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中文名: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外文名: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874年01月25日 職業: 作家 畢業院校: 德國海德堡大學(肄業) 代表作品: 《人生的枷鎖》 逝世日期: 1965年12月15日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1]
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中學畢業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肄業。1892至1897年在倫敦學醫,並取得外科醫師資格。 1897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
1915年發表長篇小說《人間的枷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毛姆赴法國參加戰地急救隊,不久進入英國情報部門,在日內瓦收集敵情;後又出使俄國,勸阻俄國退出戰爭,與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有過接觸。
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後多次到遠東。1920年到中國,寫了遊記《在中國的屏風上》(1922),並以中國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面紗》(1925)。以後又去了拉丁美洲與印度。1919年,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世。毛姆於1928年定居法國地中海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去英、美宣傳聯合抗德,並寫了長篇小說《刀鋒》(1944)。
1930年,長篇小說《大吃大喝》出版。
1948年以16世紀西班牙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卡塔林納》出版,此外又發表了回憶錄與文藝批評等作品。
"榮譽侍從"的稱號,他成為皇家文學會的會員。
1959年,毛姆作了最後一次遠東之行。
1965年12月16日於法國病逝。
人物經歷
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2],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892年初,他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他接觸到德國哲學史家昆諾·費希爾的哲學思想和以易卜生為代表的新戲劇潮流。同年返回英國,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當了六個星期的練習生,隨後即進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醫。為期五年的習醫生涯,不僅使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即根據他作為見習醫生在貧民區為產婦接生時的見聞用自然主義手法寫成。
從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他寫了若干部小說,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話來說,其中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
1902年他轉向戲劇創作,獲得成功,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
1908年,倫敦舞台竟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本:《佛烈德里克夫人》、《傑克·斯特勞》、《杜特太太》和《探險家》,其中
《弗雷德里克夫人》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這時期的代表作包括《希望之鄉》(1913)、《卡洛琳》(1916)、《我們的前輩》(1917)、《家庭與美人》及《圈子》(1921)。
1913年起,毛姆決定暫時中斷戲劇創作,用兩年時間潛心寫作醞釀已久的小說《人生的枷鎖》。批評家們認為它寫得並不成功,其中的自我分析也不如別的作品中的冷靜觀察深刻。
第一次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在日內瓦收集敵情;後又出使俄國,勸阻俄國退出戰爭,與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有過接觸。回國述職時,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這一段間諜與密使的生活,後來寫進了間諜小說《艾興頓》(1928)中。
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後多次到遠東。
1919年,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世。
1920年到中國,寫了遊記《在中國的屏風上》(1922),並以中國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面紗》(1925)。以後又去拉丁美洲與印度。
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里維埃拉,直至1940年納粹入侵時,才倉促離去。兩次大戰的間隙期間,是毛姆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20世紀20年代及30年代初期,他寫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道德墮落的劇本,如《周而復始》、《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堅貞的妻子》等。後來還寫了《香箋淚》(1927)、《神聖的火焰》(1929)、《養家糊口的人》(1931)以及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幻想破滅的《為國效勞》(1932),1933年完稿的《謝佩》上演失敗,從此不再寫劇本。
第二次大戰期間,毛姆到了美國,在南卡羅來納、紐約和羅德島等地呆了六年。
1944年發表長篇小說《刀鋒》。在這部作品裡,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里維埃拉。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里維埃拉。設立了薩姆塞特·毛姆獎,獎勵優秀的年輕作家,鼓勵並資助他們到各處旅遊。
1948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以16世紀西班牙為背景。此後,僅限於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如《總結》(1938)、《作家筆記》(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觀點》(1958)、《回顧》(1962)等 ,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別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號。
1954年,英國女王授予「榮譽侍從」的稱號,成為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同年1月25日,英國嘉里克文學俱樂部特地設宴慶賀他的八十壽辰;在英國文學史上受到這種禮遇的,只有狄更斯、薩克雷、特羅洛普三位作家。
