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11月17日 (日) 04:59 由 Mjlk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是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名錄的一種傳統技藝。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山西古典藝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獲得「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傳承保護

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是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技藝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山西古典藝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獲得「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山西古典藝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相關諮詢

守正創新「非遺」人|祁偉成:榫卯之間見蘊藏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年,祁偉成的足跡遍布全國。他造訪現存重點古建實物,嚴格按照升起、側腳、榫卯的製作技藝,將那些歷史長河當中的珍貴古建築按照比例製成「小樣」。

「古代,人們在建築前會先製作一個等比例的縮小樣本,把腦子裡的建築設想通過模型呈現出來,這樣的模型製作被稱為『扎小樣』。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是伴隨古建築營造技術的發展產生的,此技藝早在900年前就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祁偉成介紹。

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通常由畫草圖、選料、烤乾、下料、製作基台、立柱、形成柱網、組建梁架、屋頂建造、裝修、油漆彩繪等11道工藝組成,各工序複雜、細節完備、精準度要求高,「有時,製作工藝會隨模型的複雜程度做出調整」。模型的整體製作均為純手工,全面傳承我國古建築中採用的技藝特點。其中,升起的計算、側腳的放線方法頗具難度,而榫卯技藝就有70餘種。

古時的建造者們通過一個個小樣,逐步推演建築構造,再在若干個小樣中,不斷品評修改,最終確定其中一件為樣板,後進行實物的設計、購料和建造。而在實物建築竣工後,小樣存放於建築內,以備將來修繕之用。山西太原市晉祠博物館館藏的宋代建築小樣、朔州市崇福寺的明代建築小樣、太原市陽曲縣懸泉寺的清代建築小樣等,均為古建築[2]模型獨特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而今,作為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祁偉成圍繞古建模型製作、古建築保護,不斷探索、跋涉、精進、傳承。他的身份也越來越多——山西古典藝術研究院院長、山西古典傳統藝術博物館館長、山西古典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國家級綜合評標庫專家、中國古建築文化遺產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東方建築研究所特聘顧問、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歷史文化名城鎮村保護髮展專業委員會主任秘書等。承擔的責任越重,祁偉成的內心反而更加古樸堅定,那就是將古建模型製作、古建築保護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登高望遠,結緣古建修復工作

古建築模型製作技藝中有三大技藝:升起、側腳、榫卯。祁偉成介紹,模型中,立起來的柱子高度各不相同,需要角上的高、中間的低,這是升起;側腳是指建築角上的柱子都朝里側傾斜,而非垂直,因此會將四周的力聚攏起來,不易倒塌。正如宋《營造法式》所載:「凡立柱,並令柱首微收向內,柱腳微出向外,謂之側腳。」榫卯則是木構建築中典型的連接方式,在我國,榫卯結構起源於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因此,榫卯也被稱為早於漢字歷史的民族符號。

對古建築研究越深,祁偉成越能從一座座古建殿堂中感受到充滿意蘊的生命力,「一卯一榫、一轉一折,正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張弛有序、天人合一、相剋相生、若即若離的大道理念。從遺存的古建築,可以看到政治、宗法、風俗、禮儀、佛道、風水等中國思想精神,一座古代建築可以成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標誌。」

回望來路,在祁偉成還很年輕的時候,他並未想到,自己會將研究製作古建模型、參與修繕古建工作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而腳下的路與心中的理想,就是在一步步前行、實踐中,開闢而出。

1968年,祁偉成出生於山西省定襄縣芳蘭村。他的爺爺在村子裡是有名的「老秀才」,也是十里八鄉所熟知的老校長,深受村里人的尊敬。每每逢年過節、紅白之事,鄰里鄉親都會前來邀請爺爺撰寫楹聯。祁偉成記得,一年春節,爺爺在案前揮毫書寫,奶奶則在一旁研墨,靜靜相伴。那情景到今天都依然深深刻在他的記憶里,像電影畫面一樣,雋永美好。他笑着說道:「咱老祖宗行過!」

