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繁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8日 (日) 07:46 由 Bubble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中國人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孟繁華
孟繁華1.jpg
出生 1963年5月
國籍 中國
職業 現任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知名作品 《比較教育》《人大複印報刊資料》

孟繁華,男,1963年5月出生,漢族,山東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獲博士學位。 現任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人物履

曾任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助理、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育學院院長,學前教 育學院院長(兼)。 2013年04月,任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7年12月,任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社會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教育學)成員,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學科組成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比較教育》《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教育學)編委, 北京市教育學會副會長, 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獲獎情況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5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獲國家教育圖書獎一次社會兼職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戰略組成員 教育部教師教育創新研究小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學科組專家 《比較教育研究》編委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學校管理)編委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教育學)編委

研究領域

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政策、教師教育。

科研項目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招生考試制度研究」,國家級社科基金課題「基於合作的學校組織再造」,及省部級社科項目6項 學術成果 出版《教育管理決策新論——教育組織決策的系統分析》《國際教育新理念》《學校發展論》、《賞識你的學生》等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新華文摘》等收入。 從效率優先到公平發展:轉變教育發展範式 《人民教育》2014年第7期,作者:孟繁華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努力使每一個孩子有公平的發展機會。」這既表達了當前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也體現了轉變教育發展範式的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效率原則和由此派生的競爭思維一直主導着社會組織的變革,也成為教育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重點校、重點班、重點生等精英教育話語充斥其中;不斷強化競爭機制,名目繁多的評估、評審、評比損失了過多的教育機會成本。當然,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效率優先原則的價值在於「破舊」,用於衝擊、消解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平均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激發了教育活力,我國教育的巨大成就也是這一時期積累起來的。然而,在當前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背景下,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以公平發展為價值取向的教育發展範式悄然來臨。 在擺脫自身種種偏見之後,大家一致同意的契約就是公平。提到公平,必然聯想到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他認為,正義即公平,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一種良性的結構安排,其宗旨人人共享、普遍受益。這一帶有終極意義的命題,其意義不僅在於它要求在現實中為人們尋求公平和正義,更重要的在於它作為一種理想根植於社會制度和人們心中,成為人類世代追尋的價值目標。社會公平既是一種價值理念,又是一種行為規範,其基本要求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而教育公平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缺失了教育公平,社會公平也就無從談起了。 現代社會對人的觀念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人為成本階段。這一時期本質上是把自己與他人都看作經濟動物,以博取最多的財富;二是以人為資源階段,重在對人的開發和培養培訓,以期獲得更大的效益;第三階段則是以人為本階段,強調對人的尊重、關心和發展。公平的社會就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所有人」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的社會。早在1983年,法國著名學者佩魯就在《新發展觀》一書中指出,發展應該是「整體的」、「綜合的」和「內生的」,應以人的價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共同體每位成員的全面發展。這是一種以滿足人的需求為中心價值取向、以人與自然統一的生態和諧發展為核心的新發展觀。以佩魯為代表的這一新發展觀影響深遠,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教育發展觀逐漸發生了質的轉變。2000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的五維度「全民教育發展指數」監測,美國2001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的面向所有人和各級各類教育的教育質量框架等,均體現了致力於教育公平的努力。 從現實出發,我們不妨把教育分解成三個子概念:正教育、零教育和負教育。實現了教育功能的工作可謂正教育,沒有實際效果的工作稱為零教育,而與教育功能背道而馳的工作則為負教育。在此概念框架下,教育工作是否契合教育本質成為檢驗教育效果的標準。教育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是人重要的實踐活動形式。運用工程建設中項目管理方法管理教育,忽視了教育的系統性、漸進性和長效性,肯定不是正教育;以「交易」和「投入產出」作為分析框架,用管理企業的辦法管理教育,對中小學生生「優勝劣汰」,也不是正教育;用過度競爭性的「獎懲」思維和手段,把中小學生人為分成三六九等,甚至羞辱所謂差生,摧毀兒童的精神世界,更不是正教育。「使每一個孩子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就是要摒棄那些以教育之名、行負教育之實的行為,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在他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都在他天賦允許的範圍內充分發展。 舊的教育發展範式已經走到了盡頭,要做到「使每一個孩子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必須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必須構建基於教育公平的支持系統,必須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建構基於公平的教育發展範式。為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