1959年,毛姆作了最後一次遠東之行。
1961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號。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里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內。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中文名 | 英文名 | 出版時間 |
---|---|---|
《蘭姆貝思的麗莎》 | Liza of Lambeth | 1897年 |
《一個聖徒發跡的奧秘》 | The making of a saint | 1898年 |
《英雄》 | The hero | 1901年 |
《 克雷杜克夫人》 | Mrs. Craddock | 1902年 |
《旋轉木馬》 | The merry-go-round | 1904年 |
《主教的圍巾:一個大家庭的來龍去脈》 | the bishop's apron | 1906年 |
《探索者》 | The explorer | 1908年 |
《魔術師》 | The magician | 1908年 |
《人生的枷鎖》 | Of human bondage | 1915年 |
《月亮和六便士》 | The moon and sixpence | 1919年 |
《彩巾》 | The painted veil | 1925年 |
《尋歡作樂》 | (Cakes and ale)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 1930年 |
《偏僻的角落》 | The narrow cormer | 1932年 |
《戲院》 | Theatre | 1937年 |
《聖誕節》 | Christmas holiday | 1939年 |
《別墅里紅運高照之人》 | Up at the villa | 1941年 |
《黎明前的時分》 | The hour before the dawn | 1942年 |
《刀鋒》 | The razor’s edge | 1944年 |
《時常》 | Then and now | 1946年 |
《卡塔琳娜—— 一段羅曼史》 | Catalina.A Romance | 1948年 |
短篇小說集
中文名 | 英文名 | 出版時間 |
---|---|---|
《東向禮拜》 | Orientations | 1899年 |
《一片樹葉的顫動》 | The trembling of a leaf | 1921年 |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個英國間諜》 | Ashenden | 1928年 |
《象從前那樣的雜拌》 | The mixture as before | 1940年 |
《環境的產物》 | 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 | 1947年 |
《這裡和那裡》 | 1948年 |
戲劇
中文名 | 英文名 | 首演時間 |
---|---|---|
《一個體面的男人》 | a man of honour | 1898年 |
《拓荒者》 | The explorer | 1899年 |
《弗雷德里克夫人》 | Lady Frederick | 1903年 |
《傑克·斯特洛》 | Jack straw | 1907年 |
《珀涅羅珀》 | Penelope | 1908年 |
《第十個人》 | The tenth man | 1909年 |
《史密斯》 | Smith | 1909年 |
《可指望的土地》 | The land of promise | 1913年 |
《比我們高貴的人們》 | Our betters | 1915年 |
《不可企求的人》 | The unattainable | 1915年 |
《陌生人》 | The unknown | 1920年 |
《周而復始》 | The circle | 1919年 |
《家庭和美人》 | Home and beauty | 1919年 |
《凱撒之妻》 | Caesar's wife | 1918年 |
《蘇伊士之東》 | East of suez | 1926年 |
《忠實的妻子》 | The constant wife | 1920年 |
《信》 | The letter | 1927年 |
《聖火》 | The sacred flame | 1928年 |
《養家活口的人》 | The bread-winner | 1930年 |
《因為效了勞》 | For services rendered | 1932年 |
《謝佩》 | Sheppey | 1933年 |
藝術特色
毛姆的小說之所以能夠引起不同國家不同階層許多讀者的興趣,而且這種興趣至今經久不衰,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他作品中濃郁的異國情調。這種異國情調既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也與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有關。科技帶來的進步使得西方文明迅猛發展,不僅使得後起的歐洲迅速超過了古老的東方。而且促進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和霸權意識的增長。在瘋狂的殖民擴張過程中,殖民者從「愚昧、野蠻」的東方人手中掠奪物質財富.人類學家和藝術家則看到了東方文化的獨特量力,將之視為人類靈魂的最終歸屬。作為一個敏感而極官才華的作家,毛姆深切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對東方文化則充滿了無限的敬仰與嚮往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毛姆對處於非主流邊緣地位的土著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等傾注了自己高度的熱情,寄予了無限的期望。在毛姆的小說中,「異質文化不再充當西方文化的配角,而一躍成為小說中真正的主宰因家」。
人物影響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樹。他共寫了長篇小說二十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劇本三十個,此外尚著有遊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種。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長、短篇小說,文筆質樸,脈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致,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他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不少小說還被搬上銀幕。他是20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
2018年12月21日,毛姆入選2018亞馬遜中國Kindle年度付費電子書作家榜前十,排第3名。
人物評價
我最早看毛姆的時候,他的長篇我覺得索然無味,從此就沒有看過這個作家的短篇。我沒想到他的短篇可以寫得那麼好,他使我忽然之間回到以前的時代。
我覺得毛姆的寫作很有趣,我覺得有這麼兩類作家:第一類作家的精神很穩定,但他筆下的人物多少有一點精神問題,比如毛姆;還有一類作家,作家本身的精神很不穩定,寫的東西亂七八糟的。毛姆是一個經歷特別豐富的人,像一個長輩,他寫小說開篇的語句可以歸納成一句話:「我跟你說一下人生吧。」只有英國作家身上才特有這樣的東西,這個是英國文學中非常特殊的部分。毛姆的小說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教材,我覺得毛姆特別善於處理非常微妙的東西,這種東西大概也是都市化帶來的問題,這個在鄉村中間是不會存在的。 毛姆經典作品,若無痛徹心扉悔悟,何來女性的自我救贖