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武天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1月1日 (五) 10:43 由 Dym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神武天皇

神武天皇(日語:神武天皇じんむてんのうじんむてんわう Jinmu Tennō),是神話中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後裔,最早在《古事記》中則名為神倭伊波禮毘古命(日語:神倭伊波礼琵古命かむやまといわれひこのみこと Kamuyamato iwarehiko no mikoto)。

原圖鏈接神武天皇:神話中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後裔,最早在《古事記》中則名為神倭伊波禮毘古命。

較晚成書的《日本書紀》中的漢字譯為神日本磐余彥尊(日語:神日本磐余彦尊かむやまといわれひこのみこと Kamuyamato iwarehiko no mikoto),傳說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權,為日本開國之祖與天皇之濫觴。

ytlj 神武天皇

歷史記載

原圖鏈接神武天皇

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兩書統稱「記紀」)記載,天照大神之孫瓊瓊杵尊下凡於九州日向的高千穗山峰,與木花開耶姬生了火降芹命火明命彥火火出見尊。其中彥火火出見尊娶海神之女豐玉姬,生了鸕鶿草葺不合命,然後鸕鶿草葺不合命又與玉依姬生了五瀨命、稻飯命、御毛沼命、若御毛沼命,其中若御毛沼命即日後的神日本磐余彥。[1]

原圖鏈接神武天皇

神武東征的故事:

原圖鏈接神武天皇

根據《古事記》上卷之記載,神倭伊波禮毗古命(即神武天皇)與兄長五瀨命商議前往何處可以一統葦原中國,遂決定向東行。大軍經筑紫(今福岡縣)抵豐國宇沙(今大分縣宇佐市),遇到宇沙都比古((日文)ウサツヒコ)、宇沙都比賣((日文)ウサツヒメ)二人設宴款待,並移動到筑紫岡田宮停留了一年。接下來又在阿岐國(今廣島縣)之多祁理宮待了七年、吉備國(今岡山縣)之高島宮停留了八年。大軍行進至速吸門((日文)はやすいのと),遇到一名坐在龜甲上釣魚之奇人,神武天皇納為家臣,賜名槁根津日子。該家臣諳水性熟海道,領大軍從浪速國之渡口坐船至青雲之白肩津。此時登美能那賀須泥毗古早已興軍待戰,雙方鏖戰時五瀨命的手遭到對方流箭射穿。他受傷瀕死時對神武天皇說:「我們是日神之子,不該面對日出的東方,應該要背對太陽才對。」於是遵照指示向南迂迴前進,中途在海邊清洗五瀨命手臂上的血,至紀伊國(今和歌山縣)男之水門時五瀨命身亡,葬於紀伊國灶山。[2]

大軍行至熊野村,突有一頭大熊出現並倏忽消失,神武天皇與士卒隨即失去意識而倒地。一名喚高倉下之男子持一橫刀獻上,神武天皇馬上甦醒。當他取橫刀時,熊野山的荒神被斬殺,倒地的士卒亦隨着起身醒來。神武天皇問高倉下關於橫刀的由來,答曰夢見天照大神及高木神對建御雷神說:「你不是平定葦原中國了嗎?為何讓我等之子孫遭受紛擾呢?還不趕快下凡拯救他們!」。建御雷神卻回說:「我不需要下凡,有一把可以平定戰火的橫刀就可以了。」所以這把橫刀穿越高倉下之屋頂,特地取來獻給天神之子。[3]

高倉下又繼續轉述高木神託夢的命令:「天神御子,切勿繼續朝深山前進,內有許多凶神,我自天上派遣八咫烏做嚮導,你應該跟隨着它的指引。」因此,神武天皇率軍跟着八咫烏走,來到吉野河遇到捕魚的贄持之子;繼續前行,遇到從井裡出來、有尾巴的井冰鹿;再往山里走,遇見分開岩石走出來、有尾巴的石押分之子前來晉見。後來,大軍抵達宇陀。此地有兄宇迦斯、弟宇迦斯二人,神武天皇遣八咫鳥前往招降,兄宇迦斯卻射箭逼回八咫鳥。兄宇迦斯欲集結軍隊跟神武天皇作戰,卻集結不成,於是佯裝降伏,建造了一座實為陷阱的宮殿等待神武天皇到來。弟宇迦斯拜見神武天皇並稟告此事,故大伴連等之祖道臣命、久米直等之祖大久米命二人召來兄宇迦斯,以橫刀、矛、矢強迫他進入該宮殿。兄宇迦斯跌入自己所設的陷阱而亡,道臣命、大久米命將其屍體亂刀分屍;後來弟宇迦斯設宴款待神武天皇及其軍隊。

