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伊波拉病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ui0721讨论 | 贡献2020年2月1日 (六) 17:49的版本 病毒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波拉病毒,“线状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员,直径约80 nm,970 nm长。呈长条形,构造奇特,有时呈分叉状,有时卷曲,长度可达14 μm。伊波拉病毒属(GenusEbolavirus)目前有五种病毒: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与TaïForest,其抗原与生物特性会有所区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区造成数起大规模疫情发生。

疾病介绍

病毒属

伊波拉病毒(学名:Ebolavirus)感染所引起的严重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状为突然出现高烧、严重倦怠、肌肉痛、头痛等,接著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皮肤斑点状丘疹与出血现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脏受损、肾衰竭、中枢神经损伤、休克并发多重器官衰竭。实验室检验则发现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异常与肝功能指数上升。个案之致死率依过去疫情经验约在25%-90%,平均约50%。2007年乌干达约25%)至(2003年刚果90%)的致死率,平均约50%,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伊波拉病毒属(GenusEbolavirus)目前有五种病毒: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与TaïForest,其抗原与生物特性会有所区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区造成数起大规模疫情发生。2014年造成西非大规模疫情的病毒株即为Zaire病毒。;Reston伊波拉病毒曾在菲律宾中国大陆被发现,可造成人类以外灵长类的致死出血性疾病,虽曾有零星的人类感染个案,但临床上皆无症状。

传染窝

在非洲,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Hypsignathusmonstrosus)、富氏前肩头果蝠(Epomops franqueti)与小项圈果蝠(Myonycteristorquata))被认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且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范围与果蝠的分布范围重叠。在非洲曾被报告的其他感染动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森林羚羊与豪猪等。

流行病学

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 1976年在邻近赤道苏丹南部省份与离其约800公里远之萨伊共和国(现刚果民主共和国)两地同时发现首例,乡村之医院与村落内有600多名个案,死亡率各为53%及88%。1979年第二次爆发流行于苏丹的同一地区。
  • 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居民与黑猩猩发现另一型别之病毒株。之后在加彭、乌干达、刚果等地,陆续有大小不等的疫情爆发。
  • 1995年在萨伊共和国之Kitwit的流行规模较大。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居民,以萤光法检查抗体,发现有阳性反应。但是是否与高致病力之伊波拉病毒有所关联,则并非十分清楚。
  • 2004年苏丹南部省份爆发疫情,同年在俄罗斯及美国亦曾分别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
  • 2005年到2012年间刚果及刚果民主共和国数度发生疫情。
  • 2007年与2012年乌干达发生疫情。
  • 2018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再度发生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并于2019年7月18日宣布为国际间关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同时提升防疫等级。

Reston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美国于1989年与1990年,义大利于1992年从菲律宾进口Cynomolgus猴子,皆发现与Reston伊波拉病毒有关。许多受感染之猴子皆死亡,5位动物工作者几乎每天皆须与这些猴子接触,其中有4位出现特异性之抗体,但并无发烧或其他病征出现。2008年起,在菲律宾与中国大陆曾发现数个猪只感染Reston伊波拉病毒死亡的疫情。

