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梨(學名:Persea americana Mill. )是樟科鱷梨屬植物,常綠喬木,耐陰植物。高約10米,樹皮灰綠色,縱裂。葉互生,長橢圓形、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極尖,基部楔形、極尖至近圓形,革質,上面綠色,下面通常稍蒼白色。花淡綠帶黃色,長5-6毫米,花梗長達6毫米,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被兩面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果大,通常梨形,有時卵形或球形,黃綠色或紅棕色,外果皮木栓質,中果皮肉質,可食。花期2-3月,果期8-9月。[1] 原產於熱帶美洲;中國廣東(廣州、汕頭、海口)、福建(福州、漳州)、台灣、雲南(西雙版納)及四川(西昌)等地都有少量栽培。菲律賓和前蘇聯南部、歐洲中部等地亦有栽培。 喜光、喜溫,適應年平均溫度12.8-28.3℃,降水量為665-1475毫米。[2] 果實為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含多種維生素、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鈉、鉀、鎂、鈣等含量也高,除作生果食用外也可作菜餚和罐頭;果仁含脂肪油,為非幹性油,有溫和的香氣,比重0.9132,皂化值192.6,碘值94.4,非皂化物1.6%,供食用、醫藥和化妝工業用。
鱷梨 | |
---|---|
中文名 | 鱷梨 | 目 | 毛茛目 |
學 名 | Persea americana Mill. | 科 | 樟科 |
別 稱 | 牛油果、油梨、樟梨、酪梨 | 亞 科 | 樟亞科 |
界 | 植物界 | 族 | 鱷梨族 |
門 | 被子植物門 | 亞 族 | 鱷梨亞族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屬 | 鱷梨屬 |
亞 綱 | 原始花被亞綱 | 種 | 鱷梨 |
命名者及年代 | Mill.,1768 |
目錄
植物學史
中國台灣地區的鱷梨是在日本占領時期的1918-1931年間由日本人引進的。戰後交接時遭到砍伐清除,直到1954年及1956年農復會陸續由美國再度引進12個品種,種植於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但始終不曾推廣栽培。直到1985年、1992年及1994年嘉義分所又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引進21個品種,並通過所內鍾志明先生的持續研究與推廣,才奠立了中國台灣栽培鱷梨的重要基礎。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耐陰植物。高約10米,樹皮灰綠色,縱裂。葉互生,長橢圓形、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長8-20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極尖,基部楔形、極尖至近圓形,革質,上面綠色,下面通常稍蒼白色,幼時上面疏被下面極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老時上面變無毛下面疏被微柔毛,羽狀脈,中脈在上面下部凹陷上部平坦,下面明顯凸出,側脈每邊5-7條,上面微隆起,下面卻十分凸出,橫脈及細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出;葉柄長2-5厘米,腹面略具溝槽,略被短柔毛。聚傘狀圓錐花序長8-14厘米,多數生於小枝的下部。具梗,總梗長4.5-7厘米,與各級序軸被黃褐色短柔毛;苞片及小苞片線形,長約2毫米,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淡綠帶黃色,長5-6毫米,花梗長達6毫米,密被黃褐色短柔毛。 