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宗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15日 (日) 21:25 由 微笑微笑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宗庙是韩国首尔供奉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灵位的宗庙。宗庙1394年由朝鲜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作为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宗廟是韓國首爾供奉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靈位的宗廟。宗廟1394年由朝鮮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作為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廟,宗廟199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宗廟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祭祀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儀式——宗廟祭禮。宗廟祭禮的音樂是朝鮮宮廷音樂的一種,被稱為宗廟祭禮樂。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

歷史

宗廟制度在朝鮮半島最早由新羅從中國引進。

韓國首爾的宗廟1394年由朝鮮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被認為是當時亞洲最長的建築之一。

宗廟的主殿叫「宗殿」。宗殿最初由7廟組成(源於《禮記·王制》「天子七廟」),每個廟代表一位朝鮮君主和他的王妃。世宗大王在位期間對宗廟進行了擴建,修建了「永寧殿」。

隨着朝鮮王朝的延續,宗廟被後來的朝鮮王朝君主由西向東不斷擴建,以容納新增加的神龕。目前的宗廟一共有19個神龕,供奉有19位朝鮮王朝君主和30位王妃的靈位。

萬曆朝鮮戰爭期間,宗廟被日軍燒毀。供奉的靈位由於被隱藏在平民家中而逃過劫難。

1601年,宗廟被重建後,靈位被放回原處。[2]

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

宗廟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祭祀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儀式——宗廟祭禮。

宗廟祭禮的音樂是朝鮮宮廷音樂的一種,這種祭禮樂源於朝鮮世宗時宮中宴會所用《保太平》和《定大業》,在世宗10年(1464年)補充祭禮所需樂曲,並正式被定為宗廟祭禮樂。此後,經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宗廟祭禮樂一度被削弱或中斷,但在英祖時期經一些變化,傳承至今。宗廟祭禮樂,在舉行祭禮過程中按程序用不同樂器演奏《保太平》和《定大業》11曲。 在正殿前台階上(上月台)演奏無詞樂曲的樂隊稱「登歌曲」;在台階下(下月台)演奏有詞樂曲的樂隊稱「軒架」。不同時期的樂器編配有所變化,一直傳承至今。

《保太平》和《定大業》簡潔、有力,其內容為讚頌建立偉大國家並使其發展的國王之功德。在演奏祭禮樂的過程中還有表現文治和武功的舞蹈「文舞」和「武舞」的表演。「文舞」頌揚歷代先王們的文德,舞者則伴着《保太平》之樂,左手持笛、右手持帶羽毛的長笛;武舞是讚頌先王們武德的舞蹈,舞者伴着《定大業》之樂,手持木製劍和槍、弓、箭。

在宗廟祭禮樂中,主旋律是打擊樂,外加長笛、竹笛、奚琴、雅箏等管弦樂器的裝飾性旋律。在此基礎上還有長鼓、鑼、太平簫等樂器增添更多樣的曲調,加之伴唱,其濃重和動聽都遠遠勝過其他任何音樂。

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分別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56號和第1號,保存和傳承下來。2001年,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建築

  • 正殿:祭祀朝鮮王朝的君主
  • 永寧殿:祭祀朝鮮王朝先祖及在位不長、非正常死亡或後世追諡廟號的君主
  • 功臣堂:祭祀朝鮮王朝83位功臣
  • 齋室:準備沐浴、祭儀的場所
  • 典祀廳:保管祭器、祭具的倉庫
  • 樂工廳:演奏祭祀音樂的樂師待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