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吕赫若

Zardweeb讨论 | 贡献2019年1月21日 (一) 12:02的版本

吕赫若(1914年8月25日-1951年),本名吕石堆,笔名吕赫若,生于日治台湾台中厅葫芦墩支厅潭仔墘区(今台中市潭子区),曾祖父原居桃园龙潭,后迁居台中。吕为活跃于台湾日治时期到战后初期的小说家,亦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有台湾第一才子之称。吕石堆之所以用吕赫若为笔名,是撷取他所敬佩的两位左翼作家--四川作家郭沫若朝鲜作家张赫宙 장혁주(장혁주),各取其中一字组合而成。

吕赫若
吕赫若.jpg
出生 吕石堆
1914年8月25日
日据时代台中厅葫芦墩支厅潭仔墘区
逝世 1951年(37岁)
台湾台北县石碇乡(今新北市石碇区)
国籍 日据时代}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 台中师范学校毕业
政党 中国共产党

目录

生平

吕赫若出身地主家庭,因此接受新式教育与新式思想,并在15岁时考上台中师范学校。在1934年台中师范学校(今国立台中教育大学)毕业后,出任新竹州峨嵋公学校(今峨嵋国小)训导(日本旧制教员职阶)。但因语言不通,1935年转调台中州营盘公学校(今南投县营盘国小)训导,也在此时开始写作生涯,发表第一篇日文小说“牛车”而成为文坛瞩目对象,被誉为“文学天才”。也是第一位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大陆的作家之一。1938年任台中州潭子公学校(今台中市潭子国小)训导。

1939年,吕赫若入日本东京武藏音乐学校声乐科,并参加东宝剧团,演出歌剧“诗人与农夫”,展开约一年多的舞台生涯,但最后因病作罢。1942年回到台湾并且加入张文环的《台湾文学》担任编辑,后担任兴南新闻记者。吕赫若在戏剧、音乐与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而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不过他还是­最钟情于文学的创作;二战结束之后,吕赫若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担任台中分团筹备处股长,但不久后便出任《人民导报记者,挖掘战后台湾政治经济的黑暗面。

吕赫若除了有教师、戏剧家、作家和记者等身份,其在文学上的版图,也跨足小说和戏剧两者,因此才能被称为跨越日本帝国与中国统治两个时代的台湾第一才子。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吕赫若开始用中文从事小说创作,证明他继续走文学道路的决心。而此时他一面批判皇民化运动期间的社会怪现象,也一面暗讽国民政府在台推行的国语政策。

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吕赫若转向社会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主编中共地下党机关刊物《光明报》之外,并且开设由中共地下党员直接领导的大安印刷厂,印制社会主义刊物与宣传品。

1949年吕赫若出任北一女中音乐教师,8月爆发基隆市工作委员会案,《光明报》创办人、基隆中学校长、中共地下党员锺浩东及同校相关人士陆续遭到逮捕判刑,涉及本案的台湾大学相关师生也被逮捕,而参与《光明报》编辑工作的吕赫若也因此开始逃亡,不久之后前往台北县石碇乡鹿窟等基地活动,史称“鹿窟基地案”。之后在1951年于鹿窟基地死亡,确切日期与死亡原因不明,其遗孀苏玉兰表示有人说吕是被毒蛇咬死,但也有人说是同伴怕吕赫若出来自首而抢先枪杀吕,之后鹿窟基地遭国民政府围剿,吕赫若的尸体一直未被找到。[1] 根据张炎宪鹿窟事件调查研究书中的李石城访问记录, 李石城表示吕赫若是1950年农历5月23日遭蛇吻而过世 ,由其姊夫苏金英与陈春庆共同埋葬。 [2]

身后的手稿及书籍因家人对政治肃杀的恐惧而悉数掩埋于家前的荔枝园,仅有一本日记(记录昭和17-19年)因为详实纪录了子女的出生年月日而保留传世。

吕赫若的作品以反对封建与家庭的病态为主要创作对象,但是吕赫若小说中的女性题材也是比较特殊的。其中《暴风雨的故事》、《婚约奇谈》、《女人心》等作品,特别能反映时代、描绘出当时女性与殖民地人民受压迫的悲哀。

作品在战后的出版

目前为止(2011/10/01),已知的有:

