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古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6日 (四) 08:04 由 Cit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萬古蟾(1900年1月18日-1995年11月19日),江蘇南京人,中國動畫片的創始人之一,著名的萬氏兄弟之一。萬古蟾於1920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1925年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1926年進入長城畫片公司任美工。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參與創作了《抗戰歌》《抗戰標語》等動畫。1940年在上海新華聯合影業公司卡通部創作了中國首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56年萬古蟾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任剪紙導演,並於1958年創作了剪紙片《豬八戒吃瓜》。此後他又先後導演了《漁童》《濟公鬥蟋蟀》《猴龜分樹》《人參娃娃》等眾多動畫片。他還曾擔任過中國動畫學會顧問,第五、七屆上海市人大代表等職。1995年逝世,享年95歲。

萬古蟾,我國早期美術片開拓者之一,剪紙影片的創造者。萬籟鳴的孿生兄弟。1921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留校教授西畫。平時常與兄弟一起探索動畫影像映現原理。1925年,進入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與萬籟鳴一起製作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7年,他獨立完成滑稽動畫短片《一封寄回來的信》。1926年至1940年間,又與其兄弟萬籟鳴、萬超塵合作完成《大鬧畫室》(1926)、《國人速醒》(1931)、《民族痛史》(1931)、《龜兔賽跑》(1932)、《駱駝獻舞》(1935)、《抗戰歌輯》(1938)、《抗戰標語》(1938)等多部動畫短片,並在1940年與萬籟鳴創作出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56年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任導演,開始研究剪紙影片。1958年拍攝出中國第一部獨具特色的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1959年以後,又陸續完成了《漁童》(1959)、《濟公鬥蟋蟀》(1959)、《龜猴分樹》(1959)、《人參娃娃》(1961)(獲第一屆埃及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並與錢運達聯合導演了《金色的海螺》(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盧蒙巴獎)等剪紙片。萬古蟾的剪紙影片在藝術形式上吸收了皮影、窗花、剪紙等中國民間藝術的表現技巧,採用雕鏤刻剪的工藝手法,為中國美術電影開闢了一個新片種。 萬古蟾(1900~1995),現代美術電影藝術家。江蘇南京人,世居上海。1921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曾在上海大學、南京美專西畫科任教。後進上海商務印書館影戲部,開始從事美術電影工作。為中國美術電影創始人之一。1926年與兄萬籟鳴,弟萬超塵、萬滌寰合作試製成功我國首部動畫片《大鬧畫室》,至1937年共繪製動畫短片二十餘部,其中包括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抗日戰爭爆發後,兄弟同進中國電影製片廠,為抗戰歌曲和抗戰標語製作動畫片。四五十年代在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從事電影特技先後任布景設計師、美術片部主任。1956年回上海,一直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任導演,後任顧問。1958年主持試製成功我國剪紙動畫片,並執導了《豬八戒吃西瓜》等一批剪紙動畫片,其中《漁童》獲1980年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人參娃娃》獲德國萊比錫第四屆國際短片和紀錄片電影節榮譽獎、埃及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金色的海螺》獲印度尼西亞第三屆亞非國際電影節盧蒙巴獎。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動畫學會會員。

人物關係

兒子:萬百五http://www.lmdh.cn/r&d/r&d01.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萬古蟾

國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 1900.1.18


逝世日期 1995.11.19

職業 美術片導演

孿生哥哥 萬籟鳴 1916年,在他的資助下,親戚們又湊了些錢,老二萬古蟾插班考入了著名美術家劉海粟先生創辦的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主學西洋畫科。 目錄 1個人經歷 2主要作品 3家庭背景 4社會影響 摺疊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萬古蟾,萬籟鳴之孿生弟。1921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科,先後在本校、上海大學、南京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科任教。1925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影片部美術設計,與兄籟鳴攝製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6年入長城畫片公司,與兄弟合作攝製我國第一部動畫短片《大鬧畫室》。1931年後與兄弟為聯華、明星影片公司製作宣傳抗日的《同胞速醒》、《民族痛史》,以及以寓言故事為內容的《龜兔賽跑》等動畫短片。1935年製作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37年在武漢入中國電影製片廠,製作動畫短片《抗戰歌曲》和《抗戰標語》。1940年任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動畫部主任,與兄弟共同製作中國第一部大型有聲動畫片《鐵扇公主》。1945年後任北平中電三廠美工科科長、南京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技術主任、上海中國電影製片廠布景師。1949年到香港,任長城電影公司美工科科長,與兄籟鳴設計繪製動畫片《蜜蜂與蝗蟲》,因技術條件限制未攝製成片。1956年回上海,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導演。

在為了繁榮新中國動畫片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的驅使下,萬古蟾的創作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溫期。他先後導演了《漁童》(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濟公鬥蟋蟀》《龜兔分樹》《人參娃娃》,其中《人參娃娃》榮獲第一屆亞力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他和錢運達聯合導演的《金色的海螺》榮獲亞非電影節"盧蒙巴"獎。為了開創和發展的動畫電影事業,萬古蟾潛心探索,矢志不喻,晚年擔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顧問,直到1995年逝世。