軍隊繼續前進,到達忍坂大室時,八十個有尾巴的土雲人在室內等待着。神武天皇賜宴席給此八十人,並設八十個帶着佩刀的膳夫,命令膳夫聽到歌聲時便斬殺土雲人。於是歌聲響起時,膳夫們拔刀殺死土雲人。之後邇藝速日命帶了許多天上的寶物晉獻給神武天皇,以表臣服。最後神武天皇在畝火的白檮原宮即位,治理大和。

神武天皇娶比賣多多良伊須氣余理比賣為後,生日子八井命、神八井耳命((日文)かむやいみみのみこと)、神沼河耳命((日文)カムヌナカワミミ,即為後來的綏靖天皇)。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神日本磐余彥天皇((日文)カムヤマトイワレビコ,即神武天皇)45歲時向諸皇兄及其子手研耳命表示自天祖降跡已一百七十九萬二千四百七十餘年,但東部猶未沾於王澤;加上鹽土老翁曾曰東有美地青山,欲前往建立都城,遂興起東征之念。

其年冬十月丁巳朔辛酉天皇親自率軍東征,至速吸之門有一乘艇而至的漁夫名曰珍彥,替天皇做前導開路,故賜名椎根津彥(乃倭直部始祖)。大軍耗時半年途經筑紫國菟狹(今大分縣宇佐市),菟狹國造祖菟狹津彥((日文)ウサツヒコ)和菟狹津媛((日文)ウサツヒメ)立一柱騰宮並設宴款待。後者後來下嫁侍臣天種子命,而天種子命乃中臣氏之遠祖。十一月抵筑紫國岡水門,十二月至安藝(今廣島縣),居於埃宮。乙卯年春三月徙入吉備國(今岡山縣),起高島宮,全軍養精蓄銳三年。接着大軍繼續向東,經浪速國、河內國草香邑青雲白肩之津(今大阪府東部)後,於孔舍衛坂遭遇土豪長髓彥頑強抵抗,長兄五瀨命遭流箭傷及肱脛。神武天皇意識到身為日神子孫,向太陽升起的東方征虜乃逆天道,遂令全軍後退,並繞道紀伊(今和歌山縣)前進。途中五瀨命因箭傷身亡,葬於紀伊灶山。

全軍自熊野渡海時突遇暴風雨,二兄稻飯命、三兄三毛入野命躍入海中,以求全軍船艦平安。至熊野荒坂津登岸時,誤殺平民百姓而遭天譴,全軍因毒氣動彈不得。幸虧武瓮雷神賜予韴靈劍,中毒士卒悉復甦醒。全軍前往中洲時,在山中迷路,天照大神派遣八咫烏做嚮導,引領全軍抵菟田縣,並收大伴氏始祖日臣命、井光、磐排別之子、苞苴擔之子等人為臣;接着斬兄滑、擊八十梟帥於國見丘、降弟磯城、斬兄磯城等人。

後來神武天皇軍與長髓彥軍大戰卻無法取勝,戰況陷入泥淖之際飛來一隻金色靈鴟停於神武天皇之弓弭,其耀眼光芒令長髓彥軍士卒迷眩無法再戰。為報五瀨命箭傷身亡之仇,神武天皇軍隊窮追不捨,長髓彥派人前來解釋原委。原來其妹婿饒速日命乘天磐船自天降,為天神之子,而神武天皇亦自稱天神之子,他不相信天神子有兩個。

神武天皇則質疑饒速日命若為天神之子,應有代表物,於是長髓彥出示饒速日命佩帶的天羽羽矢及步鞬。饒速日命清楚長髓彥仍對神武天皇懷有敵意,乃殺之,並率部眾歸順神武天皇。最後神武天皇總算在大和定居下來,但四周仍有不肯降伏的土蜘蛛勢力,經過六年的征討始定。接着在畝傍山東南方興建橿原宮,並納事代主神與玉櫛媛所生之女媛蹈鞴五十鈴媛命((日文)為正妃,後尊為皇后,生皇子神八井命、神渟名川耳尊(後來即位為綏靖天皇)。

