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葛和平,毛毅翀 著,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center><img src=https://www0.kfzimg.com/sw/kfz-cos/kfzimg/15406809/bebad33db3e311d2_s.jpg width="260"></center>
 +
<small>[https://www0.kfzimg.com/sw/kfz-cos/kfzimg/15406809/bebad33db3e311d2_s.jpg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
 +
 
 《'''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葛和平,毛毅翀 著,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葛和平,毛毅翀 著,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於 2024年5月27日 (一) 21:26 的最新修訂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葛和平,毛毅翀 著,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成立於1978年6月,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並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會科學[1]學術著作為主的國家級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後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的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1993年第一批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授予的全國優秀出版社稱號[2]

內容簡介

《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構建了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並從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升級產業結構及服務鄉村振興等方面探討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路徑及未來方向。

作者介紹

葛和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融專業骨幹教師,研究生導師。在CSSCI等期刊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主研國家、省部級、市級項目十餘項。

毛毅翀,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在讀博士生,從事普惠金融研究,在國內經濟期刊發表多篇文章。

前言/序言

短缺的物質經濟往往對應着金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人類社會長時間的「短缺經濟」階段則意味着「融資難」和「融資貴」已成為糾纏人類千百年的難題。而解決這一難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歷盡艱辛的普惠金融探索史。

結合理論與實際而言,普惠金融是經濟手段和社會思想的高度結合。2005年聯合國對普惠金融進行了科學界定,其宗旨在於消除金融歧視以及金融排斥,從而更加公平、全面和包容地配置金融資源,致力於為社會各階層及群體更均衡地提供金融服務,幫助全球經濟落後國家或地區以及弱勢企業或群體獲得公平參與經濟發展的機會,以達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經濟均衡增長的目標。而近十幾年,我國實現了普惠金融從「口號計劃」到「行動現實」。特別是在剛過去的2020年,疫情的衝擊使普惠金融對於中小微企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也在逆境之中,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表現出了極強的金融創新與金融服務能力。

隨着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普惠金融應運而生,憑藉其可複製性和邊際成本遞減,使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相結合,進一步強化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具體而言,數字普惠金融是藉助於數字技術,促進我國實體經濟復甦並落實普惠功能,但也產生了如用戶信息安全受到威脅等諸多方面的風險。同時,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優劣勢、機遇及挑戰均有待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關於數字普惠金融的國內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但是研究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方面成果不多,有待添磚加瓦。尤其是在考慮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實情的基礎上兼顧相關數據的真實可得。除此之外,有關數字普惠金融的社會問題和制度安排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書有兩個目的:一是系統梳理數字普惠金融的基本內涵、發展沿革以及現狀,有針對性地構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為研究數字普惠金融提供基礎性條件;二是靈活運用金融理論模型,實證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在實現共同富裕、升級產業結構以及服務鄉村振興等社會問題和制度安排中的關鍵作用,從而探討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路徑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全書分11章。第一章首先界定了數字普惠金融,包括數字普惠金融的基本特徵和所屬類別;其次整理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歷史沿革、基本體系和發展模式;再次系統梳理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文獻;最後正式引入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理論,包括現代金融理論、長尾理論、金融排斥理論以及農村金融理論等四個方面,為後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第二章首先描述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以及現存問題及其成因分析,其次梳理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從而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供突破的切入點。

第三章充分借鑑世界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我國實情,從一級指標(包括深度、廣度、使用度、規模度、涉人度及成熟度)、分項指標、運用步驟及積極作用等四個維度,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域,且重點放在城市、鄉鎮、農村三個層面構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評價指標體系,以便於進行因地制宜的動態化研究。

第四章聚焦現實中的網絡借貸風險問題,通過構建一個金融監管部門、資金供給方與資金需求方的網絡借貸市場三方博弈演化模型,利用複製動態方程以資金供需雙方收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分析博弈雙方動態化的決策,在此基礎上,基於數字普惠金融視角為網貸平台的合規化發展提出建議,以求促進數字普惠金融健康持續發展。

第五章着眼於我國東中西部普惠金融發展呈梯級分布的現實情況,綜合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現實狀況,繪製出普惠金融發展的整體框架,並進一步闡釋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省域差異,深化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實的認識。

第六章關注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願景,通過模型構建並實證檢驗,剖析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貧富差距的影響效應,為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發揮作用提供政策建議。

第七章在研究傳統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基礎上,揭示數字普惠金融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係,從而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研究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聯,基於中國2011-2018年省際面板數據,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和門檻效應模型,剖析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第九章立足於農戶收入問題,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和空間計量模型,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收入的影響效應及其異質性。

第十章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如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從影響效應、作用機理及問題障礙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促進我國深入推進數字普惠金融並建立鄉村振興長效機制。

第十一章基於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現實,從監管體系、運行機制、金融機構和工具等多方面、多維度提出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致力於為我國金融體系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本書對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經濟問題按章節分布進行探究,讓讀者對數字普惠金融在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戰略和關鍵問題中的作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書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是國內外各界人士學習和參考的基礎資料。

參考文獻

  1.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
  2. 我社簡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