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温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紫若冰仙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日 (二) 15:25的版本 (added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using HotCat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璋

来自罗胖讲故事的图片

温璋(?~870年),字号不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唐朝官员、酷吏,黎国公温大雅六世孙,礼部尚书温造之子。

凭借父荫入仕,授大理寺丞。出任藩镇幕僚,担任三郡太守。咸通初年,出任徐泗节度使,遭到银刀军驱逐。咸通八年(867年),接任京兆尹,执法严苛,诛杀女道士鱼玄机。

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收受贿赂,上书为治疗同昌公主的医生及其求情, ,坐罪贬为振州司马,服毒自尽。

基本信息

本名; 温璋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华夏

出生地; 太原祁县

逝世日期; 870年

主要成就; 为政严明

人物评价

温璋,执法严苛,对于再细小的罪恶都施以重刑,威震京兆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于打击犯罪具有积极正面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好恶全凭为官者的意向,最终刑罚也会有失偏颇。最终温璋于腐败中倒下,收受贿赂劝谏唐懿宗,服毒而亡。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六世祖:温大雅,礼部尚书、黎国孝公,赠右仆射

五世祖:温无隐,瀛洲刺史

高祖:温克明,不仕

曾祖:温景倩,南郑县令

祖父:温辅国,太常丞,赠礼部尚书

父亲:温造,礼部尚书,赠右仆射。

轶事典故

乌鸦诉冤 唐朝时候,温璋在京城任兆尹。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疾恶如仇,谁要为非作歹,只要撞到温璋手上,便休想逃脱。温璋用严刑酷法毫不手软地处死了一批不法之徒,使得京城治安良好,那些流氓地痞无赖,没有一个不畏惧温璋的。为了方便老百姓告状、诉冤,温璋还派人在衙门外挂上一只悬铃,好让告状者随时撞响铃铛。

一天,温璋忽听堂外悬铃一阵疾响,便马上派人出去查看。那差人在铃下四处张望,却未见到有人前来撞铃。正奇怪间,那铃铛又响了。差人不知何故,那铃铛却连响了三次,差人这才发现撞铃的原来是只乌鸦。

差人立即向温璋报告了乌鸦撞铃之事。温璋想了片刻,说:"这只乌鸦定遭了什么伤心事,它才前来诉冤的。我估计,一定是有人掏走了它的小乌鸦,母子连心。乌鸦的爱子之心,实在感人。"

于是,温璋派人随乌鸦去找那个掏鸟窝的人,一旦找到,定要拘捕归案。那只乌鸦在前面盘旋飞翔,替差役引路,差役一路上紧紧跟随,终于来到城外一片树林子里,乌鸦盘旋在一棵树旁不再前进,还"嘎嘎"地叫个不停。差役一看,树上一个鸟窝果然被人掏空了,而那个掏走小乌鸦的人还没有走,正在树下休息,手里还在玩弄着小乌鸦,小乌鸦可怜巴巴地"嘤嘤"哀鸣着。见此情景,差役立即将那人捉回了官府。

温璋亲自审理此案。他认为,乌鸦虽不是人,但母子亲情,与人同理,乌鸦被人迫害,前来官府伸诉,求助于官,此事本来就有些异乎寻常。那掏走小乌鸦的人,拆散乌鸦母子,残害弱小,行为恶劣,不能宽容。于是,温璋下令将那人处死,为乌鸦伸了冤,报了仇。

后来,此事传开,那些为非作歹之徒更是小心翼翼,收敛了许多,再也不敢轻易干坏事。温璋办案历来严酷,温璋详细研究了《唐律》,没有发现相关的法律条文,按理说应该无罪释放,最多进行一番思想教育,温璋居然把这个偷鸟犯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温璋的理由是:"虽然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治罪,但这件事属于灵异事件。乌鸦竟然会告状,不是灵异事件是什 么?处理不好会影响天子和上天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判决!"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卷第四十九·神仙四十九》:

