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249.16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黄洞村 的原始碼
←
黄洞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黄洞村.jpg|thumb|right| [http://n.sinaimg.cn/transform/20150915/E545-fxhupin3565353.jpg 原图链接] [http://gd.sina.com.cn/dg/hershow/2015-09-15/city-dg-ifxhtvkk5853398.s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 [[黄洞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东北部,东与深圳市龙岗区交界,南与塘沥村相邻,西与竹塘村相连,北与清溪镇三中村接壤。面积10.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东深二线公路开通后,村道四通八达。到深圳市中心25公里,距东莞市区约50公里。 中文名称 黄洞村 所属地区 广东省东莞市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东北部 面 积 10.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黄洞村委会下辖岭南村、田心村、榕树厦村、洪屋围村、和南门山村5个村民小组。 ==人口== 至2005年底,全村户藉人口计629户,2,233人,外来暂住人口有1万多人,村藉华侨华人和港台同胞分布在18个国家与地区,约7,000多人<ref>[http://www.timedg.com/sjb/p/20213171.html “东莞最美乡村”候选村落:凤岗镇黄洞村] </ref> 。 ==历史文化== 黄洞立村最早有曾居住在周屋、肖屋、田心围、白石坑等周、肖、徐、卓姓人。(在清乾隆年间先后分别迁出)后有,何、刘、张、谢、郑、蔡、曾、沈、林、彭、洪、黄、陈等姓氏于明末清代,相继迁入。在历史上,黄洞村的地理位置较为封闭,受外来影响较小,客家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客家人的民俗、传统习惯等得到较好的沿袭。村内尚存建于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碉楼15座,以及众多风格独特的客家风情民居,特别是田心村小组的新围墙客家风情民居片保留的非常完整,建村立围时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基本上没有破坏,周边环境的田园风光景色优美。 ==自然条件== 黄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村民以农业生产为生,传统的农业经济是种植水稻、辅以种植[[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饲养牛、猪、狗、“三鸟”及种果树、松林、竹木等植物。 ==历史文化== 据回龙庵《义建崇烈堂》等碑文和何、郑、蔡、曾、刘等姓氏《族谱》考证,凭着勤劳、勇敢和智慧的黄洞村客家人前辈,是应朝廷“招耕”而至。正如序文所述:“国朝鼎盛之初世路险波前民逃散田芦半就荒矣”,先民蒙霜披露,艰难创业,发展到清代末年,社会动荡,兵匪盗贼横行,为求生存,黄洞许多青壮年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由此成为华侨较集中的乡村之一。黄洞有十五座碉,三百多间侨房见证了华侨爱国爱家之心。侨领黄戊松于1998年,乘陪同牙买加总督“北京游”之行,一同前来田心村参观。体现了黄洞侨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成为一件盛事。黄洞村民在几百年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在抗日战争年代,就有蔡伟枢、张扶、洪涛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张文风、陈文平等[[共产党]]人组织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的斗争,有一批先进青年自觉投身革命,参加“东纵”和“边纵”部队。为革命斗争历史谱写了新篇章。建国后,黄洞村民仅有2500亩土地及1万多亩山林。为发展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主要经济收入靠农业。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保质保量完成粮、油、糖征购任务。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洞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的工业生产转型。1979年12月引进了第一家港商开办的“三来一补”企业——黄洞毛织厂,1980年正式投产,年底为黄洞集体增加了10多万元收入,1988——2000年先后发展了采用集体土地建房出租、有偿租赁土地给外商建厂的形式,大鹏、星光、新南通、捷高、晓视、快捷、华星等40多间外资厂相继进驻。村收入达50万美元。筑巢引凤,三来一补,三资企业的引进,外来工的骤增,不仅繁荣了黄洞村,更加改善了村民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共建楼房400多座,完善了学校,兴办了医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住上了新楼房,近100户人家拥有了小汽车,生活蒸蒸日上。2004年黄洞村委会成立了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盈利共享,风险共担”,先提后用,按股分红的分配原则,农民变股民,确保了失去土地农民的利益,到2005年,股民每年不低于1000元。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黄洞的农耕时代基本结束,种养的小农经济已被现代工业、商业经济所取代。 黄洞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正迈出矫健的步阀,以顽强拼搏精神,带领全体村民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为创建一个富裕、和谐的新黄洞而努力。