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相对要素密集度”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 '''相对要素密集度'''是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ref>[htt…”)
 
 
第1行: 第1行: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4/42b3fe38b09745a48fe04dfb793a87a1_th.jpg width="350"></center>
 +
<small>[https://www.sohu.com/a/118893942_454120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相对要素密集度'''是一个名词术语。
 
'''相对要素密集度'''是一个名词术语。

2024年5月18日 (六) 06:40的最新版本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相对要素密集度是一个名词术语。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1],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2]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字体多样。

名词解释

相对要素密集度是指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

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生产两种产品时各投入的要素数量不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的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例如,生产小麦投入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便称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纺织品投入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之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电子计算机投入资本所占的比例最大,于是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将商品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三种类型。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后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进行社会劳动生产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生产过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如果整个过程从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不断的有新的生产要素如,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进入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而生产力越发达,这些因素的作用越大。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大类,但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及其对国民收入的分割则要么被忽视了,要么重视不够,因而一直只强调劳动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继续凸显劳动作用的同时,给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使它们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报。这其中特别要强调两种要素的作用和回报:

一是人力资本。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和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得到足够的回报,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资源性财产。它们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对于它们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却一直存在模糊认识,这表现在我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在我国,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免费或低价使用,意味着它们的收益被少数人侵占了。这也是我国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资源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