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9900萬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17日 (二) 19:24 由 Renwx8899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p style="text-indent:2em;">'''史前'''生活不容易,如果个子小就更不安全了。不仅要防范变成大个子的美餐,还要时刻小心被琥珀…”)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史前生活不容易,如果個子小就更不安全了。不僅要防範變成大個子的美餐,還要時刻小心被琥珀封印的危險。比如,一不小心,就被頭頂滴落的樹脂擊中,變成化石供後世學者觀瞻。[1]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原圖鏈結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北京宣布,在緬甸出產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一隻迄今最小的恐龍。這隻小恐龍個子比蜂鳥還小,迷你小腦袋上長着超級多的牙齒和奇怪的「大眼眶」,被稱為「眼齒鳥」。 引用錯誤:缺少 <ref> 標籤的結束標籤 </ref>

鳥類是恐龍的後裔,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大約有10500個種。在近1.5億年的漫長演化歷史中,共歷經了白堊紀和新生代兩次輻射演化,其中白堊紀是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是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的關鍵階段之一。

胡岡谷地的鳥類琥珀包裹體較為豐富,對了解鳥類演化幫助很大。

由於標本是一個被包裹在琥珀中的動物頭骨,研究遇到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在不破壞標本的情況下,獲得被皮毛和雜質層層包圍的頭骨的完整信息。科學家們利用高分辨率探測器、偏軸CT掃描和虛擬拼接等技術手段獲得了隱藏在琥珀內部的頭骨精確的3D結構。

眼齒鳥頭部CT重建圖 原圖鏈結

琥珀中的頭骨長度僅為14毫米,相當於一角錢的硬幣大小,這個小小的腦袋上,長着尖銳的喙部、密集的牙齒和巨大的眼眶。更讓研究人員感到奇怪的是這個動物的骨骼特徵有些地方像恐龍,有些地方像鳥類,甚至不能排除這個頭骨屬於別的四足動物。

參與研究的專家們都說這個標本太奇怪了,很難確定具體門類。本文作者之一鄒晶梅研究員甚至感嘆:「這是我有幸研究過的、最奇怪的化石」。然而,在脊椎動物中,只有鳥類同時擁有尖銳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所以專家暫時將該動物歸屬到鳥類。

比蜂鳥還小,也可能是迄今發現最小恐龍

鑑於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所有鳥類都不同,學者們為其建立了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屬名「眼齒」代表着標本的特性——碩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齒。種名「寬婭」則是為了向最初發現並徵集此標本的緬甸琥珀收藏家寬婭女士致敬,她從一名礦工手上買到化石並捐給了博物館。同時這塊標本還被起了個暱稱「蒂尼·威尼」。

眼齒鳥化石 原圖鏈結

眼齒鳥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那「嬌小」的體型。現生的最小鳥類是吸蜜蜂鳥,體長5.5厘米,體重不到2克,而從頭骨上來看,眼齒鳥比吸蜜蜂鳥還要短一些。因此眼齒鳥可能是迄今發現體型最小的鳥類。

近些年的研究已表明,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在某些方面和恐龍根本無法區分,因而從廣義上來講,鳥類也是一種恐龍(勿激動,勿過分推理)。因此眼齒鳥也可能是迄今發現體型最小的恐龍!

超多牙齒和大眼眶,這隻小鳥不尋常

眼齒鳥的體型變得如此小,必須面對很多新的問題,比如如何把所有的感覺器官都整合進它們如此微型的頭中,以及如何保持體溫等等。此外,小型化通常伴隨着牙齒脫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徵。

然而,我們在仔細觀察標本就會發現,眼齒鳥不僅長有延伸到眼部下面的比例最長的齒列,而且上面還長有現在發現的古鳥類中數量最多的牙齒。它的上頜每側有18~23顆牙齒,下頜每側有29–30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100顆!大量的牙齒告訴我們,儘管體型超小,但眼齒鳥是一種肉食性鳥類。

眼齒鳥頭部復原圖 原圖鏈結

眼齒鳥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其獨特的鞏膜環(眼骨)。這種由鞏膜小骨組成的圈狀結構將眼球圍住,起到支撐和保護作用,普遍存在於鳥類和大部分爬行動物(包括恐龍、翼龍、蜥蜴等)當中。但與其他鳥類不同的是,眼齒鳥的鞏膜小骨呈匙形,而其它鳥類的卻是方形,這一特徵與一些現生蜥蜴類似。

此外,眼齒鳥雙眼的朝向也很特別,不同於貓頭鷹等鞏膜環發達的鳥類。貓頭鷹雙眼向前,眼齒鳥則朝向兩側。這種視覺系統在現生動物中從未發現,使得我們很難理解它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眼齒鳥的眼眶占了整個頭部的三分之一,巨大的眼睛證明它有良好的視力,眼骨的開孔(眼圈的內徑)表明,它主要是在白天活動。

時間膠囊里的精靈,古生物學家的好運氣

對於科學家來說,找到完整的小骨架比找到大骨架要難得多。因為小東西在其他沉積環境中很難保存,而琥珀中的脊椎動物又非常罕見。眼齒鳥化石可以說非常珍貴。

研究者通過對眼齒鳥頭骨的分析發現,它的結構特徵在整個鳥類家族裡十分原始,演化位置介於德國晚侏羅世的始祖鳥和中國早白堊世的有長尾的熱河鳥之間。這可能表明,眼齒鳥和這兩個類群一樣,擁有一條類似於獸腳類恐龍的長尾巴。因此,從外表來看,眼齒鳥更像一隻披着羽毛的「袖珍」恐龍。

File:眼齒鳥復原圖.jpg
眼齒鳥頭部復原圖 原圖鏈結

眼齒鳥這種小型化過程,通常發生在封閉的環境中。而一億年前的緬甸北部,正是一個孤立的島嶼。我們可以想象在距今約9900萬年前,一隻體型嬌小的眼齒鳥正在潮濕的森林中覓食,突然它發現了不遠處的南洋杉上,有一隻被流下的樹脂粘住的甲蟲。眼齒鳥趕緊拍打着翅膀飛到甲蟲身邊,一口將其叼住,經過不斷的拉扯才將甲蟲從粘稠的樹脂中拽出吞下。

正當眼齒鳥準備飛走尋找下一個目標的時候,它發現自己的尾巴不知什麼時候被滴下的樹脂牢牢的粘在樹幹上。眼齒鳥想盡辦法,也無法掙脫,沒過幾天便在飢餓和虛弱中死去。更為諷刺的是,眼齒鳥的屍體被它生前的獵物——甲蟲吃的一乾二淨,只留下頭骨被滴落的樹脂層層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保存至今。數千萬年過去,這隻時運不濟的小鳥卻成就了古生物學家們的好運氣。

發現本次化石的緬北琥珀礦區 原圖鏈結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