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應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Hit讨论 | 贡献2019年1月18日 (五) 14:56的版本 (增加段落-文人中的异类)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应台原图连接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著名社会批评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并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野火集》《野火集外集》《人在欧洲》《孩子你慢慢来》《请用文明来说服我》《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等。

龙应台人生哲理名言发人深省,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部分摘录如下:

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龙应台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龙应台 《相信不相信》[1]

基本信息

中文姓名:龙应台
外文名称:Yingtai Long
性 别:女
国 籍: 中国
祖 籍: 湖南衡东
出 生 地: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堪萨斯州立大学
代表作品:《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

个人经历

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学博士。毕业后任教 。
1983年,回台湾 。 
1984年,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 。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 
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2012年1月31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行政院长”陈冲表示,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为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部长”。
2013年1月29日,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欧洲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2014年12月1日下午,龙应台召开记者会,发表辞职声明,并举行记者会说明辞官的心路历程,除了对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和江宜桦表达感激,未来将告别政坛,继续写书,陪伴年迈的母亲。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部长"。[2]

文人中的“异类”

龙旋风原图连接

作为社会评论家的龙应台,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她对社会的观察往往直接促成了她对社会的批评,这种批评是有理有据的,还是个性偏激的表现,众说不一。但不管怎样,她都会给当地带来较大的影响,故而常常被人成为“龙卷风”。

龙应台在台湾属于“外省人”;她到美国时,是来自不发达亚洲的“外籍学生”;等她回到台湾时,是个有留洋背景的“海归”;到了大陆,又变成了“台湾作家”;去了香港,又提醒自己香港的事情并不全懂,虽然她已经在给香港政府纳税。或许这种经历,让她对于每一个地方,都充满敏锐的新鲜感,也激发出她的批判精神。

从美国回到台湾,她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开始刮起席卷台湾全岛的“龙卷风”,龙应台用从美国带回的“国际的参考系”,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这些文章后来都收进她的《野火集》中。

龙应台对于大陆的中国人,有着一种身在其中同时又置身于外的观察:她说她有一次陪一个北京人在欧洲参观,但无论到了什么历史古迹前,这位高级知识分子总是在谈论中国政局,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她感叹:“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的专注可以狂热到中国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中国、除了中国之外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步。说得刻薄一点,这是一种对自己肚脐眼的狂热和专心。”

龙应台在香港时,把矛头对准港府雄心勃勃的市政计划“中环新海滨规划方案”,指出这是“强势政府尤其喜欢在工程上展现魄力”,她进而批评道:“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的,绝不可能是一个城市的政府大楼。它可能是歌剧院,譬如悉尼;可能是博物馆,譬如巴黎;可能是艺术家出没的村子,譬如纽约;可能是老街老巷老庙老树,譬如京都;可能是一条沧桑斑驳的老桥,譬如布拉格。但是,什么样的城市,会把市政府——一种权力机构或服务区,当作精神标志?”

重返台湾后,投身台湾的“大选”政治风波中,声称“甘犯众怒”,当全岛陷入群情激愤,施明德领着浩浩“红衫军”彻夜静坐示威,百万台湾人捐款抗议陈水扁时,龙应台说:她不捐这100元钱。因为,当这个社会已经有了民主体制,人民手里已经有了选票时,为什么还要采用类似坦克车那种激烈的充满暴力意味的方式?[3]

参考资料

  1. 龙应台经典人生哲理名言名言大全,情话网,2019-01-18
  2. 龙应台简介,百度文库网,2019-01-18
  3. 龙应台,名人简历网,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