历年国际重要疫情年表

国家 病毒株 病例数 死亡数 死亡率
2018(统计至2019年7月19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 ZaireZaireZaire 2522 1698 67%
2014 刚果民主共和国 Zaire 66 49 74%
2013 几内亚、赖比瑞亚、狮子山等多国 Zaire 28,652 11,325 40%
2012 刚果民主共和国 Bundibugyo 57 29 51%
2012 乌干达 Sudan 7 4 57%
2012 乌干达 Sudan 24 17 71%
2011 乌干达 Sudan 1 1 100%
2008 刚果民主共和国 Zaire 32 14 44%
2007 乌干达 Bundibugyo 149 37 25%
2007 刚果民主共和国 Zaire 246 187 71%
2005 刚果民主共和国 Zaire 12 10 83%
2004 苏丹   Sudan 17 7 41%
2003(Nov~Dec) 刚果民主共和国 Zaire 35 29 83%
2003(Jan~Apr) 刚果民主共和国 Zaire 143 128 90%
2001~2002 刚果民主共和国 Zaire 59 44 75%
2001~2002 加彭 Zaire 65 53 82%
2000 乌干达 Sudan 425 224 53%
1996 南非(前加彭) Zaire 1 1 100%
1996(Jul~Dec) 加彭 Zaire 60 45 75%
1996(Jan~Apr) 加彭 Zaire 31 21 68%
1995 萨伊共和国 Zaire 315 254 81%
1994 象牙海岸 Tai Forest 1 0 0%
1994 加彭 Zaire 52 31 60%
1979 苏丹 Sudan 34 22 65%
1977 萨伊共和国 Zaire 1 1 100%
1976 苏丹 Sudan 284 151 53%
1976 萨伊共和国 Zaire 318 280 88%

注:萨伊共和国(1971–1997)为刚果民主共和国之旧称

传染方式

伊波拉病毒属透过接触受感染果蝠,可直接传染给人,或是透过中间宿主之野生动物,例如受感染的猴、猿等再传染给人。人传人感染是因为直接接触到被感染者或其尸体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尤以破损皮肤与黏膜接触感染风险更大;或是间接接触被感染者体液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伊波拉病毒不会经由水、蚊虫叮咬传播。至今尚未有借由空气微粒(aerosols)传播的案例报告。医护人员被感染之情况在非洲颇为常见,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照顾病患时未遵守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洗手、配戴标准防护装备等)。另有报告显示痊愈病患之精液中仍有病毒,且可经性行为传染。

临床症状

伊波拉病毒感染为伊波拉病毒所引起的严重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状为突然出现高烧、严重倦怠、肌肉痛、头痛等,接著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皮肤斑点状丘疹与出血现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脏受损、肾衰竭、中枢神经损伤、休克并发多重器官衰竭。实验室检验则发现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异常与肝功能指数上升。个案之致死率平均约50%,依过去疫情经验约在25%-90%。

预防方法

伊波拉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供预防接种。其他预防方式包括在流行地区

  • 避免接触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动物。如需接触动物则应戴手套及穿著合适衣物。食用动物性食品(血液或肉)前应煮熟。
  • 避免直接接触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如需照顾病患则应配戴手套及合适之个人防护装备。

性行为防治感染方法

因目前证据无法排除借由性行为传染的风险,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病患及其性伴侣应接受卫教谘询并被发放保险套;男性病患于出现症状后12个月或直到两次精液检验结果阴性前应避免各种性行为,或全程使用保险套。男性病患应于症状出现后3个月检验精液,如检验结果阳性,应持续进行每个月检验,直到间隔1周之两次检验结果阴性。直到精液检验阴性前,应落实手部及个人卫生,且处理及丢弃保险套时,需避免接触到精液。病患尸体应于24小时内入殓并火化。

医护及相关人员防治感染方法

因疾病初期症状较不具专一性,医护人员照护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觉并配戴标准防护配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卫生、避免体液喷溅等。所有进入安置疑似或确定病例隔离病室的工作人员,则应穿著连身型防护衣并配戴N95等级以上口罩、防护面罩、双层手套、防水长筒鞋套等高规格个人防护装备,若病人有呕吐或腹泻症状时,则加穿防水围裙,避免直接接触病患之血液及体液。且优先将病人收置于负压隔离病房等,提升医疗照护工作人员防护层级。

潜伏期及可传染期

潜伏期

  • 2~21天,平均为 4~10天。

可传染期

病人于潜伏期不具传染力,出现症状后具传染力,病人的传染力随病程演进而增加。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伊波拉病毒,病人仍具传染力。目前有资料显示伊波拉病毒RNA可在男性病患精液中存在一年以上,女性病患则于症状出现后33天仍可于阴道分泌物验出病毒RNA,仍可能具传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