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15.2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鼻渊 的原始碼
←
鼻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鼻渊</big> ''' |- | [[File:U=283093195,3855407782&fm=26&gp=0.jpg|缩略图|居中|[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83093195,3855407782&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BC%BB%E7%82%8E%E7%A9%B4&step_word=&hs=0&pn=7&spn=0&di=8833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83093195%2C3855407782&os=4101120271%2C2535804420&simid=0%2C0&adpicid=0&lpn=0&ln=719&fr=&fmq=161052753912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mg.jigao616.com%2Fupload%2Fpatent%2F2017%2F9%2F19%2F95916675.gif%26refer%3Dhttp%3A%2F%2Fimg.jigao616.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13119663%26t%3D2f6b83c4d91b4863da434a35bcb82a26&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3t2w5m8m_z%26e3Bv54AzdH3Fzi7wgst3tjfiw5_8mddndc0_z%26e3Bwfrx&gsm=8&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鼻渊,中医病名。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 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砂”、“脑崩”、“脑渊”之称。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循经上蒸,犯及鼻窍;或胆经炎热,随经上犯,蒸灼鼻窍;或脾胃湿热,循胃经上扰等引起。 ==基本信息== * 中医学名:鼻渊 * 相关西医疾病:鼻窦炎 * 其他名称:脑漏、脑砂、脑崩、[[脑渊]] *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鼻科疾病 * 发病部位:鼻部 * 主要病因:外感邪毒,胆经炎热,脾胃湿热 * 多发群体:所有人 * 传染性:无 ==目录== 1 名词解释 2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3 病因 4 病机 5 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 病证鉴别 6 辩证论治 ▪ 辩证要点 ▪ 治疗原则 ▪ 证治分类 7 其他疗法 8 转归预后 9 预防调护 10 文献摘要 ==名词解释== 鼻渊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砂”、“脑崩”、“脑渊”之称。西医学的鼻窦炎症性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鼻窦炎症性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病因== 鼻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肺脾气虚,邪毒久困,凝聚鼻窍而致。 ==病机== 1、肺经风热 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郁而化热,内犯于肺,肺失宣降,邪热循经上壅鼻窍而为病。 2、胆腑郁热 情志不遂,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 伤及鼻窍;或邪热犯胆,胆热上蒸鼻窍而为病。 3、脾胃湿热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煎炒、醇酒厚味,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邪毒循经熏蒸鼻窍而发为本病。 4、肺气虚寒 久病体弱,或病后失养,致肺脏虚损,肺卫不固,易为[[邪犯]],正虚托邪无力,邪滞鼻窍而为病。 5、脾气虚弱 久病失养,或疲劳思虑过度,损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精微生化不足,鼻窍失养,加之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湿浊内生,困聚鼻窍而为病。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 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鼻窦X线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可见液平面。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但此项检查需在病人无发热,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的情况下施行。 ==病证鉴别== 1、伤风鼻塞:也可见鼻塞、流涕、头痛等症。但鼻涕清稀或为黏涕。检查见下鼻甲肿胀,中鼻甲不肿。鼻窦拍X片或CT片,鼻窦无窦内黏膜水肿。 2、鼻窒:可有鼻塞、浊涕、嗅觉减退等症,但鼻涕量较少,多位于下鼻道。检查见下鼻甲肿胀。中鼻甲不肿。鼻窦拍片结果无异常。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分虚实,实证有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等;虚证可见肺气虚寒、脾气虚弱等。临床应注意鉴别。 ==治疗原则== 注意辨别虚实之不同,内外治结合。 ==证治分类== 内治 (一) 肺经风热 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 (二) 胆腑郁热 症状: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 (三) 脾胃湿热 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 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颌面、额头或眉棱骨压痛。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滑石、茵陈、黄芩、连翘、贝母、射干。 (四) 肺气虚寒 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 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芪、白芷、当归、薏苡仁、[[白芥子]]、[[葛根]]、辛夷花、[[苍耳子]]。 (五) 脾气虚弱 症状: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1、针刺疗法 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留针20分钟。 2、艾灸法 主穴:[[前顶]]、迎香、四白、上星等。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命门等。每次选取主穴及配穴各1-2穴,悬灸至局部有焮热感、皮肤潮红为度,7-10日为1疗程。此法一般用于虚寒证。 3、穴位按摩 选取迎香、合谷,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转归预后== 急性起病者,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或痊愈。病程较长者,易致迁延难愈。脓涕长期倒流至咽部,可诱发喉痹或乳娥。若擤鼻方法不当,可诱发耳胀耳闭或脓耳。 ==预防调护== 1、及时彻底治疗伤风鼻塞及邻近器官(如牙病)的疾病。 2、注意保持鼻腔通畅,以利鼻窦内分泌物排出。 3、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 4、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除烟酒。 5、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ref>[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948776.html 论鼻渊治法],www.bioon.com, 2006-10-28</ref> ==视频== {{#iDisplay:j0825w61ee5 |480|360|qq}}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鼻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