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万古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City讨论 | 贡献2018年12月6日 (四) 08:04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万古蟾(1900年1月18日-1995年11月19日),江苏南京人,中国动画片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万氏兄弟之一。万古蟾于1920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6年进入长城画片公司任美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与创作了《抗战歌》《抗战标语》等动画。1940年在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卡通部创作了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56年万古蟾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剪纸导演,并于1958年创作了剪纸片《猪八戒吃瓜》。此后他又先后导演了《渔童》《济公斗蟋蟀》《猴龟分树》《人参娃娃》等众多动画片。他还曾担任过中国动画学会顾问,第五、七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等职。1995年逝世,享年95岁。

万古蟾,我国早期美术片开拓者之一,剪纸影片的创造者。万籁鸣的孪生兄弟。192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留校教授西画。平时常与兄弟一起探索动画影像映现原理。1925年,进入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与万籁鸣一起制作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7年,他独立完成滑稽动画短片《一封寄回来的信》。1926年至1940年间,又与其兄弟万籁鸣、万超尘合作完成《大闹画室》(1926)、《国人速醒》(1931)、《民族痛史》(1931)、《龟兔赛跑》(1932)、《骆驼献舞》(1935)、《抗战歌辑》(1938)、《抗战标语》(1938)等多部动画短片,并在1940年与万籁鸣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56年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开始研究剪纸影片。1958年拍摄出中国第一部独具特色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59年以后,又陆续完成了《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1959)、《龟猴分树》(1959)、《人参娃娃》(1961)(获第一届埃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并与钱运达联合导演了《金色的海螺》(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等剪纸片。万古蟾的剪纸影片在艺术形式上吸收了皮影、窗花、剪纸等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技巧,采用雕镂刻剪的工艺手法,为中国美术电影开辟了一个新片种。 万古蟾(1900~1995),现代美术电影艺术家。江苏南京人,世居上海。192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曾在上海大学、南京美专西画科任教。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开始从事美术电影工作。为中国美术电影创始人之一。1926年与兄万籁鸣,弟万超尘、万涤寰合作试制成功我国首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至1937年共绘制动画短片二十余部,其中包括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抗日战争爆发后,兄弟同进中国电影制片厂,为抗战歌曲和抗战标语制作动画片。四五十年代在香港长城电影公司从事电影特技先后任布景设计师、美术片部主任。1956年回上海,一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后任顾问。1958年主持试制成功我国剪纸动画片,并执导了《猪八戒吃西瓜》等一批剪纸动画片,其中《渔童》获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人参娃娃》获德国莱比锡第四届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埃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金色的海螺》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卢蒙巴奖。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

人物关系

儿子:万百五http://www.lmdh.cn/r&d/r&d01.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万古蟾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南京

出生日期 1900.1.18


逝世日期 1995.11.19

职业 美术片导演

孪生哥哥 万籁鸣 1916年,在他的资助下,亲戚们又凑了些钱,老二万古蟾插班考入了著名美术家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主学西洋画科。 目录 1个人经历 2主要作品 3家庭背景 4社会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万古蟾,万籁鸣之孪生弟。192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先后在本校、上海大学、南京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任教。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影片部美术设计,与兄籁鸣摄制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6年入长城画片公司,与兄弟合作摄制我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31年后与兄弟为联华、明星影片公司制作宣传抗日的《同胞速醒》、《民族痛史》,以及以寓言故事为内容的《龟兔赛跑》等动画短片。1935年制作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37年在武汉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制作动画短片《抗战歌曲》和《抗战标语》。1940年任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动画部主任,与兄弟共同制作中国第一部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1945年后任北平中电三厂美工科科长、南京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技术主任、上海中国电影制片厂布景师。1949年到香港,任长城电影公司美工科科长,与兄籁鸣设计绘制动画片《蜜蜂与蝗虫》,因技术条件限制未摄制成片。1956年回上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

