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浩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29日 (日) 14:37 由 Sisle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孟浩然(689年-740年[1]),名浩,字浩然,號鹿門處士,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屬於山水田園(田園山水)派。孟浩然年輕時曾遊歷四方,故後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

生平

唐景龍二年(708年),作《題鹿門山》詩。唐景雲二年(711年),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漫遊求仕

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張子容應考進士,作詩《送張子容進士舉》,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乾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唐開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 登岳陽樓,作《岳陽樓》詩以獻。唐開元六年(718年),浩然居家,作詩慨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唐開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臥病寄張八》。九月九日,浩然與賈舁登峴山,詩酒唱和。唐開元十二年(724年),浩然36歲, 盧饌為襄陽令,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與李白結交為好友,成莫逆之交。當年韓思復卒,天子親題其碑。浩然與盧饌立石峴山。唐開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揚州,途經武昌,遇李白。李白於黃鶴樓作詩送行。

入京不仕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第一次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平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張說交誼甚篤。傳說張說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張說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隱居山水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游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擬薦浩然,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遊玩於江南的名山古剎。 唐開元十九年(731年),浩然同年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浩然回襄陽。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浩然沒有按照約定赴京。同年李白赴襄陽一起遊玩。李白走後,浩然入蜀,往游廣漢。

幕府入職

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浩然在荊州一帶多所遊覽,夏,浩然患背疽,臥於襄陽,次年病加重。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著作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他與王維、李白張九齡交好,繼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之後,開盛唐山水詩之先聲。孟浩然的詩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 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其中有他人作品。新、舊《唐書》中也收錄孟浩然的傳記。

後世紀念

墓地 孟浩然墓在襄陽市襄陽城(襄城區)東風林南麓。其墓在唐德宗年間(780年~805年)有所「癉壞」,節度史樊澤「乃更為刻碑」與「封寵其墓」。清末存土冢。現高1米餘,底徑約3米,保存尚好。

紀念館=

孟浩然紀念館2003年新建,在襄陽市東南15公里處襄州區東津鎮境內的鹿門山。始建於東漢建武年間的鹿門寺,魏晉以來曾是佛教勝地和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棲隱於此。鹿門寺現保存有石鹿、龍頭噴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築和宋、明、清三代碑刻,並有龐德公採藥棲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個景點,群山環繞,清泉涓涓,周圍的森林面積2600餘畝,森林覆蓋率92.5%,已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 [2]


注釋

朋友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