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懸鈎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3月17日 (三) 20:55 由 Skii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430 農業總論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懸鈎子

中文名 台灣懸鈎子

學名 Rubus formosensis Ktze.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薔薇目

台灣懸鈎子(學名:Rubusformosensis)為薔薇科懸鈎子屬的植物。分布在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廣西等地,生長於海拔400米至1,000米的地區,多生長于山中高海拔乾燥地、岩石地或山谷溪邊疏林內,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信息

亞目 薔薇亞目

科 薔薇科

亞科 薔薇亞科

屬 懸鈎子屬

種 台灣懸鈎子

分布區域 台灣、廣東、廣西

命名者及年代 Ktze.,1879

形態特徵

直立或近蔓性灌木;枝圓柱形,密被黃褐色絨毛狀柔毛,無皮刺或具稀疏鈎狀小皮刺。單葉,寬卵形或近圓形,長6—12厘米,寬幾與長相等,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心形,上面具皺紋,幼時有柔毛,下面密被黃灰色絨毛,沿葉脈具柔毛,邊緣5淺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頂端急尖,頂生裂片較長大,有不規則粗鋸齒,基部具5出脈;葉柄長3—5厘米,密被黃褐色絨毛狀柔毛,常無皮刺;托葉離生,卵形至長圓形,長1一1.5厘米,寬5—8毫米,羽狀深裂或不規則撕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單花腋生或數朵成頂生短總狀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均密被黃褐色絨毛狀柔毛;花梗長3—4毫米,稀稍長;苞片紅褐色,形狀與托葉相似;花直徑約1.5厘米或稍長;花萼外密被黃褐色長柔毛和絨毛;萼片三角狀卵形,長」6÷9毫米,寬.1—6毫米,頂端急尖,全緣或僅外萼片頂端淺裂;花瓣寬卵形,長5於6毫米,寬4一5毫米,基部具短爪;雄蕊多數,花絲線形;雌蕊無毛乙·果實圓形或寬卵形,·紅色。 花期6-7月,果期8—9.月。[1]

產地分布

產台灣、廣東、廣西。生中高海拔乾燥地或岩石地或生于山谷溪邊疏林內。

本種提示

本種和粗葉懸鈎子R.alceaefolius Polr. 近似,區別在於後者葉邊3—7淺裂,裂片常 圓鈍,稀急尖;花成頂生狹圓錐花序或近總狀花序,或成腋生頭狀花束,稀單生於葉腋;萼 片寬卵形,外萼片頂端及邊緣掌狀至羽狀分裂。:本種和大烏泡R.Multibracteatus Levl .Ec vant. 區別在於後者植株具皮刺;花成狹圓錐花序、總狀花序或數朵團集於葉腋;花梗長 1-1.5厘米;苞片非紅褐色;葉邊7—9淺裂,頂生裂片頂端圓鈍或近截形。 Metcalf在Lingn.Scl Journ. 11:10.1932中發表紅苞懸鈎子R.、rubribracteatus Metc, 記載花為桔黃色。據模式標本秦仁昌5859號及副模式標本秦仁昌5692號觀察,此2號 標本的野外記錄上花均為白色。同時,我們檢查了廣西九萬大山、龍勝、興安及廣東陽山 等地所采標本,花也均為白色。[2]

懸鈎子屬介紹

屬中文名:懸鈎子屬

屬拼音名:xuangouzishu

屬拉丁名:Rubus

中國植物志:37:10

描 述:Rubus L. 懸鈎子屬,薔薇科,約500種,廣布於全球,主產地為北溫帶,我國約150種,南北均有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尤盛,有些種類的果可食,有些供觀賞用,有些可為覆蓋植物。灌木,直立或攀援狀,常有刺;葉為羽狀或指狀複葉,稀單葉而分裂;花兩性,單生或排成聚傘花序、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通常白色,有時粉紅色;萼5深裂,宿存,常有等數的附萼;花瓣5,下位;雄蕊多數而分離;心皮數至多個,有胚珠1顆,成熟時聚集於花托上而成一漿果狀聚合果[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