(PS:某些「秦軍版神武東征」屬於同人虛構,日本歷史不存在此類記載。)

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簡稱「記紀」)記載,天照大神之孫瓊瓊杵尊下凡於九洲日向的高千穗山峰,與木花開耶姬生了火降芹命、火明命和彥火火出見尊。其中彥火火出見尊娶海神之女豐玉姬,生了鸕鶿草葺不合命,然後鸕鶿草葺不合命又與玉依姬命生了五瀨命、稻冰命、御毛沼命、若御毛沼命,其中若御毛沼命即日後的神日本磐余彥。

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了「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皇居二重橋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曆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曆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

人物生平

神武東征

根據記載,神武十五歲立為太子,並娶吾平津媛為妻。45歲時與諸皇兄、子商討東征之事,該年(甲寅年)十月即橫渡瀨戶內海,意圖征服東土。歷經半年的旅程,途中經筑紫、安藝、吉備等地,終於在河內國登岸。

這時大和國的土豪長髓彥因恐懼皇子入侵,遂於孔舍衛阪率兵迎戰。激烈的戰事中,神武天皇領悟到身為太陽神之後裔,不應朝向東邊(太陽自東方昇起)征討,於是向後撤軍,改經紀伊繞道進軍。途中五瀨命因前次戰役中箭受傷,不久傷重身亡。之後在海上遇到暴風雨,他的兄長稻飯命和御毛沼命以身殉海以求平安,僅剩神武天皇與其子手研耳命繼續率軍前進。最後在熊野的荒阪津登陸,卻因誤殺鄰近居民而遭神懲罰,全軍中毒而不得前進,幸賴武瓮雷神賜韴靈劍始能行軍。之後又在前往中洲的山中迷路,此時有八咫烏指引,方抵達目的地。

建立大和

再度進軍大和的路途上,磐余彥依靠椎根津彥等重臣之力,先後收了大伴氏之祖日臣命等人為臣,並擊破吉野首部之祖井光、八十梟帥、縣主之祖兄磯城等勢力。終於,在撤兵半年後,再度遭遇到長隨彥。交戰之初,磐余彥尊連戰卻無法取勝,可戰到一半突然天色大變,隨之於磐余彥尊弓上停著一金烏。由於金烏的光芒刺眼,長隨彥軍無法張眼迎戰敵人,於是磐余彥尊軍大勝。為報殺兄之仇,獲勝的磐余彥尊軍窮追猛打,不放過任何打擊敵軍的機會,因此逼的長隨彥與磐余彥會面,並說出不投降的真相:原來其妹婿饒速日命也是天之孫,而天孫不該為兩種,故其懷疑磐余彥尊的神性。

但和饒速日命見面之後,透過信物的交換,兩人皆彼此認定對方為天神之孫,但饒速日命怪長隨彥之兇殘不改,將其殺死,並追隨磐余彥。至此,磐余彥正式定居於大和。可此時大和四周仍由稱為土蜘蛛的土著勢力把持。經過六年的東征西討,方平定各方勢力,始建立起大和朝廷。

辛酉年正月,磐余彥尊即位於橿原宮,並因原妻吾平津媛留在日尚,又娶三輪大物主神之女媛蹈鞴五十鈴媛命納為妻,隔年對追隨者一一論功行賞。即位第三十一年巡幸天下,第四十二年立皇太子,在位七十六年後駕[1]崩,隔年秋天葬於畝傍山東北陵(《古事記》說葬在畝傍山詹北白禱尾)

神武以後

神渟名川耳為神武天皇與在大和國之妻媛蹈鞴五十鈴媛命納所生之次子。在此之前,神武與其在日向國之妻吾平津媛已生有一子(《古事記》則說生有兩子),名為手研耳命(《古事記》作當藝志美美命),並隨其東征而來。神武死後,手研耳命娶其後母。也就是神渟名川耳的母親媛蹈鞴五十鈴媛命納為妻,並意圖透過此婚姻取得皇位。

弒兄奪位

為了確保獲得皇位,手研耳命打算殺掉兩位皇子。於是皇后媛蹈鞴五十鈴媛命作歌曰:「狹井河上雲涌擴散,畝傍山中木葉劇響,是於此時勁風將吹!畝傍山周烏雲晝浮,至於夕時勁風將起,木葉是以沙沙作響!」提醒兩位皇子躲過危險。

