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脂肪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29日 (六) 23:45 由 Hxg12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medical}} 缩略图|脂肪瘤<br>[http://img.360kad.com/UploadFiles/jknews/2017/7/201707071126595093.jpg 原图链接] '''脂肪瘤'''(Lip…”)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脂肪瘤
原圖鏈接

脂肪瘤(Lipoma)是一種常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由成熟脂肪細胞構成,可發生於身體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發於肩、背、頸、乳房和腹部,其次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主要在皮下,稱為淺表脂肪瘤,也可見於肢體深部和肌腹之間,稱為深部脂肪瘤。患者年齡多較大,多見於40~60歲中年人,兒童較少見。深部脂肪瘤多沿肌肉生長,可深達骨膜,但很少侵犯鄰近骨骼。脂肪瘤很少惡變,手術易切除。 [1]

病因

脂肪瘤的病因目前並沒有完全明確,可能與炎症刺激結締組織變性、脂肪組織代謝異常和障礙、腦垂體前葉性腺激素水平分泌異常、先天性發育不良、腸道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約1/3多發性脂肪瘤患者可有家族史。 人體內有一種「脂肪瘤致瘤因子」。

正常情況下,這種致瘤因子處於一種失活狀態(無活性狀態),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病,但在各種內外環境的誘因影響作用下,這種脂肪瘤致瘤因子處於活躍狀態,具有一定的活性,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機體內的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等免疫細胞對致瘤因子的監控能力下降,再加上體內的內環境改變,慢性炎症刺激、全身脂肪代謝異常等誘因條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進一步增強與機體的正常細胞中某些基因片段結合,形成基因異常突變,使正常脂肪細胞與周圍組織細胞發生一種異常增生現象,導致脂肪組織沉積,並向體表或各個內臟器官突出的腫塊,即脂肪瘤

臨床表現

淺表脂肪瘤除了局部腫塊外幾乎不引起任何症狀。可為單發也可為多發,大小可以從幾毫米至幾十厘米不等。腫瘤生長緩慢,質地柔軟,邊界清楚,呈分葉狀,推之活動度良好,活動時可引起皮膚凹陷。很少引起疼痛,出現疼痛常常是由於大的脂肪瘤壓迫外周神經導致的後期症狀。

深部或筋膜下脂肪瘤可引起各種症狀,取決於它們的部位和大小。如手術脂肪瘤可引起活動滯漲感或活動受限。較大的縱隔脂肪瘤可引起呼吸困難或心悸。

脂肪瘤常見於肥胖者,而且在體重快速增加時其體積也增大,但相反的,在體重嚴重下降時,脂肪瘤並不隨之縮小。

檢查

影像學檢查

根據脂肪瘤發生的部位可選擇超聲檢查、CT檢查、磁共振檢查等。超聲檢查對於診斷非常有幫助,脂肪瘤表現為圓形的透光性腫塊,由於周圍組織的密度高可被清楚地顯示出來,可以判斷腫物位置、大小,質地及血液供應情況。CT顯示為具有皮下脂肪組織特徵的腫塊。核磁T1加權像中,表現為高信號。

病理學檢查

病理學檢查切面呈淡黃色,有完整薄層纖維性包膜,內有小梁分隔的脂肪小葉。瘤細胞主要為成熟的脂肪細胞,偶見少數脂肪母細胞。瘤內一般血管不多,有時可見灶性黏液變性、鈣化或骨化。

診斷

診斷該病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淺表脂肪瘤一般通過體檢就可以作出初步診斷,深部脂肪瘤需結合影像學及病理檢查方能診斷。

治療

直徑在1cm內的孤立脂肪瘤一般不需處理。較大者可行手術切除,深在的脂肪瘤有時因較難完整切除,可局部復發,但基本不發生惡性變。多發性脂肪瘤治療也以局部切除為主。 [2]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