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漢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1月18日 (一) 09:21 由 Tpyleo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郭姓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郭漢英
出生 1939年4月6日郭漢英
逝世 2010年6月5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職業 科學研究
信仰 共產主義
郭漢英

郭漢英,男,漢族,1939年4月6日出生,籍貫是四川省樂山縣,中國共產黨黨員,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理論專業,1964年至1978年先後在二機部401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2010年6月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人物生平

1978年參與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籌建工作,隨後調入該所工作,曾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長、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78年任副研究員,1986年任研究員,1985年被聘任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擔任過中國物理學會會員、理事,中國高能物理學會會員,中國引力和相對論天體物理學會會員、副理事長,國際廣義相對論和引力學會會員,國際數學物理學會會員,海外華人物理學會會員,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協會數學物理協聯成員,1988年獲得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郭漢英退休後工作一直很勤奮,不僅做科研,也寫了很多科普文章。他的生活很簡樸,脾氣也比從前好多了,尤其對年輕人很和藹,很關照。近些年來他一直致力於相對論的研究,做了一些很有趣的工作。2010年郭漢英因急性肺炎被送往北京中關村醫院急救,但醫治無效,於2010年6月5日5時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為了紀念郭漢英先生,特轉載他逝世前的2010年3月25日,發表在上海《科學》雜誌第2期上的《學術思想、學術爭論和物理學的發展》一文。

主要成就

郭漢英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在場論和數學物理等研究領域成果顯著,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郭漢英研究員在中國理論物理事業發展的若干重要關鍵時期發揮了獨特作用,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為中國理論物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郭漢英研究員研究成果豐富,"關於引力規範理論的研究"1978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狀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量子場論大範圍性質的研究"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規範場的主纖維叢表述與Kaluza-Klein理論"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量子場論大範圍性質的研究"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量子對稱性與量子群"200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直到當前他仍然領着一個團隊對相對論理論做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觀點。

個人語錄

為了希望中國在跨世紀中出現自己的基礎研究大家和獨創理論,郭漢英研究員說,物理學對宇宙的了解,包括猜想只有4%,而完全不知的竟占到了70%。郭漢英研究員提出:"相對論體系存在有待驗證的假定,基本原理不夠完善,相互之間存在不協調;理論和時空觀念都有需要改進之處"。

郭漢英經常引用諾貝爾獎得主溫伯格在《引力論和宇宙論--廣義相對論的原理和應用》一書的話:

"物理學並不是一個已完成的邏輯體系。相反,它每時每刻都存在着一些觀念上的巨大混亂,有些像民間史詩那樣,從往昔英雄時代流傳下來;而另一些則是像幻想小說那樣,從我們對於將來會有偉大的綜合理論的嚮往中產生出來。"

學術觀點

近代科學發展貫穿着學術思想和學術觀點的爭論,而且與哲學觀點密切聯繫,這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緣由之一。物理學正面臨着挑戰,更應重視學術思想和學術爭論。

20世紀的物理學革命充滿爭論,量子物理最為典型。愛因斯坦、薛定諤等始終懷疑量子力學的完善性;玻爾、海森伯等組成的哥本哈根學派則不斷為之辯護。關鍵在于波函數是否物理實在,如何解釋測量,等等。

愛因斯坦不斷提出同時準確測定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的思想實驗,玻爾均一一化解。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B. Podolsky)和羅森(N. Rosen)首先提出,後為玻姆所明確:彼此糾纏而空間分離的兩個粒子組成的系統,會出現與相對論衝突的非局域作用或超光速信息傳遞,表明量子力學不完備,後稱"EPR佯謬"。同年,薛定諤提出被稱為薛定諤貓的思想實驗,並提出糾纏態的概念。與此相關的爭論和研究持續至今。

1964年,貝爾提出一個不等式,可以判別量子力學背後是否存在局域的隱參數理論。1970年代起,有關貝爾不等式的思想實驗得以實現,都證實了量子力學,卻沒有與狹義相對論矛盾;其實,糾纏態作為量子態並無EPR的"信息"傳遞。相關研究還開闢了量子計算、量子傳輸、量子密碼等重大理論和應用領域,不斷取得進展。

相對論量子場論取得巨大成功,與實驗符合極好;但微擾展開卻存在不收斂的根本問題。至於引力場量子化的問題,至今未能解決。

物理研究必然涉及測量,量子物理測量卻始終費解。如何區分測量儀器對被測量對象的影響,莫衷一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