為了保命,綏靖天皇與其同母兄神八井耳命打算先下手強。他們先找人做好弓箭,然後利用手研耳命在獨自躺在地窖大床上時兩人進行暗殺計劃;綏靖天皇推開地窖大門,神八井耳命拿舉弓瞄準。可是神八井耳命卻手腳顫抖,遲遲不敢射箭。綏靖天皇見其不妙,連忙撞開其兄,將弓箭一把奪過,隨之連發兩箭,分別擊中手研耳命胸前胸後,使其當場死亡。

這時神八井耳命為其不敢射箭感到慚愧,便將皇位讓給綏靖天皇,專心侍奉神明。

綏靖天皇在位第二年春立母親之妹五十鈴依媛為皇后,並生有一子(安寧天皇),在位第四年其兄八井耳命去世。在位第25年立皇太子,在位第33年駕崩,享壽84歲。

人物評價

「神日本磐余彥尊」為和式的諡號,「神武」則是漢式的諡號,和諡為故有諡號,漢諡則為後世所追贈。至少《古事記》纂成之時,尚未出現漢風諡號。據《釋日本紀》表示,神武帝以下古代天皇之諡號,為弘文天皇的曾孫淡海三船於天平寶字6年(762年)~天平寶字8年(764年,奈良時代後期)所追贈。此外,「若御毛沼命」之名帶有五榖神的意義,而橿原乃至大和一帶自古便是重要的穀倉,且此處關於磐余彥的傳說也十分之多。很有可能這些故事混合在一起,便構成神武這傳奇性的開國天皇。另一說由禪師中岩圓月提出,說是吳太伯或其後人。

另外,有人猜測神武天皇是秦朝時被秦始皇派遣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方士徐福。但這種猜測漏洞很大,神武天皇誕生是公元前711年,立國為公元前660年。而徐褔則是在公元前219年上書,前210年還未出海,神武天皇誕生以現時資料比較上比徐褔早了五百餘年。即使去除闕史八代缺少事跡的天皇,之後繼位的崇神天皇即位較徐福上書也晚了一百多年。

在考古研究中,又有提出神武即是崇神天皇的訛傳。當然,如果不考究故事的可信度,我們可以將東征的故事看成大和政權由九州向東推至大和的過程縮影。明治之後,由於皇權大興,對神武事跡的時間考證也逐漸熱絡:那柯通世提出以前660年為開國之年的說法,之後而衍伸出紀元節這種開國之日。此外,1889年日本政府在據說他建國地的奈良縣橿原市重建橿原神宮。

日本天皇

第一系

神武天皇 ( 前660-前585) ▪ 綏靖天皇 ( 前581-前549) ▪ 安寧天皇 ( 前549-前511) ▪ 懿德天皇 ( 前510-前477)

孝昭天皇 ( 前475-前393) ▪ 孝安天皇 ( 前392-前291) ▪ 孝靈天皇 ( 前290-前215) ▪ 孝元天皇 ( 前214-前158)

開化天皇 ( 前158-前98) ▪ 崇神天皇 ( 前97-前30) ▪ 垂仁天皇 ( 前29-1970) ▪ 景行天皇 ( 1971-130)

成務天皇 ( 131-190) ▪ 仲哀天皇 ( 192-200) ▪ 應神天皇 ( 270-310) ▪ 仁德天皇 ( 313-399)

履中天皇 ( 400-405) ▪ 反正天皇 ( 406-410) ▪ 允恭天皇 ( 412-453) ▪ 安康天皇 ( 453-456)

雄略天皇 ( 456-479) ▪ 清寧天皇 ( 480-484) ▪ 顯宗天皇 ( 485-487) ▪ 仁賢天皇 ( 488-498)

武烈天皇 ( 498-507) ▪ 繼體天皇 ( 507-531) ▪ 安閒天皇 ( 531-535) ▪ 宣化天皇 ( 535-539)

欽明天皇 ( 539-571) ▪ 敏達天皇 ( 572-585) ▪ 用明天皇 ( 585-587) ▪ 崇峻天皇 ( 587-592)

推古天皇 ( 592-628)

第二系

舒明天皇 ( 629-641) ▪ 皇極天皇 ( 642-645) ▪ 孝德天皇 ( 645-654) ▪ 齊明天皇 ( 655-661)

天智天皇 ( 661-671) ▪ 弘文天皇 ( 671-672) ▪ 天武天皇 ( 673-686) ▪ 持統天皇 ( 686-697)

