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謝添 | |
---|---|
出生 | 1914年6月18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演員、導演、編劇 |
知名於 | 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全國電影製片廠優秀電視劇一等獎 |
知名作品 |
1950年主演《民主青年進行曲》 1980年執導《甜蜜的事業》 |
謝添(1914年6月18日-2003年12月13日),原名謝洪坤,曾名謝俊。出生於天津市,原籍廣東番禺,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1][2]
父親是鐵路員工,愛好雕刻、音樂,能品簫作畫;母親是個電影迷。父母的興趣和愛好。使謝添從小受到文學藝術的薰陶。
十七歲時,謝添就走入社會,自謀生計,他畫過廣告,也給報社寫稿。當時,沈浮在《國強報》上辦了個"鮮貨攤"專欄,謝添經常為此欄撰稿。[3][4]
目錄
生平事跡
1950年,主演劇情電影《民主青年進行曲》。1958年,主演的兒童電影《風箏》上映。1964年:與陳方千聯合執導兒童電影《小鈴鐺》。1966年:謝添被關進牛棚。1980年,執導的電影《甜蜜的事業》獲得第3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1988年,執導蒲劇《煙花淚》,為導演生涯最後一部電影作品。1989年,執導的電視劇《那五》,獲得全國電影製片廠優秀電視劇一等獎。2003年12月13日上午6點10分,於北京積水潭醫院逝世,享年89歲。[5][6]
早前經歷
早年就讀於天津英文商務專修中學。
1933年在天津開始業餘話劇演出,曾參加鸚鵡劇社,演出田漢、曹禺等人的劇作。作為演員,謝添被稱為"銀幕上的千面人",也被譽為影視界"四大名丑"之一;而作為導演,更是被譽為"中國的卓別林"。
1935年謝添來到上海參加業餘劇人協會。1936年謝添初登銀幕,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夜會》、《清明時節》、《生死同心》等影片。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隨上海業餘旅行劇團赴四川。1939年在成都任西北電影製片廠演員,參加拍攝了影片《風雪太行山》,並演出話劇《蘆溝橋》、《太平天國》、《欽差大臣》、《重慶二十四小時》、《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滿堂》等。抗戰勝利後在中電三廠拍攝的影片《追》中飾演角色。
建國後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先後在《民主青年進行曲》、《新兒女英雄傳》、《六號門》、《無窮的潛力》等影片中飾演了老教授、地主惡霸、封建地頭和老工人等性格迥異的形象。
1958年在影片《林家鋪子》中,謝添成功地塑造了林老闆這個既是被壓迫、被剝削者,又是壓迫、剝削者的舊社會小商人的藝術形象,細緻入微地刻畫了這個人物的雙重性格,儘管他善於辭令,精於算計,對做生意很內行,但在社會動亂,經濟崩潰的現實面前,在反動統治者的欺壓和壓迫面前,他只能走向崩潰。
謝添準確地把握了這一特定人物的複雜心態,以精湛的演技從不同側面刻畫了江南小鎮林老闆的獨特性格,使其在十七年影片工農兵英雄形象林立的情況下獨具風彩,之後入北京電影學院專修班學習。
導演影片十餘部,其中《小鈴鐺》於1980年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他所主演的《甜蜜的事業》於1980年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七品芝麻官》於1981年獲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茶館》於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由他導演的電視連續劇《那五》,於1989年獲全國電影製片廠優秀電視劇一等獎。
謝添的作品風格多樣,感情真摯,富於幽默感,他還參加了《洪湖赤衛隊》、《老人與狗》等影片的演出。