温璋,唐咸通壬辰尹正天府。性黩货,敢杀。人亦畏其严残不犯。由是治有能名。旧制,京兆尹之出,静通衢,闭里门,有笑其前道者,立杖杀之。是秋,温公出自天街,将南抵五门。呵喝风生。有黄冠老而且伛,弊衣曳杖,将横绝其间。驺人呵不能止。温公命捽来,笞背二十。振袖而去,若无苦者。温异之,呼老街吏,令潜而觇之,有何言。复命黄冠扣之,既而迹之。迨暮过兰陵里,南入小巷,中有衡门,止处也。吏随入关。有黄冠数人出谒甚谨,且曰:"真君何迟也?"答曰:"为凶人所辱。可具汤水。"黄冠前引,双鬟青童从而入,吏亦随之。过数门,堂宇华丽,修竹夹道,拟王公之甲第。未及庭,真君顾曰:"何得有俗物气。"黄冠争出索之。吏无所隐,乃为所录,见真君。吏叩头拜伏,具述温意。真君盛怒曰:"酷吏不知祸将覆族,死且将至,犹敢肆毒于人。罪在无赦!"叱街吏令去。吏拜谢了,趋出。遂走诣府,请见温,时则深夜矣。温闻吏至,惊起,于便室召之。吏悉陈所见。温大嗟惋。明日将暮,召吏引之。街鼓既绝,温微服,与吏同诣黄冠所居。至明,吏款扉。应门者问谁。曰:"京兆温尚书来谒真君。"既辟重闺,吏先入拜。仍白曰:"京兆君温璋。"温趋入拜。真君踞坐堂上,戴远游冠,衣九霞之衣,色貌甚峻。温伏而叙曰:"某任惣浩穰,权唯震肃;若稍畏懦,则损威声。昨日不谓凌迫大仙,自贻罪戾,故来首服,幸赐矜哀。"真君责曰:"君忍杀立名,专利不厌。祸将行及,犹逞凶威。"温拜首求哀者数四,而真君终蓄怒不许。少顷,有黄冠自东序来,拱立于真君侧,乃跪启曰:尹虽得罪,亦天子亚卿;况真君洞其职所统,宜少降礼。"言讫,真君令黄冠揖温升堂,别设小榻,令坐。命酒数行,而真君怒色不解。黄冠复答曰:"尹之忤犯,弘宥诚难;然则真君变服尘游,俗士焉识。白龙鱼服,见困豫且。审思之。"真君悄然。良久曰:"恕尔家族。此间亦非淹久之所。"温遂起,于庭中拜谢而去,与街吏疾行至府,动晓钟矣。虽语亲近,亦秘不令言。明年同昌主薨,懿皇伤念不已,忿药石之不征也。医韩宗绍等四家诏府穷竟,将诛之。而温鬻狱缓刑,纳宗绍等金带及余货,凡数千万,事觉,饮鸩而死。

现代文翻译:

温璋,唐朝咸通壬辰年任正天府府尹。温璋的性格特点,是对于贪污财物,敢于杀害人的人严惩不贷。人们也畏惧他的严厉、残酷,不敢犯罪,由于这样,他获得了治理有才能的名声。旧的制度规定,京兆尹外出,要清扫四通八达的大道,要关闭乡里的门。如果有在他前进的道路上喧哗大笑的人,立即用棍棒打死。

