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 (2020年2月4日) |
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又名夏至線,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垂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是一條重要緯線,大約在北緯23°26′(一般可估算為23.5°)的地方。北回歸線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在北緯23.26°±1°的範圍內變化。
北回歸線是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也是北半球進入盛夏的標誌。中國建有多座北回歸線標誌塔,是世界上北回歸線標誌塔最多的國家。
[1]
目錄
基本概念
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其緯度值為黃赤交角,是一條緯線,大約在北緯23.26度的地方。北回歸線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只是在北緯23.26度正負一度的範圍內變化。在1976年第十六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決定將2000年的回歸線位置定為23度26分21.448秒。
在課本中,粗略統計為23.5度。
命名方式
北回歸線的英文名起源於二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陽直射到此處時,是處在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座位置,從此回歸原處,故應稱「回歸線」而非「北回歸線」。由於星體運動,而移動到了雙子座的位置。
意義介紹
地理學意義
北回歸線是太陽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線。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這一天這裡能受到太陽光的垂直照射。然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北回歸線(不包括北回歸線)以南至南回歸線(不包括南回歸線)的區域每年太陽直射兩次,獲得的熱量最多,形成為熱帶。因此北回歸線是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
每年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緯度值達到最大,此時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並始終在北緯23°26′度附近和南緯23度26′附近的兩個緯度圈之間周而復始地循環移動。因此,把這兩個緯度圈分別稱為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
南、北回歸線也是南溫帶、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南極圈、北極圈則是90度減去回歸線的度數的緯度值所構成的緯度圈,是南溫帶、北溫帶與南寒帶、北寒帶的分界線。
穿過國家
北回歸線穿過的國家
中國、緬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巴哈馬、墨西哥等。
北回歸線穿過的中國地區
北回歸線在我國依次自西向東穿過雲南,廣西,廣東,台灣。在我國多地建有北回歸線紀念碑、廣場、標誌塔等紀念建築。下面羅列出一些比較知名的。
雲南西疇北回歸線公園
在西疇縣城西面的出入口處,與縣城隔一道山峽,海拔1526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北回歸線標誌。主標誌名「回歸亭」,呈飛碟狀,看起來像亭又像塔。回歸亭四周均有窗,頂部正中間有一圓形天窗,與亭內大廳正中央相對應,作為夏至日觀測太陽直射之用。
雲南墨江北回歸線標誌園 介紹
占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旅遊文化為一體,以公元2038年北回歸線的位置(北緯23。26)為主軸線,截北回歸線上500米地段,間以「太陽之路」、「夸父追日」、「北回歸線之門」、「日晷廣場」、「春夏秋冬」等建築小品,雕塑以及主體標誌,創造了一個形象生動的空間系列,以科普博物館表達對自然、生命、陽光的理解,向人們陳述從悠悠亘古到今日文化科學發展的宇宙世界,並通過技術手段精確地展示北回歸線的地理位置及變化,使人們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歸線的身影。北回歸線從墨江縣穿城而過,被譽為「北回歸城」。
廣西南寧大明山北回歸線標誌塔
在廣西南寧的大明山風景區上有一塊約兩米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建立在大明山舊伐木場的路旁,並設有北回歸線科普廊。
廣西桂平北回歸線公園 介紹
桂平北回歸線公園北回歸線標誌是一座呈正東西走向,跨度18米,高17.2米的弧形建築,弧形中心頂端托着一個直徑6米的地球儀,球體正中有直徑16厘米的「窺陽孔」,太陽光經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圖」的桂平點上。標誌的東西方向嵌有寬5厘米,長20多米的北回歸線標誌指示線。
坐落在汕頭雞籠山上。高13.6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基座為天壇式,分三層,第一、二層,第一、二層,各高1.33米,各分九級台階,頂層高0.30米,只一級台階。支柱為兩個「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高8.60米,不論從那個方向望,均呈明顯的"北"字,突出北回歸線主題。地球模型由支柱支撐,空心,直徑5米,球面標繪世界輪廓圖,商標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中有一直徑24厘米的不鏽鋼管,指向天頂,垂直地平面,貫穿地球模型表面,作夏至日正午檢驗太陽直射用。
廣東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誌
坐落在從化太平場油麻村,是世界上最高的北回歸線標誌。該標誌分塔台、塔身和塔頂三部分。塔台為天壇式,分三層,各九級台階,塔台地面以象徵性八卦狀排列,塔台頂層表面呈球面狀,以直徑4厘米的黃銅柱嵌入中心點。塔身形似直立的火箭,高23.5米,連塔台總高30.35米,塔身內中空,內徑從下往上由5米縮至1米,塔台頂層以上7米處置一圓蓬,圓蓬以下塔身為圓形圍牆,東、南、西、北各有拱門,圓蓬以上塔身,由花崗岩砌成,北、東北。塔頂是不鏽鋼筒托一直徑120厘米的空心銅球,銅球由26塊3毫米厚的銅板焊接而成,銅球頂部中央有一直徑10厘米的圓孔,供夏至日正色實線和四條紅色虛線,紅色實線表示赤道,虛線分別代表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廣東封開北回歸線標誌
坐落在江口鎮濱江公園內,坐北朝南。該標誌的底座寬12米,內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狀,外圈用花崗石拼成八卦狀;有四條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撐着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對「離」位,四根斜柱分置於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鏽鋼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兩塊羽翼飄出,任何位置觀看,均顯示「北」字,寓意「北回歸線」和「火箭沖天」。塔頂置一直徑62.1厘米的銅球,象徵太陽,銅球頂部中央有一直徑10厘米的圓孔,用作夏至日正午太陽直射檢驗。
台灣北回歸線紀念碑
2009年12月15日,台灣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台灣共有三座北回歸線標,橫過台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一座在西半部的嘉義縣水上鄉,另外兩座在東半部的花蓮瑞穗鄉和海線豐濱鄉。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位於東部海岸旁、濱臨太平洋,在省道台11線27公里處,地屬花蓮縣豐濱鄉,紀念碑建在環島公路邊一片空曠的田野上,高約20米,為一塔型石碑建築。碑頂有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圓球,圓柱形的標誌,上只標示「北回歸線」,中間有狹長細縫,石碑上有「北回歸線」4個大字,標誌碑石台上刻有北緯23°27′4.51〃等字樣。熱、溫兩帶以北回歸線為界,由此以南為熱帶。遊客常在此拍照留念。
[2]
視頻
北回歸線穿過我國的省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