1939年,在西北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風雪太行山》中擔任角色。1946年以後,在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三廠主演了《聖城記》、《追》等影片。建國後,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先後在《民主青年進行曲》(1950)、《新兒女英雄傳》(1951)、《六號門》(1951)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57年導演了影片《探親記》。
1959年主演了影片《林家鋪子》。之後,導演了《水上春秋》(1959)、《洪湖赤衛隊》(1961)、《花兒朵朵》(1962)、《小鈴鐺》(1964)、《甜蜜的事業》(1979)、《七品芝麻官》(1979)、《丹心譜》(1980)、《茶館》(1982)等影片。《甜蜜的事業》獲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謝添獲1980年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從影經歷
1932年,謝添開始參加業餘話劇演出活動,先後在《雷雨》、《女店主》等劇中飾演角色,並結識了唐槐秋、陶金等人。1935年,謝添隻身來到上海,加入"獅吼劇社"。1936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攝《夜會》,謝添臨時頂替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員,飾演了影片中的花花公子。
從此,他開始進入影壇。接着,他又參加拍攝了《馬路天使》、《生死同心》、《壓歲錢》、《四千金》,並主演了《母親的秘密》、《夢裡乾坤》等影片。[7] [8]
年譜匯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抗日救亡組織相繼成立,謝添加入了電影界工作人協會,並參加了著名的《保衛蘆溝橋》的演出。 "八.一三"以後,謝添隨上海影人劇團奔赴南京、漢口、成都等地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演出活動。後來,謝添考入遷到重慶的山東省劇院話劇組,隨劇團在當時位於重慶觀音岩的實驗劇場演出話劇《黑暗中的笑聲》。
1939年,他又隨一批電影工作者進入西北影業公司,參加了影片《風雪太行山》的拍攝。謝添在片中飾演農民馬老漢,較好地表現了一個從屈辱到反抗的普通農民的覺醒過程。1941年,西北影業公司倒閉。謝添為生活所迫,再次提起畫筆,成為成都智育電影院的美術廣告員。
1942年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前,謝添回到重慶,曾參加了《重慶二十四小時》、《金玉滿堂》、《結婚進行曲》、《日出》、《雷雨》等話劇的演出。 抗戰勝利後,謝添進入"中電"三廠,參加拍攝了《聖城記》、《追》、《郎才女貌》、《十三號凶宅》、《深閨疑雲》、《滿庭芳》等影片。
1949年,新中國建立,謝添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開始了電影藝術創作的新時期。 建國後,謝添先後在《民主青年進行曲》中飾演儒雅的宋教授,在《走向新中國》中飾演唯利是圖、深藏不露的總經理,在《新兒女英雄傳》中飾演刁滑凶頑的漢奸張金龍,在《六號門》中飾演蠻橫無禮的封建把頭馬金龍,在《無窮的潛力》中飾演淳厚樸實,大公無私的勞動模範孟長友等角色。
這一時期,謝添將自己歌頌新生活的熱情注入到角色塑造中去。其中,《六號門》中的馬金龍及《新兒女英雄傳》中的張金龍,一個是北方城市裡的流氓惡霸,一個是北方農村中的地痞漢奸,謝添將這兩個反面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顯示出他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的獨到功力,使這兩個人物成為當時頗有光彩的銀幕形象,受到觀眾的稱道和好評。
1955年,謝添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學習,1957年畢業。 1958年,謝添在中法合拍的兒童故事片《風箏》中飾演了一位慈祥幽默的老古玩店商人,並與桑夫合作導演了影片《探親記》。
1959年,謝添在著名影片《林家鋪子》中成功地完成了林老闆形象的塑造。林老闆銀幕形象的塑造,是謝添電影表演藝術創作的高峰,是他藝術生涯中富有光彩的一頁。 同年,謝添導演了雜技藝術片《歡天喜地》和體育題材的故事片《水上春秋》。1961年,謝添將著名歌劇《洪湖赤衛隊》搬上銀幕,除參與導演工作外,還在影片中兼飾我地下工作者張副官。此後,謝添則全力進行電影導演創作。