这年秋天,温公从天街出来,将要到达南面五门去,一路衙役大声呵斥,犹如行雨生风。有一个戴黄色帽子的人,年老并且驼背,穿着破衣服,拖拉着拐杖,将要从他们中间横穿过去,骑马的侍从大声喝斥,不能阻止。温公命令手下人把他揪来,往背上打了二十竹板。黄冠老人挥动衣服袖子走了,好像没有一点苦楚。温公感到很奇怪,就呼唤来老的街巷小吏,让他偷偷地侦察,听黄冠老人说什么。又命街巷小吏头上扣上黄帽子,完了,就跟着他的踪迹,到日落时,过兰陵里,向南入小胡同,中间有衡门,这是黄冠老人居住的地方。小吏跟随着进了门。这时有几个戴黄帽子的人出来,很谨慎地拜见黄冠老人,并且说:"真君怎么晚了呢?"真君回答说:"被凶恶的人侮辱了,可以准备一些热水。"戴黄帽子的人在前引路,双鬟青衣童子也跟随在黄冠老人后面进去,街巷小吏也跟着进去。过了几道门,里面屋宇美丽而有光彩,修长的青竹夹路,仿佛王公大臣的住宅。还没走到庭院,真君回过头来说:"怎么会有俗物的气味?"戴黄帽子的人竞出来搜索,街巷小吏没有地方隐藏,就被他们逮住了。见到真君,街巷小吏,一五一十地述说了温璋的意思。真君大怒说:"这个残酷的官吏,不知道祸患将要使他的家族覆灭,他的死期马上就要到了,还敢放肆地毒害人,罪在不赦!"真君大声呵斥街巷小吏,让他离开。街巷小吏拜谢完了,小步快走出了门,就跑到正天府去,请求见温公。当时是深夜了,温公听说街巷小吏到来了,受到惊扰,急忙起了床,在便室召见了他,街巷小吏详尽地叙述了他所见到的一切,温公大声嗟叹惋惜。

第二天将要天黑的时候,温公招呼来街巷小吏引路,街上的更鼓声已经没有了。温公穿着平民的衣服,和街巷小吏一起到黄冠老人居住的地方去。看得十分清楚了,街巷小吏叩门。答应来开门的人问是谁。回答说:"京兆温尚书来拜见真君。"不久,打开层层小门,街巷小吏先进去拜见,重复地向真君说:"京兆君温璋求见。"温公小步快进去拜见。真君踞傲坐在大堂上,戴着远游冠,穿着九霞衣,脸色容貌很严峻。温公伏在地上叙述说:"我的责任是统领众多的人口,使用权力只是震慑地方严肃纲纪,如果稍有恐惧懦弱,就会损害声威。昨天没想到凌辱迫害了大仙,自己留下罪过,所以来自首承当罪责,希望赏赐怜悯,给予同情。"真君斥责说:"你凭残忍杀戮树立名声,独占利益不满足,大祸将要到了,还逞凶威。"温公再三再四地叩头哀求,然而真君始终是满含怒气不答应。

一会儿,有一个戴黄帽子的人从东屋来,拱手立在真君的旁边,又跪下启奏说:"正天府府尹虽然获罪,亦是天子的高级官员,何况真君洞府还是在他的职务所管辖之内,应当稍微降低身分,给予礼遇。"说完,真君让戴黄帽子的人揖请温公上大堂,另外设置一个小的窄而低的床,让他坐,命令斟酒几巡。但是真君的怒气不化解。戴黄帽子的人又对真君说:"正天府府尹的忤逆冒犯之罪很大,想宽恕,那实在很难,然而,真君变化服装在尘世中游览,凡俗士人怎么能认识?从前白龙不清冷之渊,化为鱼,尚且被渔人豫且射中眼睛,遭受困苦。请慎重思考。"真君悄悄地思索,过了好久,真君说:"饶恕你的家族。这里也不是你长久停留的地方。"温公于是起身,在庭院中拜谢真君后就离开了,和街巷小吏急速走到府衙,这时天亮的钟声响了。虽说亲近之人,也保守秘密不让说。

第二年,同昌公主薨。懿皇感伤怀念不已,怨恨药石的不应验,医师韩宗绍等四家,诏令正天府追究到底,将要杀他们。但是温璋卖狱缓刑。温璋接受韩宗绍等人的金带和其它贿赂,总共有几千万。此事被发觉,温璋喝毒酒死了。[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