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坝村(广东省五华县水寨镇)」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上坝村 </big> ''' |- | <center><img src= width="300"></center> <small>[…”)
 
SYM對話 | 貢獻
 
行 3: 行 3: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上坝村 </big>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上坝村 </big> '''
 
|-
 
|-
| <center><img src= width="300"></center>
+
|  
<small>[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行 16: 行 15:
 
|}
 
|}
  
'''上坝村'''隶属广东省五华县水寨镇,村里已居住有曾,罗,黄,李,毛五姓人,由于人丁稀少,遍地野草丛生。约公元一五八零年凤/徵二公迁来后,先后,先在禁山岭下定居,然后创建场一座,俗称虎形祠(因山形象虎形)。该屋场背靠禁山岭,面向琴江河是一座水绕山环的好屋场,后人所以昌盛发达,由此钟毓也。距今约一百多年,曾,罗,黄,李,毛五姓人先后移开上坝村,而周氏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却子孙旺盛,上坝遂成为周氏的村庄。祖辈先后有迁居南洋,香港,台湾的,也有移居四川,江西,广西,和广东各居住的。据统计,全村总户数650,总人口3357人,其中男丁1480人。  <ref>[  (附图)], </ref>
+
'''上坝村'''隶属[[ 广东省]] 五华县[[ 水寨镇]] ,村里已居住有曾,罗,黄,李,毛五姓人,由于人丁稀少,遍地野草丛生。约公元一五八零年凤/徵二公迁来后,先后,先在禁山岭下定居,然后创建场一座,俗称虎形祠(因山形象虎形)。该屋场背靠禁山岭,面向琴江河是一座水绕山环的好屋场,后人所以昌盛发达,由此钟毓也。距今约一百多年,曾,罗,黄,李,毛五姓人先后移开上坝村,而周氏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却子孙旺盛,上坝遂成为周氏的村庄。祖辈先后有迁居南洋,香港,台湾的,也有移居四川,江西,广西,和广东各居住的。据统计,全村总户数650,总人口3357人,其中男丁1480人。  <ref>[  (附图)], </ref>
  
 +
=特色产业=
 +
村里耕地少,人口多,人们在少量土地上精耕细作,多收粮食的基础上,精心搞好多种经营,发挥近圩镇的有利条件,经商作小生意,俗话说:三日赴三圩,意思是哪里圩日赶到哪里去摆卖商品,不少祖辈,世世代代都靠作小生意来养家和发家的。搞多种加工业,如全村约有几十户人家作豆腐,一早用自行车载着豆腐到镇上和邻近村庄去叫卖。一天走二三趟,利用豆渣养猪,上坝豆腐和养猪业在县里还享有盛名。
  
 +
=教育文化=
 +
先辈历来重视教育,在许久以前,村为有私塾莲堂香学校,培育后代要知礼识义,作国家栋梁。今天,长辈们承先志,更注重和关心子孙后代的成长,把教育投资看既是对子女知识应尽的义务。 又是是对子女前途的关心。几十年来,长辈们为国家输出不少大专生,教师,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教授]]和军政领导干部,远胜民国时期。
 +
 +
=基础设施=
 +
一九七五年上坝改河后,村里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变化,琴江河从南直向东北流(老河是南向西北续向东流,环抱上坝形成半圆形),老河道变成耕地,鱼塘,公园,住宅,学校和街道,村庄北面是兴华南路,与县城紧紧相连。
 +
一九八零年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后,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出村门涌向社会,经商,做工,学手艺,办作坊,摆摊档,开商场,搞运输,不少人在市场经济中赚了钱,逐渐富裕了,生活改善提高了,过去祖先仅留下不到四十座的砖瓦屋,但在这十五年间形式多样的高楼小筑如雨后春笋般拔而起,建筑面积比过去增加五到六倍,彻底改变了过去三代四代同室的凄凉穷困的面貌。更可喜的,涌现出不少人,自已富了,积极扶持和关心人家也发展富裕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好人好事。
 +
人们生活改善了,始终没有忘记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鼎力资助学校建设,办[[幼儿园]],铺设水泥道路等建设。村里有个体户办起来自来水水站二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饮用自来水,还把自来水供应至邻近村庄。有了自来水,家庭生活条件也变了。洗衣用洗衣机,洗澡用热水器。还有个体户兴办五金厂,铸造厂,电镀车间,广为县镇和市省有关单位加工各种制品,也为村里部份提供就业场所。大家祝愿朝公裔孙富裕再富裕,发财再发财,共同努力把上坝建设志为一个富庶康乐,文明美丽村庄。
  