自1962年以來,謝添編導了三部兒童片:《花兒朵朵》、《小鈴鐺》和《三朵小紅花》。 只有愛孩子,才會想辦法教育孩子。謝添常常懷着一顆赤子之心,熱愛着代表"明天"的孩子們。他深感孩子們可看的東西太少了,決心要用電影來為小朋友們服務。他體會到:要拍好兒童片,先得把自己放到兒童中去,以同輩人的身份去熟悉他們,觀察他們,表現他們。
多年來,謝添成了好多幼兒園常來常往的老朋友,孩子們圍着他撒歡、館笑,到處可以聽到他詼諧的話語和開懷的笑聲。正因為他熟悉兒童,掌握了兒童的心理特點,謝添導演的兒童片才能深入淺出,引人入勝,顯示出導演的匠心與"童心"。如《小鈴鐺》,導演採用一個拾金不昧的故事作為穿插,但抬到的不是一般的錢包,而是個小木偶;又不是普通的木偶,卻是個木偶戲中的報幕員,這樣別出心裁的編排,果然新穎活潑,使孩子們非常喜歡。
喜劇是讓人笑的藝術,但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笑聲中移風易俗,使人受到教益。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喜劇,更可以用喜劇樣式熱情地歌頌我們美好的社會風尚,崇高的理想,英雄模範行為;以幽默的筆觸譜寫時代的讚歌。謝添導演的《錦上添花》、《甜蜜的事業》就是這樣一些寓教於樂的喜劇故事片。 在《甜蜜的事業》中,對田大媽這樣一位先進人物的處理,就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而又真實可信,不落窠臼。
當她唯一的兒子要到唐二嬸家落戶時,她的內心深處也展開了鬥爭。謝添用了三次曝光的辦法,讓銀幕上同時出現了三個田大媽,左右兩個田大媽,一個想不通,一個明白事理,兩個人你問我答,反覆辯論。中間的田大媽則慢慢開竅。這樣,運用誇張的、通俗易懂的形象手法,表現了田大媽內心的矛盾鬥爭,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變化過程。然後,又讓田大媽對觀眾說:"你們覺得我好笑嗎?這事兒要是落在你們頭上,又會怎樣呢?"
這種與觀眾的直接交流,溝通了角色與觀眾的感情,平和親切,使人易於接受,又便於得到啟發。《甜蜜的事業》是一部生動活潑、輕快明朗的喜劇片,導演的手法豐富多變,誇張而不失真朴,新奇而合乎情理,抨擊舊事物時辛辣而充滿善意,歌頌新事物時詼諧而飽含熱情,讓觀眾在酣暢的笑聲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1980年,在第四屆"百花獎"評選中,謝添因在《甜蜜的事業》中的導演成績而榮獲"最佳導演"獎。 謝添導演的戲曲喜劇藝術片《七品芝麻官》,取戲曲藝術的精華,而又不拘泥於舞台框框,將喜劇的誇張與電影特技冶於一爐,為戲曲劇目搬上銀幕摸索了一些新經驗。
《七品芝麻官》是根據傳統豫劇《唐知府審誥命》改編攝製的,在我國傳統劇目里,丑角往往是被嘲諷的對象。而象《七品芝麻官》這種大型劇目中,以丑角為主,確不多見。把這種劇目搬上銀幕,難度更大。如在影片思想深度的開發以及角色性格刻畫等方面,稍有疏忽,失去分寸感,就會歪曲主要人物形象。
謝添銳意求新。他認為,以丑角為主,新鮮、帶勁,破除了那種認為英雄人物必須"高、大、全"的框框。就是這樣一個鼻子上帶着白塊塊的丑角,心裡裝的都是黎民百姓,能為民作主,面對封建強權,執法不阿,終將三次受封的誥命夫人拉下了馬,使人看了特別痛快,解氣。
影片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好戲:民女林秀英上堂喊冤,誥命手執大棒劈頭打去,卻被唐成一把抓住手腕:"這是公堂,上有五台大人,下有七品縣令……""七品縣令?"只見浩命夫人呸地一口向唐成唾去,蔑視地伸出小指頭:"小官小職微,露水大的前程,小芝麻官……"就在滿堂附勢的嘲笑聲中,影片運用特技,把唐知縣一下子變小了。這時,芝麻大的唐知縣仰頭朝上,望着一品浩命夫人,心中不無惴惴:"這個老傢伙,幾句話說得我真有點招架不住……。
"人物內心起了波瀾:誥命的哥哥是獨霸朝綱的宰相嚴嵩,丈夫是經略七省的西樂侯,有錢有勢,人怕鬼驚;自己呢,不過是露水前程,芝麻大的官兒……想到此處,不免自卑氣餒。但是,他身為清苑縣的七品縣令,不禁又想到:若不嚴懲罪犯,怎當得百姓的父母官?"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種與民做主的精神,正是唐知縣這個人物的思想核心,至此,經過內心的矛盾衝突,為民做主的思想終於占了上風,唐成重又抖擻起一縣父母官的威風,人物才又逐漸高大起來,恢復了原形。
