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荊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31日 (二) 19:55 由 QZ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紫荊關
圖片來自愛經驗

紫荊關,宋時名金陂關 ,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已傾圮。 「紫塞荊城」4字石刻仍在,在紫荊關鎮南面。是中國長城上其中一座著名的關隘。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

內三關之一

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建築

金元以來皆名紫荊關。明初進行大規模改築和新建,是內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原關有4門,以南北二門為交通要道。北門有「紫荊關」、「河山帶礪」,南門有「紫塞金城」匾額,皆明萬曆年書、刻。關城東西南三側外有牆,北牆下臨拒馬河,依山面水,形勢險要,為軍事要地。其北城門、北城牆均以大塊料石壘砌,建築水平高超,為中國同類建築中罕見。

地理位置

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處的紫荊嶺上。紫荊關地理位置顯要,關城建在依山傍水,兩峰對峙的廣闊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紫荊關是進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徑」的第七徑,稱為「蒲陰徑」。

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數兵家必爭之地。有古人描述為證:「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1]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後,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

參考文獻

  1. 成吉思汗,MBA智庫百科,2016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