摺疊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摺疊導演剪紙片 1958:豬八戒吃西瓜 萬古蟾作品 萬古蟾作品

1959:漁童濟公鬥蟋蟀

1961:人參娃娃

1963:金色的海螺(與錢運達合作)

摺疊導演木偶片 1960:降龍記(與岳路、陳正鴻合作 ) 萬氏四兄弟主要作品 萬氏四兄弟主要作品 與萬籟鳴、萬超塵、萬滌寰聯合編導動畫片

1926: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大鬧畫室

1930:紙人搗亂記

1931-1932:同胞速醒 精誠團結

1934-1937:神秘的小偵探 新潮 抵抗 飛來禍龜兔賽跑蝗蟲與螞蟻 國貨年 漏洞 民族痛史血錢航空救國駱駝獻舞

1938:抗戰歌曲(七集) 抗戰標語 (五集)

1940:鐵扇公主 [1]

摺疊編輯本段家庭背景 萬籟鳴在欣賞之餘,就和兄弟們共同探索製作"卡通片"的奧秘。經過無數次失敗,他們繪製的卡通畫終於活動起來了!消息傳出,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約請他們繪製"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的廣告片,這是中國第一部卡通廣告片。

萬氏四兄弟出生於南京一個商人家庭。他們的父母一共生下十個男孩,其中三個出生不久即夭折,還有三個也因病先後去世,活下來的只有四個,這就是:老大萬籟鳴和老二萬古蟾(雙胞胎),老五萬超塵和老六萬滌寰。萬氏四兄弟從小就喜歡繪畫。1919年,19歲的萬籟鳴向上海商務印書館投寄畫稿,毛遂自薦,終於被錄取在該館美術部工作;不久,萬古蟾考進上海美專西畫科插班學習;萬超塵則考進上海東方藝專裝飾系。

1926年,萬氏兄弟進入長城畫片公司,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1931年起,他們又在聯華影業公司先後製作了宣傳抗日的《同胞速醒》、《精誠團結》以及寓言片《龜兔競走》等。193 萬氏兄弟 萬氏兄弟 2年,萬氏兄弟轉入明星影片公司卡通部,繪製了長達八十分鐘的《卡通集》。該片由六個短片組成,由張石川的小女兒張敏玉和卡通人物小黑猴、黑貓、小黑狗、小白兔等,會串成一部富有教育意義的卡通片。

1935年,萬氏兄弟製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0年,他們又為新華影片公司製作了大型有聲動畫片《鐵扇公主》。解放後,萬氏兄弟先後投入新中國美術電影的創作。萬籟鳴創作的大型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曾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倫敦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由萬古贍創作的《人參娃娃》,曾在萊比錫國際電影節和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由萬超塵創作的《雕龍記》曾在布加勒斯特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摘自於《影壇鈎沉》,趙士薈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抗日戰爭爆發後,萬氏兄弟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工作,參與製作《抗日歌輯》7輯、《抗戰標語》5輯等動畫短片。1940年,他與萬籟鳴應上海新華影片公司之邀,成立"新華卡通部",繪製並導演了動畫長片《鐵扇公主》,片長90分鐘,是東方最早的一部大型有聲動畫片。影片的情節曲折,形象生動,在攝影技巧與技術處理上,也有新的突破,是萬氏兄弟藝術風格臻於成熟的標誌。[1]

由於連年的戰亂與動盪,他的動畫創作被迫中斷。1956年,他懷着"為 萬氏兄弟 萬氏兄弟 新中國兒童貢獻綿薄之力"的熱情,放棄高薪,毅然從香港回到上海,隨即投入剪紙片的創作工作。他帶領胡進慶、劉鳳展、陳正鴻等年輕人,經過一年多的試驗,於1957年拍出了獨具風采的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受到觀眾和專家們的交口讚譽和國際同行的矚目。此後,他又陸續導演完成了《漁童》(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被廣播電影電視部等單位評為"中國百部優秀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之一")、《濟公鬥蟋蟀》、《金猴降妖》、《人參娃娃》(獲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等片。1963年,他與錢運達合導了剪紙片《金色的海螺》,人物造型完美,富於個性特徵,背景設計線條明晰,色彩和諧,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標誌着他的剪紙片創作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第三屆亞非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盧蒙巴獎"。

摺疊編輯本段社會影響 1958年帶領胡進慶、劉鳳展、陳正鴻等將皮影戲和剪紙藝術運用到美術電影中來,成功地拍攝了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電影增添了一個新片種。後導演的剪紙片《漁童》於1980年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人參娃娃》於1961年獲民主德國第四屆萊比錫國際短片和紀錄片電影節榮譽獎,1979年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金色的海螺》於1964年獲印度尼西亞第三屆亞非電影節盧蒙巴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