這些處理,顯示了導演的匠心和功力。謝添在這裡不是為技巧而技巧,而是以唐成的心理變化為依據,為刻畫人物而着力渲染。人物的一小一大,不僅使節奏跌宕有致,而且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波動起伏,使唐知縣血肉豐滿地躍然於銀幕,真實動人。1981年,影片《七品芝麻官》榮獲第四屆"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片獎",受到觀眾歡迎。
1982年,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由謝添成功地搬上了銀幕。由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茶館》是轟動中外的名劇。謝添說:電影《茶館》"即要保留話劇舞台上的精華,又要儘量往電影上靠,首先要使它立體化,還要把劇中的時代背景和人物通過電影手法烘托得更鮮明些。"開拍前夕,他苦苦想了兩三個月,最後決定:話劇重場戲保持不變,但要打破舞台框框,力求生活化、電影化。
6月底,這部影片拍攝完畢,上映後受到觀眾好評。京人藝一位著名老演員興奮他說:"這是為後人留下的一部活生生的藝術資料。"確實,《茶館》既是一部為群眾歡迎的好影片,也是一部有保存價值的藝術精品。
1980年,謝添在榮獲第三屆"百花獎"的"最佳導演獎"後,曾立下了"願將餘年、勇逐群芳"的宏願。謝添十分注意生活素材的積累。他常說: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演員腦子裡要有個"生活的倉庫",倉庫里存貨越多,表演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在生活中,他很注意觀察、分析周圍的人和事,從中攝取創作素材,儲存到自己的"倉庫"中。
再有,就是謝添在創作上有着孜孜探索、刻意求新的精神。他說:"我不愛演同一類型的角色。演不同的人物,就要多觀察,多創造,自己演着新鮮,觀眾看着也新鮮。"他在導演每一部片子時,也總要尋求創作上的新意,他主張進行適應觀眾需要的出新,即"既要別人鏡頭中所無,又要廣大觀眾心中所有",因此,他導演的影片,既有新奇獨到之處,又能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
另外,謝添有着廣泛的興趣愛好,他喜愛音樂,能拉二胡,能演唱京劇、評劇、河北梆子、評彈;他喜愛美術,愛看畫展,善畫漫畫;他喜愛多種藝術形式,經常觀摩雜技、木偶戲、雙簧、相聲等節目,而且十分迷戀,與許多相聲演員交往甚厚:他也愛好體育運動,打乒乓球、籃球,至今仍堅持體育鍛煉。
廣泛的興趣愛好,使謝添從多種藝術形式中吸收和借鑑了豐富的創作營苛,提高了他的藝術修養,開拓了他的創作領域,為他塑造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拍攝多種題材、多種風格樣式的影片創造了有利條件。 謝添後導演影片十餘部,其作品風格多樣,感情真摯,富於幽默感。
主要成就
由他編劇的電影《小鈴鐺》於1980年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有他導演的電影《甜蜜的事業》於1980年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七品芝麻官》於1981年獲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和《茶館》於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 和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此外由謝添導演的電視連續劇《那五》,於1989年獲全國電影製片廠優秀電視劇一等獎。
謝添從影已近半個世紀了,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為中國電影事業做出了貢獻,塑造了林老闆等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導演了一些優秀影片,在電影表、導演方面都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特別是在建國以後,他的藝術才華得到發揮,成長為有成就、有影響的電影藝術家。這些成績的取得,首先在於謝添對中國人民的電影事業有着高度的責任感和積極的熱情。
建國三十多年來,他始終保持着旺盛的創作激情,共參加了十二部影片的表演創作和十九部影片的導演創作。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勞動。 據謝添之子謝鋼回憶,謝老生前扮演的最後一個角色是1998年電影《紅娘》中的老和尚,最後一個主要角色是1992年電影《老人與狗》中的老人,而最後一部導演的影片是1988年的蒲劇電影《煙花淚》。
