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錫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月5日 (六) 15:24 由 Scf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陳錫聯(1915.1.4-1999.6.10),原名陳錫廉,字廉甫,湖北省紅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簡介

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旅長、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中,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重慶市委第一書記、軍委炮兵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一度主持過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人物生平

1915年1月4日生於湖北紅安高橋鎮陡山彭家村。

土地革命

1929年在家鄉參加(黃)陂(黃)安南遊擊隊,同年秋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

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在紅四方面軍任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

1933年起任紅30軍第88師263團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紅4軍第10師副師長、第11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開闢川陝蘇區和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作戰。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

1937年10月率部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炸毀日軍戰機24架。此次戰鬥是129師出兵第一仗,使日軍一時喪失進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並且被迫回調大批部隊守備後方,有力配合了國民黨軍對日作戰,提高了八路軍的威望,受到八路軍總部嘉獎。後率部參加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等戰役戰鬥。[1]

1938年起任第129師385旅副旅長、旅長,太行軍區第3分區司令員。

1940年在129師破襲白晉鐵路作戰中,率部採取腹地開花"、內外結合的戰法,迅速殲滅南關鎮日軍。在"百團大戰"第一階段作戰中,率部在獅垴山頑強阻擊日軍進攻,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牽制了大量日偽軍,為129師在正太路的破襲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後為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先後參加上黨、邯鄲、魯西南諸戰役。

1947年參加進軍大別山戰役,率3縱跨過隴海路,越過黃泛區,以交替前進的部署,率先搶渡淮河,到達大別山北麓,半個月解放宛西9個縣城及大片地區,打開宛西新局面。

1947年4月在豫北戰役中,採取避其鋒芒、誘其深入、陷其孤立,然後聚而殲之的戰法,全殲國民黨軍第2快速縱隊,創造了以劣勢裝備殲滅一個機械化旅的範例。隨後協同兄弟部隊攻取豫北重鎮湯陰,活捉國民黨第12縱隊司令孫殿英。淮海戰役開始後,率中原野戰軍第1、第3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組成西線集團,受命攻占宿縣。在作戰中親率各級指戰員抵近前沿勘查,做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堅戰法。總攻發起後經一晝夜激戰,全殲宿縣守敵1.2萬餘人,使徐州劉峙集團完全陷入孤立。後協同兄弟部隊在雙堆集殲滅國民黨軍黃維兵團。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渡江戰役,突破江防防線後截斷浙贛線,迂迴大西南,殲滅宋希濂集團,攻占國民黨"陪都"重慶,兼任中共重慶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和川東軍區司令員。[2]

建國後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調任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後兼任炮兵學院院長,主持制定炮兵發展規劃,組織部隊改裝,進口和研製炮兵裝備,為新中國炮兵的發展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到50年代末期,炮兵達到了隊伍壯大、編制合理、配套齊全、訓練正規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擊金門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選址過程中,帶領專家組乘飛機穿越戈壁沙漠,多次出入無人區,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人民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創建做出重要貢獻。

1959年起任瀋陽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處書記、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1968年遞補),第九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0年1月被免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和北京軍區司令員職務。

1982、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9年6月10日23時45分,在北京因病搶救無效逝世,享年85歲。[3]

個人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主要著作

《陳錫聯回憶錄》

作者陳錫聯以參加長征"夜襲陽明堡"、進行淮海決戰、組建軍委炮兵等為綱線,記述自己經歷了諸多難以忘懷的往事,表現一代革命家對人民解放事業的波瀾壯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曲折前進的輝煌壯麗往事,讓今天的人們重新感受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革命歷史。

家庭成員

陳錫聯的夫人1948年春天病故,當時留下一個3歲的兒子。後陳錫聯與王璇梅再婚,有子女四人。

長子陳再強,被授予大校軍銜。

1982年4月26日,做飛行員的二兒子在桂林執行一次飛行任務時不幸遇難,時年32歲。

第三子陳再方,2011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

人物評價

社會評價

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陳錫聯同志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對革命事業矢志不渝,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事業。

