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评估假设」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评估假设'''是一个专有名词术语。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ref>[https://www.sohu.com/a/328054718_120104890?_trans_=000019_wzwza…”)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p1.itc.cn/images01/20230816/b6c8f02210464344a489ef0ac14e900f.jpeg width="350"></center>
 +
<small>[https://www.sohu.com/a/712177544_121321673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评估假设'''是一个专有名词术语。
 
'''评估假设'''是一个专有名词术语。

於 2024年5月17日 (五) 22:43 的最新修訂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評估假設是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評估假設是指資產評估專業人員在現實普遍認知的基礎上,依據客觀事實及事物發展的規律與趨勢,通過邏輯推理,對評估結論的成立所依託的前提條件或者未來可能的發展狀況作出的合理的推斷或者假定。

評估假設使用的基本要求

1、合理性

使用的評估假設,都應建立在一定依據、合理推斷、邏輯推理的前提下,設定的假設都存在發生的可能性,假設不可能發生的情形,是不合理的假設。

2、針對性

評估假設與收益法評估中的未來收益預測假設不同。對企業收益參數的預測存在確定基準,使用的評估假設應當具有針對性,即針對具體預測參數。如以企業銷售收入一定比例預測管理費用的基準是企業經營管理方式不變。

3、相關性

使用的評估假設與評估項目實際情況相關;與評估結論形成過程相關。

評估假設的作用

資產的價值受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影響,評估人員需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有意識地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化繁為簡,在可以控制相關差異的前提下提高評估工作的效率。

評估假設,將一項資產交易價的主要影響因素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研究這些因素對交易價格的影響,忽略一些不必要的因素,提高評估的效率。

主要資產評估假設的內容 主要資產評估假設通常包括:①交易假設、②公開市場假設、③持續經營假設、④清算假設(有序清算假設和強制清算假設)、⑤最佳使用假設和現狀利用假設等。

(1)交易假設

假定待評資產已經處在交易過程中,評估師根據待評估資產的交易條件等模擬市場進行估價。

為了發揮資產評估在資產實際交易之前為委託人提供資產交易底價的專業支持作用,同時又能夠使資產評估得以進行,利用交易假設將被評估資產置於「交易」當中,模擬市場進行評估就是十分必要的。

交易假設一方面為資產評估得以進行「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它明確限定了資產評估的外部環境,即資產是被置於市場交易之中,資產評估不能脫離市場條件而孤立地進行。

(2)公開市場假設

公開市場假設是對擬進入的市場條件以及資產在較為完善市場條件下接受何種影響的一評假定說明或限定。

公開市場,有眾多買者和賣者的充分競爭性的市場。買賣雙方地位平等。資產交易雙方都有獲取足夠市場信息,買賣雙方的交易行為都是自願的、理智的,而非在強制或受限制的條件下進行的。買賣雙方都能對資產的功能、用途及其交易價格等做出理智的判斷。

其他假設都以公開市場假設為基本參照。凡是能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用途廣泛或通用性較好的資產,都可以考慮按公開市場假設前提進行評估。

(3)持續經營假設

針對企業或業務資產組(經營主體)的假設,一般不適用單項資產。

假設一個經營主體的經營活動可以連續下去,在未來可預測的時間內該主體的經營活動不會中止或終止。

假設一個經營主體是由部分資產和負債按照特定目的組成的,並且需要完成某種功能,實際就是假設經營主體在未來可預測的時間內將會繼續按照這個特定目的,繼續該特定功能。

持續經營假設也是會計假設。企業會計對會計主體的持續經營做出假設,如果缺乏這項假設,會計核算的許多原則如權責發生制、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等將不能夠應用。另外,企業在持續經營狀態下和於清算狀態時所採取的會計處理方式是不同的,如對固定資產在持續經營下可以採用實際成本法,在清算狀態下則只能採取公允價值或可變現價值等。

對一個會計主體或者經營主體的評估,也需要對其未來的可持續經營做出假設。因為經營主體是否可以持續經營,其價值表現是完全不一樣的。持續經營假設下的評估一定是基於企業未來經營收益的多少來確定其現實價值的。

(4)有序清算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相對應的假設就是不能持續經營。如果一個經營主體不能持續經營就需清算這個經營主體,也就是需要使用清算假設。

所謂有序清算假設就是經營主體在其所有者有序控制下實施清算,即清算在一個有計劃、有秩序的前提下進行。

(5)強制清算假設

經營主體的清算不在所有者控制之下,而是在外部勢力的控制下按照法定或者由控制人自主設定的程序進行,該清算經營主體的所有者無法干預。

(6)最佳使用假設

一項資產在法律上允許、技術上可能、經濟上可行,經過充分合理的論證,能使該項資產實現其最高價值的使用。

一項資產如果存在多種不同的用途,評估人員應該選擇其最佳用途來比進行評估。會計準則中的公允價值就明確規定是最佳用途下的市場價值。

(7)現狀利用假設

一項資產按照其目前的利用狀態及利用方式對其價值進行評估。現狀利用方式可能不是最佳使用方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