謝添願望
2003年12月13日,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謝添在北京去世,享年90歲。謝添主演與執導了眾多深受廣大觀眾喜歡的影片。12日,謝老心臟不適,住院急診,次日在醫院因心臟衰竭去世。
這是謝老生前留下的遺書的最後部分,體現了這位老藝術家偉大的人格。 "我的願望:一、服裝問題:布幹部服一套(藍色)布鞋樸素為好。二、骨灰問題:撒到靠近天津的渤海中。三、骨灰安放問題:服從組織安排,再聽聽孩子們母親的意見。四、是否通知親屬,通知天津,是否來京由他們自定。"
戲裡戲外
謝添的稱號:"銀幕上的千面人"、"中國的卓別林"。
撒謊竟被表揚
史東山謝添曾在《新兒女英雄傳》中成功地飾演了一個反派角色---漢奸張金龍。導演是史東山。史東山認真、勤勉、敬業,是個好導演。但許多演員很怕史東山,因為他對演員要求極嚴不管是誰,只要遲到,他都會罵人。
一次,謝添因事遲到。一路上,謝添心裡忐忑不安,心想:怎樣逃過這頓罵呢?走進門口的一瞬間,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是,他胸有成竹地跨進攝影棚。進去以後,謝添佯裝沒看見導演,而是大聲對演員趙子岳說:"告訴你們,我今早在護國寺看見一個人,這個人簡直就是張金龍,說話的表情,走路的樣子,太像了。我就跟着他,想找點感覺,跟着跟着,就跟了好幾站地……"
趙子岳打斷他的話說:"你等會兒再說吧,史導演在那邊都急了。"謝添收住口,來到導演面前,剛說一句:"導演……"史東山就一揮手,說:"別說了,我都聽見了,趕緊化裝去吧。"不出謝添所料,史導演果然沒有發火。
當天晚上,卸裝後,謝添正要找導演說明真相,承認錯誤,就聽見史東山正在和幾位演員說:"……當演員,就要像謝添那樣,對自己的角色入了迷才能演好這個角色……"
靠演戲撿了條命
1944年,為躲避日本鬼子的飛機轟炸,謝添在逃難的路上走了7天。當時,謝添穿的是國民黨軍隊的舊軍裝,樣子非常狼狽。因為穿的是軍裝,謝添還差點兒被拉夫。在路上,謝添與一支國民黨殘部狹路相逢,當官的以為他是一個逃兵,便支使小兵來抓謝添。謝添急中生智,就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士兵一拉,他就順勢一倒,兩隻眼睛一翻,還口吐白沫,念念有詞,說了幾句誰也聽不懂的廣東話(謝添祖籍是廣東人)。有戰亂,就有瘟疫。當官的被謝添的樣子嚇壞了,趕緊招呼士兵一溜煙兒跑了。待他們跑遠了,謝添才站起來,自言自語道:"想抓我,沒門兒!"
把總理逗樂了
在60年代的一次文藝工作會議上,周總理接見了與會的文藝工作者們。當總理來到謝添身旁,和他親切握手,並問他個人的情況。謝添對總理說,自己是1914年出生在天津的。當時,謝添很緊張,聲音很低,總理沒聽清,就詫異地問:"1914年,那時我也在天津,怎麼沒見過你呢?"謝添忙解釋:"我那時剛剛出生,總理怎麼能見到我呢?"一句話,逗得總理哈哈大笑。
瞎貓碰上死老鼠
1955年,北京電影學院首次開設導演訓練班,準備招收一批在職演員學習導
演藝術,並請前蘇聯著名導演伊萬諾夫主教這個班。謝添當時41歲,是年紀最大的報考者。不過,謝添還是信心十足地走進考場。
一開始,主考官伊萬諾夫就問謝添是否喜歡音樂,謝添答:"喜歡。"於是,伊萬諾夫就讓鋼琴師隨意彈了一首樂曲,只彈了一句,謝添就聽出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伊萬諾夫見謝添對音樂很熟悉,就一揮手說:"看來,你很熟悉西方音樂,古典音樂就不需考了。"謝添一聽,真是謝天謝地。因為,如果再考,謝添就要"煳"了,在西方古典音樂中,謝添只知道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這真叫瞎貓碰上死老鼠。
最喜歡動物
一次,北京電視台"東芝動物樂園"請謝添做嘉賓。主持人王剛問謝添最喜歡什麼動物,謝添不假思索,順口答道:"我最喜歡的動物是高級動物,就是我老婆。"
謝添與夫人楊雪明第一次見面就開"逗",一直"逗"到現在,可謂越逗越開心,越逗感情越深。這不,老兩口兒又"逗"上了。
謝添:"我屬虎,你屬兔,虎兔相逢,本應相剋,可你偏偏跑到廟會買來兔騎老虎的年畫,而且一買就是3套,可見是亡我之心不死。幸虧我是一隻善良的老虎,不然我非轉轉看有沒有賣老虎吃兔的。"
楊雪明:"少來這套!我當初是年幼無知,才被你騙上賊船的,後悔着呢。"
謝家鎮家之寶
謝家的臥室和書房可謂雜亂無章。柜子、桌子、沙發、地板、窗台,所有的地方都堆滿書報、雜誌、相片等,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亂!