鱷梨花被兩面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6,長圓形,長4-5毫米,先端鈍,外輪3枚略小,均花後增厚而早落。能育雄蕊9,長約4毫米,花絲絲狀,扁平,密被疏柔毛,花葯長圓形,先端鈍,4室,第一、二輪雄蕊花絲無腺體,花葯藥室內向,第三輪雄蕊花絲基部有一對扁平橙色卵形腺體,花葯藥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箭頭狀心形,長約0.6毫米,無毛,具柄,柄長約1.4毫米,被疏柔毛。子房卵球形,長約1.5毫米,密被疏柔毛,花柱長2.5毫米,密被疏柔毛,柱頭略增大,盤狀。果大,通常梨形,有時卵形或球形,長8-18厘米,黃綠色或紅棕色,外果皮木栓質,中果皮肉質,可食。花期2-3月,果期8-9月。
品種分類
世界鱷梨品種通常分為墨西哥系、危地馬拉系、西印度系三大種群。中國現已引進商業品種70餘個,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的品種尤為重要。中國海南省可選擇適應熱帶的西印度系或危地馬拉系和西印度系的雜交品種;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的中南部可採用危地馬拉系或以危地馬拉系和墨西哥系的雜交種為主;南亞熱帶偏北地區氣候較冷,可選用墨西哥品種或其雜交種為主。
墨西哥系統
葉片較小,通常為長橢圓形,兩端急尖,揉之有茴香味。果小,果皮薄而光滑,果實在花後6-8個月成熟。果肉含油量較高,可達20-30%,種子大,種腔松,果熟期6-8月。抗寒力強,耐輕霜,成年樹能耐-7至-8℃的低溫。主要品種有綠色種和紫色種等,例如紫色長果種,果實長7-10厘米,橫徑4-5厘米,單果重70-80克。花期1-4月,果熟期6-8月。其他優良品種有杜克(Duke)、甘特(Gtnter)、墨西哥拉(Mexicola)、托帕托帕(TopaTopa)等。
西印度系統
葉無茴香味,葉簇顏色較淡,黃綠色;果皮表面平滑,革質,柔軟,易與果肉剝離,果梗較短,種子粗糙。果實形狀和大小,因品種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單果重從100餘克到1000餘克,果肉禽油量低,約3-10%。耐寒性最差,適宜於熱帶低海拔濕熱地區。主要品種有:
1.哈里早熟(Haley early):果實暗紫色,單果重623克。
2.大綠(Large green):果實綠色,梨形,單果重510克。
3.坡洛克(Pollock):果大,果肉含油3-5%。
4.瓦爾丁(Waldin):果肉含油6-10%。
危地馬拉系統
葉片較大,綠色或深綠色,無茴香味,新枝和幼葉赤褐色;果實較墨西哥系統大,果皮粗糙,具疣狀突起;種子大,常充滿種腔。花期2-4月,果熟期9-11月。抗寒性中等。果肉含油率中等,約10-20%。主要品種有:
1.塔佛特(Taft):果實深綠色,稍粗糙,塔形,偏斜,長約12厘米,橫徑10厘米,單果重623克。果皮厚,果肉含油18%,品質上等。
2.哈爾曼(Harman):果實綠色帶赤紫色,平滑,略呈波狀,倒卵形,偏斜,長約10厘米,橫徑約8厘米,單果重312克。皮厚,種子大,果肉含油19%。
3.多納德(Donald):果實紫黑色,表面粗糙,少光澤,具疣狀凸起,球形,長8.5厘米,橫徑8.25厘米,單果重340克。皮厚,質脆1種子球形或扁球形。
生長環境
