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羅雷爾(德語:Heinrich Rohrer,1933年6月6日-2013年5月16日),出生於聖加侖,瑞士物理學家,因為研製掃描隧道顯微鏡而與格爾德·賓寧分享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1][2]。
目錄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這台儀器不但能觀察到物質表面的原子結構,還能把原子夾起來擺動,讓人們第一次觀察並操縱了原子。原理是利用微觀粒子的「隧道效應」,把隧道電流的強弱轉化為空間信號,通過電腦分析樣品表面單個原子的情況,還能把原子間距及排列狀態用圖像顯示出來。
可以在真空、大氣、常溫、變溫等不同環境下工作,還可以把樣品浸泡在水或其他溶液中操作,不傷及樣品,對樣品需求量很小,甚至在幾微克材料上都可以操作,這對觀測珍稀樣品尤為方便,更有助於對生物樣品的研究,特別是觀測DNA,這超強技術使表面科學、材料科學與分析技術起了革命性的變化,被國際公認為20世紀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3]
1982年4月27日,他們把這一驚人的成果寫成論文投寄給《IBM研究進展》雜誌。
晚年與中國的學術交流
參考資料
- ↑ 諾貝爾官方網站海因里希·羅雷爾自傳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6
- ↑ 單原子「殺手」掃描隧道顯微鏡的誕生故事. 顆粒在線. 2019-04-27 [2019-11-03].
- ↑ 凝聚態物理學大師海因里希·羅雷爾博士. 萬方數具. [201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