家人怨聲載道,要幫他整理整理,他一概拒絕:"誰也別動,一動就亂了。"別人不解,他耐心解釋:"亂,是咱家的特點。別看亂,什麼東西放在哪兒,我最清楚,這叫亂而有章,亂而有序。你們一收拾,我反而不清楚了,還得麻煩你們一起找。你說,這不是給我添亂嗎?"
一次,謝添正在攝影棚工作,有人捎信,說家中被盜。謝添心急火燎的趕回家,果然,大門被撬。謝添與家人慌忙搜索家中的細軟存摺,竟安然無恙,並且,什麼玩意兒也沒丟。家人百思不得其解。謝添沉吟片刻,對家人說:"我名聲在外,小偷一定以為我很有錢,就來了。等他把門撬開,一看屋裡亂糟糟的,不禁一愣,心想:媽的這麼亂,一定是有人搶在我頭裡了。
又想:既然該拿的都已被人拿走了,我還費啥勁兒,乾脆走吧。"謝添的推理天衣無縫,不由得家人不相信。此後,謝添更得意了,他向家人宣布:"亂,寶也!亂是謝家安居樂業的保障啊!"
謝添趣事
著名導演謝添因導演喜劇故事片《甜蜜的事業》、《錦上添花》和《七品芝麻官》而被譽為"中國的卓別林"。據他的兒子謝鋼披露,謝添在生活中也趣事多多,妙趣橫生。
最喜歡什麼"花"一個花草研究會的人到謝添家中採訪。謝添不喜歡花花草草,一再推辭,對方不死心,就問他具體的問題:"您喜歡牡丹花嗎?""我沒研究過牡丹,所以說不上喜歡不喜歡。"對方又說:"那您研究過什麼花,喜歡什麼花?"謝添說:"我研究過吃,喜歡吃。"對方笑着說:"您理解錯了,我是問您研究過什麼花,喜歡什麼花。"謝添沉思片刻,然後,慢條斯理地說:"花嘛,我還真喜歡過幾種……"對方一聽,來了精神,忙追問:"什麼花?"謝添說:"那幾種花實在是太香了,它們依次是腰花兒、韭菜花兒,還有天津十八街的大麻花兒。"
題字別具一格
謝添善書,求字者絡繹不絕。謝添題字內容講究,所題之字都能反映出贈予對象的職業、性格和趣味:給棋聖聶衛平的題字是:棋樂無窮;給天津狗不理包子鋪的經理的題字是:籠的傳人
- 給某晚報的題字是
- 人好報好,好人好報;李仁堂演山槓爺獲五項大獎,謝添送給他一幅字是:槓上開花;給某檯球廳的題字是:君子好球;給《宰相劉羅鍋》劇組的題字是:彎人不彎。
個人生活
因心臟衰竭逝世
中國老一輩著名導演、表演藝術家謝添,2003年12月13日上午6點10分,於北京積水潭醫院逝世,享年八十九歲。據謝添導演多年的老朋友,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于洋介紹,謝添走得很平靜,雖然他患有哮喘病,做過手術,肺部也有病痛,但臨終前沒受什麼罪,再加上高齡故去,用老話講,算得上"喜喪"了。
于洋說,謝添逝世後他的女兒、老伴都很平靜,電影局、中影集團的領導都來到謝添生前的家裡探望、安撫家屬。謝添的遺囑里要求一切從簡,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儀式。對謝添的死,于洋等老朋友都感到十分傷心難過。
骨灰撒到渤海
他作演員,被稱為"銀幕上的千面人";他作導演,被譽為"中國的卓別林",然而此後,他留給人們的將惟有記憶。著名表演藝術家及導演藝術家謝添於2003年12月13日在北京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9歲。謝添的長子謝剛說,謝添生前曾留下遺囑,要求死後不要舉行任何儀式,不給大家添麻煩,將骨灰撒到臨近天津的渤海中。
關於謝添導演去世的原因,謝剛說主要是心臟衰竭,"89歲的父親身體太弱,器官各項機能衰弱。"據了解,1997年拍攝《紅娘》之前,謝添做了腦血栓手術,在頭蓋骨上打了兩個洞將淤血引出;1998年11月底,謝添導演在北京某醫院住院進行一次全面體檢,不幸染上病毒感冒,高燒不退,引起心臟、血壓及其他臟器的衰竭,導致生命垂危,由於年事已高,患的又是綜合性疾病,這次住院竟在病床上躺了三年,醫院曾三次開出病危通知書。