祁偉成牢記爺爺的囑咐——「走一條靠手藝養活自己的人生道路」。18歲時,他跟着姑父,也是當地有名的木匠薄秀章,學起了做木工。「如果沒有師父帶,我只會拉大鋸、打家具」,祁偉成感慨道。得益於薄秀章的悉心教導,祁偉成從拉大鋸到鑿卯榫,又從打家具到一步步參與到修古建。

跟着師父薄秀章的芳蘭古建隊,祁偉成在各地輾轉、磨練,從木工活做起,常常早出晚歸,一天工作下來,渾身木渣,也常受傷,一次做木工不小心刨傷了一處手關節,至今仍有疤痕。就這樣,他吃苦耐勞,勤學善思,一步步成為技術員、項目經理,日子也在日復一日地打磨中,開闊而充滿挑戰。

20世紀80年代中期,祁偉成隨薄秀章來到太原,開始參與到文物維修、古建築修繕等工作。不久後,他便參與了一項神聖的古建築保護工程,即天龍山漫山閣復建工程。「夫龍者,潛即勿用,飛即在天」,天龍山由此得名。漫山閣,又名彌勒閣、大佛閣,為天龍山古八景之一,名曰「佛閣停雲」。北漢時,已有彌勒大閣,明代又建高閣,以護石佛。有詩云:高閣凌虛擁碧雲,煙林萬壑望中分。乘風直上三千界,長嘯猶夷帝闕聞。

1987年,祁偉成跟着師父等人參與到漫山閣復建工程。他們協助專家深入實地勘查、作分析比對研究,並對天龍山的地質、水文、氣候等自然環境進行測試和記錄。除了對天龍山部分山體、危岩進行了防止雨水滲漏、裂縫合攏的加固工作外,最具挑戰的也是特別重要的是,祁偉成和古建團隊完成了天龍山石窟中第9窟漫山閣的復建。

天龍山漫山閣復建工作結束後,祁偉成進行了系統思考與梳理,與生土建築工程專家左國保合作,共同闡述了天龍山石窟的開鑿、現狀及加固、保護的過程,對保護的要求、技術、效果等作出詳細介紹,寫就《天龍山石窟保護研究》,後於2016年正式出版。

至2006年,祁偉成被評定為古建築高級工程師,並被山西省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聘為總工程師。在經歷漫山閣等多項古建築復建工作的歷練後,祁偉成想要掌握更多與古建築專業相關的知識,於是下定決心在200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深造,就讀考古與文物鑑定專業。他的目標清晰而明確:要從考古的角度了解我國古建築歷史和發展軌跡,並且通過鑑定知識,得知某個建築的歷史痕跡,從專業角度,為古建築斷代。回憶起那個階段的學習歷程,他仍記得當時自己求知慾「極強」,「總感覺自己學到的知識太微妙」。而在與專業前輩的不斷交流中,他也日益感到「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迎難而上,堅韌跋涉中傳承技藝

20世紀90年代左右,祁偉成參與修復古建築時,每當看到珍貴的古蹟遭受過破壞,甚至殘破不堪,他總想要把它們修復好、保護下來。自那時,他就在心裡立下目標:「要讓所有文物古蹟重見天日,讓其發出自身的光芒。」

自2011年起,祁偉成開始籌備建設自己的團隊,逐步吸納組建起一支集木工、瓦工、彩繪工等分工的隊伍,建立起山西古典藝術研究院。祁偉成也開始帶着四五十人的團隊投身到更多古建修復工作。

2012年,祁偉成成為山西省文物局原總工程師、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原所長柴澤俊的關門弟子。柴澤俊先生開創了我國文物整體搬遷保護先河,主持和指導修繕了包括平遙古城在內的許多古建築,被稱為「山西古代建築研究第一人」「中國古建築界的百科全書」。柴澤俊先生的古建築保護準則「原狀、原貌、原件、原構」,踐行着梁思成先生「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古建築保護思想,也深深影響着祁偉成的古建築保護傳承之路。

在恩師柴澤俊的教誨與幫助下,祁偉成不斷提升對中國古建築保護事業的專業能力,始終以柴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勤奮耕耘、默默奉獻」的座右銘激勵自身,將古建築建造技術的傳承責任牢記於心。

也是在2012年,祁偉成帶領團隊與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來到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負責對東大殿建築構件的研究分析、勘測登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