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41.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龙山石窟 的原始碼
←
龙山石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龙山石窟.jpg|thumb|right| [https://dimg05.c-ctrip.com/images/fd/tg/g4/M04/FC/2B/CggYHVbSPECAYOG3AAWr5C0U6Ew965_R_1600_10000.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photos/sight/shanghai2/r50472-307625835.html 图片来自携程旅行网]]] [[龙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顶,主窟开凿于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 中文名称 龙山石窟 地理位置 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顶 门票价格 20元 著名景点 道教石窟群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山西省太原市 ==基本介绍== 石窟内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云龙8条以及双凤藻井、仙鹤等诸多石雕。雕像风格朴实、凝练、庄重,衣饰简洁、褶皱分明,与佛教石窟雕像风格迥异<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973900100dkcy.html 龙山石窟 ] </ref> 。有的龛内的两侧及前壁还留有[[元代]]的题记。造像组合多袭取佛教造像形式,无明显特征。如三清洞,正壁雕刻道教的最高神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两旁分别围拢着坐立相间的值日神,西壁刻有李志全祝文。正面主尊(元始天尊)高1.7米,其左右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各高1.65米;两旁之值日神高1.6、1.5、1.4米不等。雕像多已残破,完好者仅1/3。卧如洞(或曰升仙洞)正中为吕祖升仙,吕洞宾着道士服装,枕右胁而卧,如佛涅盘,二道童恭立左右。三大法师龛、七真龛中顶部凤纹、龙纹藻井,颇为精致,堪称佳品。整个龙山造像雕刻朴实,形象敦厚,但缺少变化,较呆板。 ==开凿年代== 龙山道教石窟,主要开凿于[[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年),大道人宋德芳主持营造。宋德芳号披云子,山东莱州掖城人。金大定二十二年(—一八二年)生,丘处机弟子。兴定四年,随师赴西域乃蛮国(今内蒙古科不多地区)拜见[[元太祖]][[成吉思汗]],三载还燕,师封“国师”,弟子受宠,后提点教门,往返于大都、平阳、[[终南山]]之间,主持醮事。 [[天龙山石窟]]和龙山石窟不一样。 ==石窟分布== 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为三组,虚皇龛位于龙山之顶,洞内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两壁20尊诸虚皇道君神像;三清龛位于虚皇龛之下,龛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通高1.5米,两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卧如龛位于三清龛东侧,洞中石台上雕披云子宋德芳卧像,神态自然,泰然安详,后有2侍者作肃立状,龛顶雕有4龙盘旋,乃为道教全真龙门派修道用气之法“玉龙盘体法”的写实性雕塑。自西向东巨石之间三天大法师龛内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子张衡、孙张鲁石雕塑像,各高1.35米,另有8侍者像作肃立状。其雕像形态、技法均具有唐代特征。玄真龛内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张子和为道教正一派中著名人物,其雕法、形态与三天大法师像相同。无凿辩道龛内雕有披云子与其师弟李志全、门人秦志安讲经论道的3尊石像,龛右侧小门有一持书童子侧面而立听道不忍离去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龛壁有保存完好的赞颂披云子功绩的赞词和自赞诗的题记,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实写照。龙山石窟中最有游览和探古价值的是七真龛,也称玄门列祖龛。有9尊雕像,门侧各雕青龙、白虎、仙鹤、云龙,既象征神山仙境,又真实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讲经论道的情景。 ==主要景点== 龙山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石窟,始凿于元代(1271-1368年)初年,由道人宋德芳主持兴建。与云冈、龙门等佛教石窟相比,龙山石窟的规模并不十分大,主要有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另外两处道龛。这些石窟内,共有石雕像40余尊,既有三清老祖等道家神仙像,又有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等道教真人像,神态动作都十分传神。 游览龙山石窟时,会发现这里的道教石窟与佛教石窟的精致细腻不同。这里的道教石窟风格朴实,手法庄重,甚至你会有一种粗糙的感觉。比如:窟内塑像衣饰的雕刻简洁素净,十分含蓄内敛,而不像一些佛教石窟中佛像的衣饰,那样飘逸精美。在游玩时,还可以在几个窟内的两侧、前壁上,观看到元代留下的题记,这些都是研究元代道教发展史以及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在参观石窟之余,游客不妨顺便观赏一下龙山的自然美景,山中有桃花谷、昊天观等景点。 ==各窟介绍== 元代以前龙山即已有道教造像两窟,为宋德芳游太原西山时所发现。宋德芳重建昊天观,并开凿三洞石窟。现存第四、第五两窟,面型衣饰、线条手法,极富宋风,似为宋人开凿,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五窟面型方圆,衣饰厚沉,皆为元初风格。第八窟规模甚小,石雕躯体之外敷以泥塑,为后人补造。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窟,实则一窟三层,与第六、第七两窟同为宋德芳所主持开凿。 第一窟名虚皇龛,窟平面圆形,正面雕龛,龛内雕有元始天尊坐像,头已不存,衣饰披垂于座上,自然流畅,两旁各雕有侍者像十尊,脚下流云缠绕,头上刻有光环,似为道府诸神作朝拜仪式。洞顶雕盘龙两条,已风化。 第二窟叫三清龛,是龙山诸窟之最大者,中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正面主像,左右有真人和侍者像。面型端庄,衣着沉厚,双手捧圭拱于胸前,开凿年代与第1窟相同。 第三窟为卧如龛,窟内左右雕碣龛各一,正面雕一长方形高台,台上侧身卧像一尊,头东足西,长一米八,与其人略同,传说是披云子坐化之所,其实应是全真道人修炼仙丹时仿佛教涅盘而雕的模拟像。 第四窟三天大法师龛,窟平面扁方形,三面雕像,每面雕尖拱形龛各一,主像各一尊。各像发髻凸起,衣饰流畅,侍者身材修长,侧身微曲,极富宋风。第五窟为玄真龛,内雕石像三尊,主像结跏而坐,侍者立于两侧莲台之上,衣饰、手法及造像风格与第四窟同,为宋代作品。 第五洞为三天大法师龛。 第六窟为五帝龛,主像一等,端庄凝坐,左右待者谦恭微谨,右角雕妇人半掩门,面目衣饰与第一窟同,为元初所凿。 第七窟为七真龛,又名玄门列祖洞,分内外两室,内室雕王重阳七大弟子像,外室雕有龙白虎像,被盗凿。雕像分三面排列, 正面三尊,两侧各二,并有侍者像。 第八窟为辨道龛,规模甚小。现存为明、清泥塑三皇、关羽等像。八个窟现存道教造像七十八尊。 ==艺术特色== 山石窟规模虽不大,但雕凿技术奇特,面型方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c9abf0102wttn.html 山西太原龙山石窟(元.国四)] </ref> 。衣饰沉厚,线条简练,风格粗犷,生活气息浓郁。我国石窟造像多为佛教题材,此窟甚异,内容全为道府诸神和立门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属海内孤例,亦可称之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一九五七年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渊源== 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际归蒙古族统治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地区之一。龙山石窟造像题材,除少数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尊神外,大多是该支派尊为开山祖师的造像。在丘处机住持的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前身)等元代造像久已不存的今天,龙山石窟相当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全真道特色的雕刻品,是很可宝贵的。 ==历史地位== 龙山石窟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元代道教发展史以及道教石窟艺术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交通信息== 龙山石窟没有直达公交车,需要途中再包车。 在太原市区乘公交308、310路到“西镇”站下车,或乘坐301、302、804、848、856路到“晋祠公园”站下车,再包车上山。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龙山石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