幾年來,謝添導演主要依靠藥物進行控制。2003年12月12日,家人發現謝添每分鐘心跳達到100多下,趕忙將他送到醫院,沒想到第二天就不行了。
始終有說有笑
黃健中說,1971年左右,謝添導演被下放到大興的五七幹校,黃那時是負責看管他的人,當時謝添屬於重點看護對象,人們都怕他自殺,因此黃緊張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覺,他就說"你睡吧,我肯定不會自殺的",他越那麼說,說實話黃越不敢睡,慢慢的,黃和謝熟了起來,發現他是個非常樂觀的人,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怨言。
在幹校時,隨着看守得不是很敵我分明,謝和黃經常一起打乒乓球,黃說"做導演恁是您老師,可打乒乓球,我就是您老師。",但謝添是個非常智慧的人,他的乒乓球很快就練得很好,在北影廠也是名列前茅的,黃和謝一幫朋友去新加坡,他用英語跟人家對話沒問題,其餘人都很驚訝問他什麼時候自學成材的,他說就是年輕時看英文電影學會的。
黃健中說,黃自己拍完《小花》後,很想拍一部《蒲松齡與他的女鬼們》,想讓謝添演蒲松齡,他非常願意,還總放在心上,總問我籌備得怎樣了,後來這部電影未能拍成,到了1997年黃拍《紅娘》時,立刻想到讓他演那個善良的法本長老,儘管當時謝添已經85歲(實際是84歲,但中國人因忌諱所以說是84歲),而且已經做了腦血栓的手術,但他仍然很願意出演這個角色,那時由於年齡和身體狀況,他已經無法上台階,只能是人們把他背上去,但他在現場的表現依然是一絲不苟的。
謝添永遠是有說有笑的,不管發生什麼,他也始終樂呵呵的,他與候寶林大師私交很好,候寶林著名的"喝醉酒爬手電筒"等段子都是謝添講給他聽的。
有喜劇天賦
謝添逝世後,親朋追憶,蔡明說謝添是第一個看出她有喜劇天賦的人。她演《海霞》的時候只有12歲,當時北影廠的廠長想把她培養成謝芳那樣演悲劇的演員,而謝添老師卻說:"你錯了,蔡明是天生演喜劇的料。"
蔡明說,她跟他在一起合作永遠是快快樂樂的,他就像小孩子一樣。一次,謝添住院她去看他,問他想吃什麼,謝添說想吃荸薺,可當時北京冬天沒有荸薺,蔡明後來去南方拍戲給他特意買了一些,送到他那裡時,蔡明說:"老爺子,我要沒買到荸薺都不敢來看您。"
謝添說:"你要是再買不到,就嫁給賣荸薺的得了。"
謝鋼回憶父親
"愛玩愛笑愛鬧愛吃,父親一生最愛的就是個玩兒,過去的苦難在他嘴裡都變成了有趣的段子;至於拍電影,在他不過是種認真的玩兒。"
人物生平
1914年:廣東番禺市橋鎮人,生於天津,原名謝洪坤,曾用名謝俊。
1935年:隻身赴滬,加入獅吼劇社。
1936年:經由胡蝶推薦,臨時頂替《夜會》中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員,從此踏入影壇。
1937年:加入上海影人旅行劇團,出演過《保衛盧溝橋》、《重慶二十四小時》等。
1945年:抗戰勝利,進入"中電"三廠,參加拍攝了《聖城記》、《追》、《郎才女貌》等片。
1949年: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開始電影藝術創作的新時期,先後出演了《新兒女英雄傳》、《無窮的潛力》等。
1959年:在《林家鋪子》中成功塑造了林老闆形象。
1961年:將著名歌劇《洪湖赤衛隊》搬上銀幕。
1964年:與陳方千聯合執導兒童片《小鈴鐺》。
