業年輕人的紀錄片。因此,二十歲的黃惠偵成為了楊力州導演的拍攝對象,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黃惠偵對於紀錄片有了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九十年代末的時候家庭錄影很流行,於是黃惠偵就存錢買了一台家用的小型攝像機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同樣,九十年代的臺灣也是社區大學蓬勃發展的時期,黃惠偵參加了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這所學校的辦學目的是要做到“知識解放”。黃惠偵在這期間除了學習到影像製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術,同時也學習到了一些關於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知識,明白了如何把一個話題放到社會的語境下去探討,這些對於黃惠偵日後的紀錄片拍攝工作有很深的影響。黃惠偵在參加社會運動期間先後拍攝了兩部關於外籍勞工的紀錄短片《八東病房》和《烏將要回家》,之後她把鏡頭對準自己的家庭,希望通過鏡頭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擁有一個同性戀的母親是什麼樣的感覺。《[[我和我的T媽媽]]》和《[[日常對話]]》是關於同一個話題的長短兩個版本,在向日本電視臺尋資遇到困難的時候,與黃惠偵在社會運動中結識的臺灣導演侯孝賢主動擔當這部作品的監製,來説明這部記錄片能夠順利拍攝。<ref name = W20170212/></p> </div> ==作品==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短片'''<br>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八東病房》<b>(2006年)</b>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3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st-style:non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黃惠偵]]在[[臺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期間用鏡頭記錄了臺北仁愛醫院的八東病樓內病人和外籍護工的日常生活。導演將鏡頭鎖定三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女性,她們帶著不同的期望來到了臺灣,她們背井離鄉在這裡工作,每天面對的卻是病床上的老人。一個小小的病房承載了太多的情感,生老病死已經是必然,這些護工日常的思鄉和對於未來的期盼與他們日常環境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黃惠偵希望通過鏡頭來呼籲大家關注外籍工作者這一群體。</li> </ul> </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烏將要回家》<b>(2009年)</b>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3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st-style:non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菲律賓人烏將滿懷欣喜的來到臺灣,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存上一筆錢回家鄉蓋一棟房子,可殘酷的現實扣除高昂的仲介費之後在臺灣第一個月到手的工資僅僅有329元。所謂每天生活的“房間”只是一張床位,床頭貼著烏將心中房子的藍圖。後來烏將還是回到了菲律賓,他笑著說出自己的故事,留給觀眾的卻是無盡的心酸。</li> </ul> </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我和我的T媽媽]]》<b>(2016年)</b>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3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st-style:non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媽媽是名牽亡師為逝去的靈魂超度,而導演黃惠偵則想要超度她與母親之間難以說出口的傷痛。導演的母親是名同性戀,在家裡不苟言笑,很少對女兒噓寒問暖,但是和女性朋友在外玩樂時卻有展現出了無限的柔情。這部紀錄片在電視上播放,導演用“牽亡”元素串聯起三個章節:招魂、超度和入土。“招魂”,意在召喚那些導演和母親不願去提及的過去。而召喚的目的是想要“超度”它。而在和母親談完之後,導演希望這一切能“入土為安”,讓她們可以往前走。<ref>{{cite news|url=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401/673444.htm|title=金穗獎強片前進府中15 四月登場|author=蔡紹堅|date=2016-04-01|publisher=東森新聞|accessdate=2016-11-30|language=zh-hant}}</ref><ref>{{cite news|url=http://udn.com/news/story/9/1919726|title=跟著鏡頭看臺灣 看見同志母親的心聲|author=陳宛茜|date=2016-08-25|publisher=聯合報|accessdate=2016-11-30|language=zh-hant}}</ref><ref>{{cite news|url=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893860|title=《日曜日式散步者》勇奪2016南方影展首獎|author=劉婉君|date=2016-11-21|publisher=自由時報|accessdate=2016-11-25|language=zh-hant}}</ref><ref>{{cite news|url=http://gy.qq.com/original/film/doc027.html|title=如何理解自己的同志母親?她用18年完成這部紀錄片|author=秦以平|date=2017-02-23|publisher=騰訊新聞|accessdate=2018-03-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15070633/http://gy.qq.com/original/film/doc027.html|archive-date=2018-03-15|dead-url=yes}}</ref></li> </ul> </li> </ul> '''長片'''<br>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日常對話]]》<b>(2016年)</b>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3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 list-style:none;">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日常对话》是《我和我的T妈妈》的电影版,导演在两部作品中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结构,电影版内容更加丰富,加入了对于家人的一些访问。作者自己来说《日常对话》更适合于当作一篇散文来欣赏,长版虽然不如短版通俗易懂,但是更贴近导演的创作心情,想要通过自己的记录,用比较轻的力道向观众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ref>{{cite news|url=http://star.ettoday.net/news/814259|title=何瑞珠/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author=何瑞珠|date=2016-11-19|publisher=東森新聞|accessdate=2016-11-30|language=zh-hant}}</ref><ref>{{cite news|url=http://news.rti.org.tw/news/newsSubject/?recordId=1191|title=「日常對話」 台灣首部同志小孩觀點紀錄片|author=江昭倫|date=2016-11-14|publisher=中央廣播電臺|accessdate=2016-11-30|deadurl=yes|language=zh-hant|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30191832/http://news.rti.org.tw/news/newsSubject/?recordId=1191|archivedate=2016-11-30}}</ref></li> </ul> </li>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LOMA-我們的家]]》<b>(2018年)</b></li> </ul> </div> ==榮譽==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36px;" |-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影片 !! 結果 |- | 2009年 || [[勞工金像獎]] || [[國際移工關懷獎]] || 《[[烏將要回家]]》 || style="background:#eef7db;"|特優 |- | rowspan="4"|2016年 || rowspan="2"|[[南方獎]] || 評審團獎 || 《[[我和我的T媽媽]]》 || style="background:#eef7db;"|獲獎 |- | [[人權關懷獎]] || 《[[我和我的T媽媽]]》 || style="background:#eef7db;"|獲獎 |- | [[第53屆金馬獎]] || 最佳紀錄片 || 《[[日常對話]]》 || style="background:#f8d9da;"|提名 |- | [[第53屆金馬獎]] || 最佳剪輯 || 《[[日常對話]]》 || style="background:#f8d9da;"|提名 |- | rowspan="2"|2017年 || [[泰迪熊獎]] || 最佳紀錄片 || 《[[日常對話]]》 || style="background:#eef7db;"|獲獎 |- | [[第1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最佳電影 || 《[[日常對話]]》 || style="background:#eef7db;"|獲獎 |- |} </div>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媒體影視人物]] [[Category:導演]]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黃惠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