鱷梨原產地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200毫米以上,有明顯的乾濕季節,但一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不是特別乾旱的地區或雨季分布均勻的地區,均可正常生長,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為最佳。高溫乾旱對鱷梨生長極不利,易引起枝葉日灼傷,花期遇到高溫也會引起落花落果。油梨屬淺根性樹種,枝條較脆弱,故抗風能力差,宜選擇避風地。對土壤適應性較廣,但更適於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於2米以上,土層深1米以上,土層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鱷梨不利於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地下水位高的土壤中生長,易感染根腐病。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能使其快速生長,若環境條件不適宜會導致生長緩慢。
分布範圍
原產於熱帶美洲;中國廣東(廣州、汕頭、海口)、福建(福州、漳州)、台灣、雲南(西雙版納)及四川(西昌)等地都有少量栽培。菲律賓和前蘇聯南部、歐洲中部等地亦有栽培。 中國台灣的鱷梨栽培集中於嘉南地區,其中以台南麻豆區的栽培歷史最久,台南大內區的產量最高,台南大內區的鱷梨栽培面積占了全台灣的2/3以上。此外嘉義竹崎也有大量栽培,而屏東內埔、高雄六龜有少量栽培。
繁殖方法
播種
採種:油梨用實生苗種植6-7年可開花結果,如果用芽接苗定植3-4年即可結果,成熟期8-9月。當果皮及果柄由淺綠色變為黃綠色時,即可採種,用枝剪將帶果柄的果實剪下,置於室內堆漚7-8天即達後熟軟化後取出種子,將種子洗淨、陰乾,沙藏保存或置於冰箱中保鮮,保存期可達100天左右。 播種方法:用種子育苗宜隨采隨播,選擇苗圃地宜四周通風,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圃地。採用點播的方法,種間距以3.5厘米×3.5厘米為宜,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用遮陰網搭棚遮光,早、晚各淋水1次,保持床面濕潤,直至發芽後可拆除遮陰網。當小苗長出2對真葉時進行分床,苗高15-30厘米再進行移植,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移活後可作砧木,苗徑粗0.8-1厘米時進行嫁接。為方便操作,當小苗長出1-2對真葉時移入規格為12厘米×20厘米的塑料育苗袋中進行培育。
嫁接
用實生苗嫁接繁殖,嫁接法多用芽接、劈接、靠接等。當苗高50厘米以上,莖粗0.8厘米以上時,可作砧木進行嫁接。實生苗主要供砧木之用,為確保苗木具有抗寒力和豐產性,宜用墨西哥系苗作砧木,接西印度系或危地馬拉系的優良品種;芽接的接穗宜選用1年生,具有健壯飽滿的腋芽中部枝條。劈接宜選用(3-4年生)實生樹,靠接用半年或1年生的實生苗。
栽培技術
種植
應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地下水位較低、背風向陽、避風有防風林的低丘坡地。造林前應全面清山砍雜,植穴規格60厘米×60厘米×50厘米,每穴施放漚熟的農家肥5千克,株行距6米×6米或5米×5米。選擇雨季造林,種植後應注意防風,遇大雨要注意排水,以免積水造成爛根。
撫育
定植後1-3年生幼樹株行間種植蝶形花科植物如花生或綠肥,可抑制雜草生長,並擴穴、鬆土、除草,每株壓埋綠肥和有機肥等20-25千克,宜離主幹30厘米以上,以防肥害。幼樹施肥應薄施多次,以氮肥、鉀肥為主,配比磷肥和有機肥,氮:磷:鉀施用比例以1:0.5:1.5為宜。第一年,每月施1次;第二年,每2月施1次,每株施0.2-0.3千克;3-5年生初結果時,每年施肥4次,以腐熟有機肥為主,每株施5千克:成齡結果時,每年施3次,每株施2-3千克。幼樹整形也很重要,及時將徒長枝、橫枝、病弱枝和枯枝剪除。對於一些交叉,嚴重蔭蔽的枝幹,也可疏剪,以改善樹冠通風與透氣。對結果樹的修剪要以輕剪為主,剪去病蟲枝、下垂纖弱枝,使樹體通風透光,有利於開花結果。3年生以後不宜在株行距間挖深溝,以免傷根系,引發根腐病。
病蟲防治
鱷梨炭疽病