1966年:被關進牛棚。
1980年:因《甜蜜的事業》獲第四屆"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1981年:作品《甜蜜的事業》獲"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1982年:執導的戲曲喜劇電影《七品芝麻官》獲"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1983年:將北京人藝經典劇目《茶館》搬上銀幕,獲政府獎和"金雞獎"。
1988年:執導蒲劇《煙花淚》,為導演生涯最後一部電影作品。
1989年:執導電視劇《那五》,獲全國電影製片廠電視連續劇一等獎。
1997年:應黃健中之邀,客串《紅娘》中的老和尚一角。這是謝添最後的銀幕形象,獲"金雞獎"特別榮譽獎。
2003年:12月13日,因病去世。
名家評述
馮驥才:謝添是80年代電影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去世,可以說是讓那個時代的電影變成了歷史,但他的不朽作品留了下來。他把一生給了自己的事業,給了電影。他給我們留下的是一種徹底的敬業精神。雖然是一位大藝術家,但他把自己看得和普通人一樣,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比普通人高一點的位置。這樣平民化的藝術家,是值得這一代藝術家、更是年輕一代藝術工作者學習的。
黃健中:謝添始終是有說有笑的。
蔡明:謝添是第一個看出我有喜劇天賦的人。
謝芳:他平生導演的最大喜劇就是他本人。
王剛:謝添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因為它是人生的一種態度,而不是逗逗悶子。我們覺得很辛酸,而他還在笑。他非常驕傲地把自己的磨難、挫折看做是難得的財富--這是我一個人的,你們沒有!這種人很善良、很正直,他永遠把世界看得十分美好。
李小婉:謝添伯伯是個特別幽默的人,而且特別有愛心和童心,他最喜歡小孩兒,只要一有時間他就對你笑,永遠不會忽略孩子的存在。每次我們在劇組他都會變着花樣逗我們開心,我們一直奇怪他兜里為什麼老有糖,甭管什麼時候見着他,他都有。他是個全才,什麼都會,他的書法棒極了,最絕的是他可以倒着寫、正着寫,還可以用左手寫、右手寫,很多人都收藏他的作品。
參考文獻
- ↑ 橙周刊「慶祝建黨90周年」系列策劃之一 那些難忘的紅色電影 .安徽商報[引用日期2018-10-27]
- ↑ 謝添憶「文革」回天津:參加批判大會時全場響起掌聲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0-27]
- ↑ 謝添:胡蝶為我打開明星之門 機緣湊巧拍《夜會》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0-27]
- ↑ 「人民不會忘記」新中國電影「22大明星」溯源(組圖) .網易[引用日期2018-10-27]
- ↑ 著名導演謝添逝世 留下遺囑要將骨灰撒到渤海 .網易[引用日期2018-10-27]
- ↑ 謝添心臟衰竭去世 兒子謝鋼15日回家奔喪(附圖) .京華時報[引用日期2018-10-27]
- ↑ 網上紀念相冊,謝添紀念館,
- ↑ 6月18日 謝添出生 用鴨舌帽、煙斗和墨鏡塑造30多個人物, 人民網,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