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將軍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5月22日 (日) 23:15 由 Tl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將軍區位於臺南市西側,嘉南平原西南,為一濱海鄉村。 東鄰學甲區、佳里區,南接七股區,西瀕台灣海峽與澎湖群島對望,北隔將軍溪連北門區,地形為一長方形,東西長約8.7公里。南北寬約5.9公里,總面積約為43平方公里。

將軍區由於位處在濱海地區,因此地形中多有潟湖灘地,將軍溪更在與北門區的交界入海。由於將軍區的面積較為狹小,在區域地理上屬於台南生活圈。

村落散集疏密不等,依其自然條件,劃分為長榮、玉山、廣山、長沙、平沙、鯤鯓、鯤溟、西甲、忠嘉、苓仔寮、巷埔、將軍等十二里。在區域地理上係屬臺南生活圈,為一般農漁村集居地區,西部濱海公路、台61快速道路縱貫其間。可分為漚汪區、苓仔寮區、將軍區、山子腳區、馬沙溝區和青鯤鯓區等六大地區。[1]


將軍區的歷史發展

將軍區舊稱『漚汪』,清朝時期約在西元1683年,施琅領兵攻打台灣、擊退鄭氏家族有功,因此賜予施琅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的領地,不料馬跑至今將軍莊一帶便斷腳蹄,施琅便在此地興建將軍府,沿途所經之地即為『施侯租』,後來施琅率領族人和吳王親戚至今日將軍溪南岸一帶開墾,逐漸形成『將軍莊』,並設立公館管理;到了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以施姓非日本國民為由,將施姓之大租沒收列入官租,傳說施琅在此設立將軍府後,大門前兩盞分別為施姓和吳姓的大燈,施姓燈忽明忽暗、吳姓燈燦爛非凡,至此之後施姓沒落漸衰、吳姓家運興旺,施姓便舉族遷至北港只留一戶與吳姓聯姻,因此有『施琅開莊,舉莊皆吳』的俗語,1920年台灣總督府將全台行政區域改制,與此地設置將軍莊隸屬於台南州北門郡,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改設為將軍鄉,直至2010年台南縣市合併及改制後升格為將軍區至今。[2]


地方沿革

將軍區在北門區之南,為臺南市濱海之一區。「將軍」之名,傳由施琅將軍而來:清將施琅靖台有功,清廷賜跑馬三日為世襲業地,由今將軍區西隅的馬沙溝登陸起跑,經史椰甲社(由今將軍區山仔腳)向東騁馳,不料至今將軍莊(一說「漚汪」)馬斷腳蹄,乃在此地建「將軍府」,所經之地的田園即為「施候租」,並建公館管理,最盛時期達十處;之後,施琅率施姓族人及吳王兩姓戚親入墾漚汪溪(將軍溪)南岸一帶,而形成「將軍莊」;道光年間後裔因居北京乃出售六處公租館,剩下四處置督墾管理,再至日據時代,日人以施家非日本國民,乃沒其大租而編入官租。 傳說施琅在此設府後,將軍府大柱左右各掛施吳兩姓的大燈,每屆夜晚,吳姓大燈總是燦爛輝煌,施姓大燈則忽明忽暗,此後吳姓愈旺,而施姓漸衰,大舉北遷鹿港,只留一家與吳姓聯婚者,這也就是今天將軍莊何以「施琅開莊,舉莊皆吳」的原因了。

基本上,將軍區可分成三區:四埔、四甲和四寮。「四埔」及將軍莊、北埔、頂山腳、下山仔腳的「四埔吳」;「四甲」為東甲、西甲、北甲和中甲的「漚汪四甲」;四寮則係頂寮、忠寮、下寮和崁頭寮的「苓仔寮四寮」。二戰後街庄改鎮鄉時,時任鄉長的醫師黃清舞,有意以漚汪文衡殿的「文衡」作為鄉名,惟縣府不同意而作罷,遂沿日據時代「將軍莊」而稱「將軍鄉」,但地方仍習慣簡稱為「將莊」。

二戰後設村,依日據時代的保甲組織而設卄四村,村名命名,大多由首任官派鄉長黃清舞及時任公所自治課員兼代表會書記的邱龍村等兩人,依原莊名首字加上佳字或取「好名」為村名,因而多數的村名皆與原莊名無關,甚至可謂無意義;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大村制時,卄四村依人口數調整為十八村,此即俗稱的「卄四村變十八村」。

臺南市政府於106年4月依據「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辦法」規定,進行里鄰編組之檢討。106年11月10日經臺南市政府核定及公告,全區18里調整為12里、304鄰調整為124鄰,並於107年1月29日及4月30日分兩階段實施。

由於將軍區濱海,故土質鹹貧,儘管近年來在農會輔導下,大力推廣牛蒡、蘆筍、芝麻,但胡蘿蔔仍是此地特產,因此將軍區素有「胡蘿蔔之鄉」的美譽。[3]

  1. 自然環境,將軍區-將軍區公所
  2. 將軍區,將軍區-台灣旅遊資訊網
  3. 地方沿革,將軍區-將軍區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