在为了繁荣新中国动画片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驱使下,万古蟾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温期。他先后导演了《渔童》(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济公斗蟋蟀》《龟兔分树》《人参娃娃》,其中《人参娃娃》荣获第一届亚力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他和钱运达联合导演的《金色的海螺》荣获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为了开创和发展的动画电影事业,万古蟾潜心探索,矢志不喻,晚年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顾问,直到1995年逝世。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折叠导演剪纸片 1958:猪八戒吃西瓜 万古蟾作品 万古蟾作品

1959:渔童济公斗蟋蟀

1961:人参娃娃

1963:金色的海螺(与钱运达合作)

折叠导演木偶片 1960:降龙记(与岳路、陈正鸿合作 ) 万氏四兄弟主要作品 万氏四兄弟主要作品 与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联合编导动画片

1926: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大闹画室

1930:纸人捣乱记

1931-1932:同胞速醒 精诚团结

1934-1937:神秘的小侦探 新潮 抵抗 飞来祸龟兔赛跑蝗虫与蚂蚁 国货年 漏洞 民族痛史血钱航空救国骆驼献舞

1938:抗战歌曲(七集) 抗战标语 (五集)

1940:铁扇公主 [1]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万籁鸣在欣赏之余,就和兄弟们共同探索制作"卡通片"的奥秘。经过无数次失败,他们绘制的卡通画终于活动起来了!消息传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约请他们绘制"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广告片,这是中国第一部卡通广告片。

万氏四兄弟出生于南京一个商人家庭。他们的父母一共生下十个男孩,其中三个出生不久即夭折,还有三个也因病先后去世,活下来的只有四个,这就是:老大万籁鸣和老二万古蟾(双胞胎),老五万超尘和老六万涤寰。万氏四兄弟从小就喜欢绘画。1919年,19岁的万籁鸣向上海商务印书馆投寄画稿,毛遂自荐,终于被录取在该馆美术部工作;不久,万古蟾考进上海美专西画科插班学习;万超尘则考进上海东方艺专装饰系。

1926年,万氏兄弟进入长城画片公司,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1年起,他们又在联华影业公司先后制作了宣传抗日的《同胞速醒》、《精诚团结》以及寓言片《龟兔竞走》等。193 万氏兄弟 万氏兄弟 2年,万氏兄弟转入明星影片公司卡通部,绘制了长达八十分钟的《卡通集》。该片由六个短片组成,由张石川的小女儿张敏玉和卡通人物小黑猴、黑猫、小黑狗、小白兔等,会串成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卡通片。

1935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0年,他们又为新华影片公司制作了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解放后,万氏兄弟先后投入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创作。万籁鸣创作的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曾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由万古赡创作的《人参娃娃》,曾在莱比锡国际电影节和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由万超尘创作的《雕龙记》曾在布加勒斯特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摘自于《影坛钩沉》,赵士荟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参与制作《抗日歌辑》7辑、《抗战标语》5辑等动画短片。1940年,他与万籁鸣应上海新华影片公司之邀,成立"新华卡通部",绘制并导演了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片长90分钟,是东方最早的一部大型有声动画片。影片的情节曲折,形象生动,在摄影技巧与技术处理上,也有新的突破,是万氏兄弟艺术风格臻于成熟的标志。[1]

由于连年的战乱与动荡,他的动画创作被迫中断。1956年,他怀着"为 万氏兄弟 万氏兄弟 新中国儿童贡献绵薄之力"的热情,放弃高薪,毅然从香港回到上海,随即投入剪纸片的创作工作。他带领胡进庆、刘凤展、陈正鸿等年轻人,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于1957年拍出了独具风采的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受到观众和专家们的交口赞誉和国际同行的瞩目。此后,他又陆续导演完成了《渔童》(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被广播电影电视部等单位评为"中国百部优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之一")、《济公斗蟋蟀》、《金猴降妖》、《人参娃娃》(获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等片。1963年,他与钱运达合导了剪纸片《金色的海螺》,人物造型完美,富于个性特征,背景设计线条明晰,色彩和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标志着他的剪纸片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卢蒙巴奖"。

折叠编辑本段社会影响 1958年带领胡进庆、刘凤展、陈正鸿等将皮影戏和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电影中来,成功地拍摄了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电影增添了一个新片种。后导演的剪纸片《渔童》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人参娃娃》于1961年获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1979年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金色的海螺》于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