危害症狀:炭疽病是鱷梨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成熟果實,也可侵染葉片、嫩枝、花及幼果;引起落果及果實腐爛,縮短貨架期。一般果實成熟後發病,果熟前病斑直徑不超過5毫米,圓形,輕微凹陷,棕色或黑色。條件適宜時,病斑擴展很快,凹陷明顯,病斑中心出現輻射狀開裂;最終病斑連片,出現粉紅色分生孢子堆。隨着果實逐漸成熟,病原菌能侵入果肉,造成黑綠色干腐。 防治方法:清除果園內發病枝條,剪除病葉,消除傳染源。采後儘早進行低溫預處理和低溫貯藏。幾乎所有鱷梨品種對該病原菌都敏感。防治的關鍵是儘量減少其他果實病害發生(尤其是尾孢斑點病)及避免果實運輸中的機械損傷。
鱷梨瘡痂病
危害症狀:受害果實初期產生輕微的圓形褐色疤狀突起,後變褐色至淺紫色;果實成熟後,病斑聯合,中心凹陷,果皮粗糙。該病害侵染果實後不影響其風味品質,但外觀質量嚴重下降。在幼果期,如遇陰冷、潮濕天氣,該病害發生嚴重。還可為害葉片,受害葉片出現棕色斑點,葉片皺縮;病斑進一步發展呈星形,中心穿孔。葉片受害經常發生於樹冠頂部,且病斑多在葉背紋理內,病斑小,離散不連續,不易觀察。葉柄和小枝病斑卵圓形,容易和介殼蟲造成的斑點混淆。不同品種對該病的敏感性存在較大差異。 防治方法:剪除發病枝條以減少病原物。噴灑波爾多液或其他銅製劑。
鱷梨尾孢斑點病
危害症狀:可為害葉片、莖幹和果實。侵染果實,在其表面形成枯斑或導致表皮開裂,裂縫可引起炭疽菌侵染。侵染葉片時,首先在葉面出現2-5毫米的枯斑,初褐色,後變為紫色,斑點擴展到葉片兩面,形狀不規則;嚴重時,枯斑連合形成較大枯斑。 防治方法:採用化學防治,噴施銅製劑和嘧菌脂於枝條和果實。
鱷梨小穴殼果腐病
危害症狀:採摘前,感病果實症狀不明顯,病斑小而淺。在果實採收軟化後熟過程中症狀變明顯。初期果皮出現小而不規則的褐色至紅色病斑,由於病菌侵入維管束,剝開果皮可以看到果肉出現褐色條紋;隨後果蒂部出現紫褐色不規則形病斑。隨着果實後熟,表皮病斑逐漸變長變黑並凹陷。果實皺縮,褐色果皮覆蓋一層灰褐色的菌絲體和孢子,果實腐爛,流出褐色果肉和汁液,散發難聞氣味。 防治方法:剪除病死枝梢,清除枯木和病果。選擇晴朗天氣采果。加強果樹營養,減少其他病害發生。
鱷梨蒂腐病
危害症狀:果蒂首先感病,果實蒂部周圍出現輕微枯萎;隨果實成熟,病菌侵入果實,圍繞果蒂出現明顯的黑色腐爛,病健部分界明顯。並逐漸擴展至整個果實表面,病菌侵入果肉,引起組織變色,降解,散發難聞氣味,從而降低果實品質。 防治方法:病原菌可以存活在寄主病殘體上。所以要及時清除傳染源,避免園區內病殘體積累。在果園較低部位澆水,可預防病菌向高處果實移動。消除水分脅迫可減少侵染。在樹下覆蓋薄膜或雜草等可促使病殘體加速分解。另外,陰雨天勿採收。
鱷梨疫霉果腐病
危害症狀:在采前和采後疫霉均可引起果實腐爛,還可導致莖幹潰瘍和腐爛。感病果實常在近蒂部出現黑色圓形病斑,病菌可侵入果肉。 防治方法:剪除發病的枯枝、莖幹;清理果園,清除落果、病果,防止病原再侵染。植株下覆蓋厚的覆蓋物,抑制土壤中病菌擴散為害。
鱷梨煤煙病
危害症狀:果實、葉片和莖幹表面覆蓋大量黑色煤煙狀菌絲和孢子,並生長在蠟蚧和粉虱分泌的蜜露上。 防治方法:關鍵在於控制害蟲,減少蜜露產生。較好的方法是應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主要價值
食用
油梨果肉柔軟、細膩,富含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油脂、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等,且不含膽固醇,含糖量低,是老幼皆宜的高檔水果,也是糖尿病人難得的高脂低糖食品,用果皮泡水飲用,對糖尿病有緩衝作用。富含維生素E及胡蘿蔔素等,具有良好的護膚、防曬與保健作用。能夠防止動脈硬化、腦中風,因含鐵量高,常吃可預防貧血。
經濟
果仁含脂肪油,為非幹性油,有溫和的香氣,比重0.9132,皂化值192.6,碘值94.4,非皂化物1.6%,供食用、醫藥和化妝工業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鱷梨 .中國植物志[引用日期2014-11-24]
- ↑ 鱷梨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