  • 张恒豪/编,《吕赫若集》,前卫出版社,1991年。
  • 林至洁/译,《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小说全集》,联合文学,1995年。
  • 吕赫若/著,《吕赫若日记》,国家台湾文学馆,2004年。
  • 林至洁/译,《吕赫若小说全集》,INK印刻出版,2006年。
  • 吕赫若/著、江彬如/图,《月光光:光复以前》,远流出版社,2006年。
  • 河原功/监修,《清秋》,东京都ゆまに书房,2001年。
  • 吕赫若的作品被收录在日本ゆまに书房出版的《台湾小说集》。

相关研究

博硕士论文

使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查询,到2011年10月3日为止,以吕赫若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

  • 陈黎珍,〈吕赫若的研究〉,东吴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81/硕士。
  • 朱家慧,〈两个太阳下的台湾作家--龙瑛宗与吕赫若研究〉,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84/硕士。
  • 王建国,〈吕赫若小说研究与诠释〉,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87/硕士。
  • 张嘉元,〈吕赫若研究〉,东海大学/历史学系/91/硕士。
  • 张译文,〈吕赫若小说之社会思想与女性意识探讨〉,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教学硕士班/91/硕士。
  • 陈姿妃,〈吕赫若小说中女性宿命观研究〉, 屏东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硕士班/93/硕士。
  • 陈素蕙,〈知识份子文学批判的休闲意涵—以日治后期的吕赫若为例〉,大叶大学/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硕士在职专班/94/硕士。
  • 蔡伶琴,〈吕赫若文学の研究 ──家族関系を中心として──〉,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95/硕士。
  • 施侞妏,〈韩国与台湾农民小说之比较研究-李无影与吕赫若为中心-〉,中国文化大学/韩国语文研究所/96/硕士。
  • 凌正峰,〈吕赫若农民小说的左翼立场〉,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97/硕士。
  • 吴欣怡,〈叙史传统与家国图像︰以吕赫若、锺肇政、李乔为中心〉,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98/硕士。
  • 童袖瑜,〈生命的奋斗:吕赫若小说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98/硕士。
  • 叶宜婷,〈日治时期中、短篇小说中神道与台湾风俗信仰的书写研究(1937-1945)〉,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99/硕士。
  • 沈丹莉,〈吕赫若小说的民俗书写〉,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语文教学硕士班/99/硕士。
  • 蔡念纯,〈日本统治期的台湾文学―吕赫若和坂口零子的比较研究〉,长荣大学/应用日语学系硕士班/99/硕士。

单篇论文

  • 柳书琴,〈再剥〈石榴〉:决战时期吕赫若小说的创作母题(1942~1945)〉,收录在《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 10‧吕赫若》里。[3]

相关作品

电视剧

  • 台湾时代剧《台北歌手》,楼一安导演,2018年。

参考资料

  1. 《吕赫若集》第320页,前卫出版社
  2. 张炎宪:《鹿窟事件调查研究》页158,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8年. 
  3. 该文的电子档目前可以在清大台文所教师的个人网页上找到。网址:http://www.tl.nthu.edu.tw/people/writing_book.php?Sn=20。
  • 吕赫若日记》(两册) 吕赫若/著
  • 《吕赫若日记》中译本后记:吕芳雄〈追记我的父亲吕赫若〉
  • 王建国. (2016). 玉兰花. 台湾文学辞典, 国立台湾文学馆
  • 朱家慧. (2000). 两个太阳下的台湾作家: 龙瑛宗与吕赫若研究: 台南市立艺术中心.
  • 吕佳龙. 想像的旅程--论㈰ 据时㈹ 小说㆗ 的帝国图像.
  • 林承治. (2007). 吕赫若小说的社会关怀. 高应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4, 49-66.
  • 张家嘉. (2012). 吕赫若战争期小说的家族书写研究.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学位班学位论文, 1-137.
  • 张译文. (2002). 吕赫若小说之社会思想与女性意识探讨.
  • 陈贞吟. (2003). 吕赫若笔下的妇女样貌及其对婚姻的积极思维. 高雄师大学报,/15, 353-367.
  • 潘薇绮. (1995). 历史命定论与红色青年—浅谈冷酷又炽热的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 台湾文化研究网站.

相关条目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