他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無產階級黨性原則,一生追求真理,堅持實事求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維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權威,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領導藝術,身經百戰,出生入死,身先士卒,智勇兼備。他善於打硬仗、惡仗、苦仗;善於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他指揮戰鬥計劃周密,決心迅速果斷,戰術靈活機動。他執行命令堅決,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條件多麼困難,勇往直前,從不退縮。他是人民解放軍功勳卓著的一代名將。

他具有共產黨人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他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維護團結,顧全大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不居功,不諉過,胸懷寬大,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解剖自己,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勇於承擔責任。他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兩袖清風,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對家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嚴格,始終保持了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他用自己的模範行動,贏得了部隊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尊敬與愛戴。(人民日報)

誕辰紀念

紀念陳錫聯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5日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並在會前會見了陳錫聯同志親屬。[4]

陳錫聯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十屆、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曾任重慶重慶市委第一書記、市長、瀋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在講話中深切緬懷了陳錫聯同志的革命業績和崇高風範,強調要緊緊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繼承發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上將 補授 王建安(1956年補授) 李聚奎(1958年補授) 1988年9月14日 洪學智(二次授予) 劉華清 秦基偉 遲浩田 楊白冰 趙南起 徐信 郭林祥 尤太忠 王誠漢 張震 李德生 劉振華 向守志 萬海峰 李耀文 王海 1993年6月7日 張萬年 于永波 傅全有 朱敦法 張連忠 曹雙明 1994年6月8日 徐惠滋 李景 楊德中 王瑞林 周克玉 丁衡高 戴學江 李文卿 王克 李來柱 谷善慶 劉精鬆 曹芄生 張太恆 宋清渭 固輝 李希林 史玉孝 李九龍 1996年1月23日 周子玉 于振武 丁文昌 隋永舉 1998年3月27日 曹剛川 楊國梁 張工 邢世忠 王茂潤 李新良 方祖岐 陶伯鈞 張志堅 楊國屏 1999年9月29日 郭伯雄 徐才厚 2000年6月21日 隗福臨 吳銓敘 錢樹根 熊光楷 唐天標 袁守芳 張樹田 周坤仁 李繼耐 石雲生 楊懷慶 劉順堯 王祖訓 杜鐵環 廖錫龍 徐永清 2002年6月2日 喬清晨 溫宗仁 錢國梁 姜福堂 陳炳德 梁光烈 劉書田 2004年6月20日 葛振峰 張黎 由喜貴 張文台 胡彥林 鄭申俠 趙可銘 朱啟 李乾元 劉冬冬 雷鳴球 劉鎮武 楊德清 吳雙戰 隋明太 2004年9月25日 張定發 靖志遠 2006年6月24日 劉永治 孫忠同 遲萬春 鄧昌友 彭小楓 裴懷亮 符廷貴 喻林祥 朱文泉 王建民 2007年7月6日 許其亮 孫大發 吳勝利 2007年11月2日 常萬全 2008年7月15日 劉振起 黃獻中 范長龍 2009年7月20日 馬曉天 劉源 張海陽 2010年7月19日 章沁生 童世平 李安東 劉成軍 王喜斌 李長才 王國生 趙克石 陳國令 張陽 李世明 2011年7月23日 孫建國 侯樹森 賈廷安 劉曉江 張又俠 2012年7月30日 杜金才 劉亞洲 杜恆岩 田修思 王建平 許耀元 2012年11月23日 魏鳳和 2013年07月31日 吳昌德 王洪堯 孫思敬 劉福連 蔡英挺 徐粉林

陳錫聯
出生 (1915-01-04) 1915年1月4日(109歲)
湖北紅安
逝世 1999年6月10日(1999-06-10)(84歲)
國籍 中國
別名 陳廉甫
職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