 
=参考来源=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於 2024年6月26日 (三) 13:00 的最新修訂

上壩村

中文名 :上壩村

所屬地區:廣東省五華縣水寨鎮

上壩村隸屬廣東省五華縣水寨鎮,村里已居住有曾,羅,黃,李,毛五姓人,由於人丁稀少,遍地野草叢生。約公元一五八零年鳳/徵二公遷來後,先後,先在禁山嶺下定居,然後創建場一座,俗稱虎形祠(因山形象虎形)。該屋場背靠禁山嶺,面向琴江河是一座水繞山環的好屋場,後人所以昌盛發達,由此鍾毓也。距今約一百多年,曾,羅,黃,李,毛五姓人先後移開上壩村,而周氏經過四百多年的繁衍,卻子孫旺盛,上壩遂成為周氏的村莊。祖輩先後有遷居南洋,香港,台灣的,也有移居四川,江西,廣西,和廣東各居住的。據統計,全村總戶數650,總人口3357人,其中男丁1480人。 [1]

特色產業

村里耕地少,人口多,人們在少量土地上精耕細作,多收糧食的基礎上,精心搞好多種經營,發揮近圩鎮的有利條件,經商作小生意,俗話說:三日赴三圩,意思是哪裡圩日趕到哪裡去擺賣商品,不少祖輩,世世代代都靠作小生意來養家和發家的。搞多種加工業,如全村約有幾十戶人家作豆腐,一早用自行車載着豆腐到鎮上和鄰近村莊去叫賣。一天走二三趟,利用豆渣養豬,上壩豆腐和養豬業在縣裡還享有盛名。

教育文化

先輩歷來重視教育,在許久以前,村為有私塾蓮堂香學校,培育後代要知禮識義,作國家棟樑。今天,長輩們承先志,更注重和關心子孫後代的成長,把教育投資看既是對子女知識應盡的義務。 又是是對子女前途的關心。幾十年來,長輩們為國家輸出不少大專生,教師,工程師,高級教師,高級工程師,教授和軍政領導幹部,遠勝民國時期。

基礎設施

一九七五年上壩改河後,村裡的自然環境有很大變化,琴江河從南直向東北流(老河是南向西北續向東流,環抱上壩形成半圓形),老河道變成耕地,魚塘,公園,住宅,學校和街道,村莊北面是興華南路,與縣城緊緊相連。 一九八零年農業生產體制改革後,人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走出村門湧向社會,經商,做工,學手藝,辦作坊,擺攤檔,開商場,搞運輸,不少人在市場經濟中賺了錢,逐漸富裕了,生活改善提高了,過去祖先僅留下不到四十座的磚瓦屋,但在這十五年間形式多樣的高樓小築如雨後春筍般拔而起,建築面積比過去增加五到六倍,徹底改變了過去三代四代同室的淒涼窮困的面貌。更可喜的,湧現出不少人,自已富了,積極扶持和關心人家也發展富裕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好人好事。 人們生活改善了,始終沒有忘記資助家鄉的公益事業,鼎力資助學校建設,辦幼兒園,鋪設水泥道路等建設。村裡有個體戶辦起來自來水水站二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飲用自來水,還把自來水供應至鄰近村莊。有了自來水,家庭生活條件也變了。洗衣用洗衣機,洗澡用熱水器。還有個體戶興辦五金廠,鑄造廠,電鍍車間,廣為縣鎮和市省有關單位加工各種製品,也為村里部份提供就業場所。大家祝願朝公裔孫富裕再富裕,發財再發財,共同努力把上壩建設志為一個富庶康樂,文明美麗村莊。

參考來源

  1. [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