文武天皇 ( 697-707) ▪ 元明天皇 ( 707-715) ▪ 元正天皇 ( 715-724) ▪ 聖武天皇 ( 724-749)

孝謙天皇 ( 749-758) ▪ 淳仁天皇 ( 758-764) ▪ 稱德天皇 ( 764-770) ▪ 光仁天皇 ( 770-781)

桓武天皇 ( 781-806) ▪ 平城天皇 ( 806-809) ▪ 嵯峨天皇 ( 809-823) ▪ 淳和天皇 ( 823-833)

仁明天皇 ( 833-850) ▪ 文德天皇 ( 850-858) ▪ 清和天皇 ( 858-876) ▪ 陽成天皇 ( 876-884)

光孝天皇 ( 884-887) ▪ 宇多天皇 ( 887-897) ▪醍醐天皇 ( 897-930) ▪ 朱雀天皇 ( 930-946)

村上天皇 ( 946-967) ▪ 冷泉天皇 ( 967-969) ▪ 圓融天皇 ( 969-984) ▪ 花山天皇 ( 984-986)

一條天皇 ( 986-1011)

第三系

三條天皇 ( 1011-1016) ▪ 後一條天皇 ( 1016-1036) ▪ 後朱雀天皇 ( 1036-1045) ▪ 後冷泉天皇 ( 1045-1068)

後三條天皇 ( 1068-1072) ▪ 白河天皇 ( 1072-1086) ▪ 堀河天皇 ( 1086-1107) ▪ 鳥羽天皇 ( 1107-1123)

崇德天皇 ( 1123-1141) ▪ 近衛天皇 ( 1141-1155) ▪ 後白河天皇 ( 1155-1158) ▪ 二條天皇 ( 1158-1165)

六條天皇 ( 1165-1168) ▪ 高倉天皇 ( 1168-1180) ▪ 安德天皇 ( 1180-1185) ▪ 後鳥羽天皇 ( 1183-1198)

土御門天皇 ( 1198-1210) ▪順德天皇 ( 1210-1221) ▪ 仲恭天皇 ( 1221-1221) ▪ 後堀河天皇 ( 1221-1232)

四條天皇 ( 1232-1242) ▪ 後嵯峨天皇 ( 1242-1246) ▪ 後深草天皇 ( 1246-1259) ▪ 龜山天皇 ( 1259-1274)

後宇多天皇 ( 1274-1287) ▪ 伏見天皇 ( 1287-1298) ▪ 後伏見天皇 ( 1298-1301) ▪ 後二條天皇 ( 1301-1308)

花園天皇 ( 1308-1318) ▪ 後醍醐天皇 ( 1318-1339) ▪ 後村上天皇 ( 1339-1368) ▪ 長慶天皇 ( 1368-1383)

後龜山天皇 ( 1383-1392) ▪ 光嚴天皇 ( 1331-1333) ▪ 光明天皇 ( 1336-1348) ▪ 崇光天皇 ( 1348-1351)

後光嚴天皇 ( 1352-1371) ▪ 後圓融天皇 ( 1371-1382) ▪ 後小松天皇 ( 1382-1412)

第四系

稱光天皇 ( 1412-1428) ▪ 後花園天皇 ( 1428-1464) ▪ 后土御門天皇 ( 1464-1500) ▪ 後柏原天皇 ( 1500-1526)

後奈良天皇 ( 1526-1557) ▪ 正親町天皇 ( 1557-1586) ▪ 後陽成天皇 ( 1586-1611) ▪ 後水尾天皇 ( 1611-1629)

明正天皇 ( 1629-1643) ▪ 後光明天皇 ( 1643-1654) ▪ 後西天皇 ( 1654-1663) ▪ 靈元天皇 ( 1663-1687)

東山天皇 ( 1687-1709) ▪ 中御門天皇 ( 1709-1735) ▪ 櫻町天皇 ( 1735-1747) ▪ 桃園天皇 ( 1747-1762)

後櫻町天皇 ( 1762-1770) ▪ 後桃園天皇 ( 1770-1779) ▪ 光格天皇 ( 1779-1817) ▪ 仁孝天皇 ( 1817-1846)

孝明天皇 ( 1846-1866) ▪ 明治天皇 ( 1867-1912) ▪ 大正天皇 ( 1912-1926) ▪ 昭和天皇 ( 1926-1989)

明仁天皇 ( 1989-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