地名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记忆,它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黄洞这个地名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呢?记者在《淇县地名漫话》一书中并未见到有关黄洞村的介绍。问及村名的来历,89岁的李习全老人说,村里有个洞叫黄洞,也叫黄家洞,从他记事到现在也没有人敢进去一探情况。村北边玉皇顶上的古碑记载黄洞村从前叫黄家洞村,可是李习全说,村里从来没有一家姓黄的。玉皇顶紧靠村北边,是一座孤兀突起的山峰。站在村里看玉皇顶,它与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比起来就像个性格孤僻的孩子一样,很不合群。玉皇顶上有座古庙名为玉皇庙,庙里现存明、清时代的古碑数通。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皇家洞万田山碑记》告诉我们,玉皇顶原名万田山,黄洞村在那时叫皇家洞村。万田山上建起玉皇庙之后便成为当地主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到了清康熙三年(1664年),所立碑刻《皇家洞玉皇顶新创天仙圣母行宫序》中说明,万田山在当时已更名为玉皇顶。[[民国]]七年(1918年)的一通碑刻又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皇家洞已经改称为黄家洞了。从清[[康熙]]年间遗存下来的一通古碑可知,黄洞村一带从前的绿山秀水犹如人间仙境:“右卫淇园北,环西皆山,环东皆泉。崔巍俊雅,渊源秀爽。噫!山水空蒙之间,云树苍茫之际,岂庸流俗士所与也哉!虽然山厥高矣,有仙则名,水厥深矣,有龙则灵。此真仙境也,龙宫也!兼考前代,有玉皇宝殿坐于斯,三公列于斯,四辅环于斯,文昌佐于斯,斯所以善地也。”黄洞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玉皇顶的后面和左右两面是连成一体的高山,南面则地势平缓,视野相对开阔,玉皇顶位于其中,就像玉皇大帝面朝南坐在龙椅上。因此,人们把原来的万田山称作玉皇顶,村里一个神秘的古洞也被称作皇家洞。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名皇家洞演变成了黄家洞,后来又演变为黄洞。不过,现在还有人习惯地称黄洞村为黄家洞村。此种说法可能与明万历十八年立在玉皇顶上的碑刻有关,碑上诗云:“莫说桃源地境仙,卫郡汲淇有黄川。玉皇稳坐万田顶,永护山林保民安。”这些年来经常有人来到黄洞村寻找历史悠久的黄洞,其中有许多人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但当他们得知多年来未曾有人进过这个洞后,也都不敢贸然进洞,只得打消了进洞观光的念头,遗憾地离开了。后大寺是黄洞村的一座古寺,黄洞的洞口就位于寺内佛爷大殿中老佛爷塑像的座位下面。如今,断了香火已经破败的后大寺被圈在黄洞小学的校园内,佛爷大殿尚存,但老佛爷塑像已被拆除,其座位下面的洞口则被一块青石板严严实实地盖着。李习全老人说,老佛爷坐在了洞口上,大家都说这个洞很神秘,他89岁了也没见有谁进过这个洞。李习全在小时候听老辈人说,黄洞是后大寺的和尚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的秘密通道,从老佛爷下面的洞口进去向北可一直通到4公里外的黄洞乡柳林村和尚滩自然村。在以前兵荒马乱的年代,和尚滩自然村的人曾看到后大寺的和尚从洞里钻到他们那边的荒滩上,就把那个地方起名为和尚滩。村干部牛四海说,当年的和尚选择在有洞的地方修建佛爷大殿,又让老佛爷坐在洞口上,说明这个洞不同一般。村里有人想解开这个谜,可是洞太深,至今没有人敢进去。“如果有专业勘探人员对黄洞进行考察,也许能解开这个谜。”牛四海说。 ==商业环境== 三资企业是黄洞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为三资)。黄洞村2005年全村有香港、台商投资三资企业3 间,经营范围有眼镜制造、电子、金属加工、制表等。东莞市晓视眼镜制造厂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五年,是经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作企业,总投资为五千三百万港元。公司设东莞市凤岗镇黄洞村。公司总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为9820平方米,现有员工1500人。公司以生产及销售高档眼镜架和太阳眼镜为主,远销欧美市场。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现月生产能力达25万副,年总产值超过6600万元公司于1999年成立工会组织,2005年成立企业党支部,是凤岗镇最早成立工会的企业之一。1997年获香港优质产品标志局授予产品优质标志(HKQ—MARK)荣誉,并先后荣获东莞市“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先进企业”、“诚信纳税户”等称号。民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外资竞争力、逐渐减弱,一些香港的大型公司因在港生产成本较高,一部分订单迁到内地做,把生产设备也转移到内地, 分到内地的民营企业来完成。另外原在外资厂的国内技术人员经过十年的打工,学到技术,懂得了市场运作规律等知识,也知道民营企业的灵活性,无需进出口合同,于是就积极筹集资金,自已开办作坊工厂……。黄洞村委领导逐步认识到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它即推动民间投资,又活跃了市场,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加快村的工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村委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视频== 换个视角看黄洞——黄洞村 {{#iDisplay:x0961gj6ux4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黄洞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